第201章 祿東贊巧遇馬周 麴文泰啟釁西域 2
“臣不敢有同情之心,然我國與吐蕃邦交之事,臣有話說!
“嗯,你不妨說說!
“祿東贊銜命來求和親,其淹留長安,是為小事。臣所思慮的,卻是我國與吐蕃的長久關系。臣忝為諫議大夫,不管國內外之事,凡有所感,不吐不快。”
“朕也心儀棄宗弄贊這個人物,其年齡輕輕,頃年以來憑借自身之力,使吐蕃國雄起高原。此人不像頡利那樣驕橫簡單,譬如其專力謀求與我國和親一事,即可看出其思慮深沉,眼光長遠!
“對呀,臣所思慮的也正是此點。臣聽說棄宗弄贊與我國通好以來,即力求和親,遂有其引兵犯我邊境一事。我國強盛,不怕四夷來挑釁,然其傾心與我交好,陛下無動于衷,時間長了,臣怕寒了棄宗弄贊之心。像祿東贊淹留于京,看似小事,亦是大事。臣與祿東贊僅僅晤談片刻,即發現此人練達深沉思慮良深,實為棄宗弄贊股肱之臣。若陛下堅持不見,恐生意外。記得陛下曾說過,為求一方安定,豈能惜一女子出外?臣以為,此事需陛下三思。”
李世民起身繞案踱步,仰天嘆道:“朕本想此事從長計議,看來其實難能啊。”他扭頭問馬周道:“馬卿,朕這些日子一直在想四夷之事,知道朕想些什么嗎?”
“臣不知!
“當國力強盛之時,歷代君臣往往想到拓展邊疆,像漢武帝即是此例。我朝現在正是強盛之時,依靠國力收復舊地,乃至震懾異族心神,使其不敢輕舉妄動,朕定行之。只是如何行之,須要妥善思量!
“陛下貞觀以來撫民以靜,對外輕易不動刀兵,像與東突厥、吐谷渾之戰,其挑釁在先,非以武力迫人。如今北狄已安,尊陛下為天可汗;東夷與南蠻與我國交好,波瀾不驚;唯西戎那里,似要下些工夫。吐蕃國與西戎相鄰,其一舉一動事關全局,須謹慎為之。臣以為,陛下這些年排解邦交之事,不以武力迫人,唯以德化感之,如今已漸生效果。”
“嗯,你能說出‘德化’二字,可見你能識朕的心思。朕這些日子所思,即是吐蕃國勢今后到底若何?若其勢漸強,須有策制之,這正是朕遲遲不愿答應祿東贊求親的原因。”
馬周頓時明白了李世民的真實想法。李世民這些年來,接受魏征的主張,即“偃武修文,中國即安,四夷自服”,致力于發展壯大國勢,是為對外邦交的根本。他在對待具體事務時,并非無為而治,而是奉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之策略。像征服東突厥一役,即是最明顯的例子。為了對付東突厥,李世民設法交好西突厥,即為“遠交”;他又支持薛延陀、回紇等部落,以分東突厥之勢。當東突厥勢衰之后,李靖的區區數萬兵馬就可以將之攻破。馬周知道李世民正拿東突厥與吐蕃相比。論距離,吐蕃較東突厥要遠,然其又與大唐接壤,當其勢強之后,極易與大唐啟釁;論遠交,吐蕃的最南面是一派綿綿高山,大唐謀求與泥婆羅等國聯手,對制衡吐蕃來說絲毫無助,這正是犯難的地方。馬周想到這里,也覺得束手無策,只好附和道:“陛下所慮甚是。吐蕃現在崛起不久,渴望與我國交往。然其占了地利的便宜,萬一將來勢強,焉知他們是否會圖謀中原?”
李世民嘆道:“是啊,人的欲望是無盡貪婪的,國家也如此,尤其是一些新興國家,往往倚仗武力多占土地,以夸示天下?墒茄剑闳粽剂送恋匚吹萌诵,所占土地終歸還要失去。朕明白這個道理,然四夷蠻荒之人又有幾人能明白呢?這個棄宗弄贊看來還是明白事理的,然其后人呢?朕若不能采取制衡手段,使吐蕃勢起遺禍后人,朕心中實在不愿!
馬周心中暗贊李世民深謀遠慮。
兩人相對沉默了片刻,李世民忽然笑道:“要說貪婪,以熊瞎子最為有趣。朕聽說熊瞎子入玉米地掰玉米棒之時,左掌掰下一枚棒子塞到腋下夾住,再用右掌掰下一枚棒子夾到腋下,到了最后,它僅取兩枚黍棒,身后卻落下了一地。以人之智力,不該像熊瞎子這樣,然一些人號稱英武,其攻城略地難擋其鋒,其實最后做的還是熊瞎子一般的事!
馬周點點頭,嘆道:“此為兩敗俱傷!其攻打之后難得其地,又使當時百姓遭殃,實乃禍害。”他又語氣一轉,接著說吐蕃話題:“吐蕃國居于高原之上,那里氣候高寒,地廣人稀,若行征伐之事,其實太難。臣又仔細觀察過,吐蕃人似乎依戀故土,其對外征戰之時,往往大掠一把即回故土,不圖謀他國土地。這一點,棄宗弄贊倒與頡利有些相似。若從此點來看,我朝似與吐蕃交好,兩國勿相侵擾,是為兩利。”
“不錯,朕明白這個理兒。以我國之強盛,終朕一生,吐蕃不敢來犯我國,然以后呢?萬一有不肖子孫自毀國家,國勢漸弱,吐蕃定會來犯邊。”
馬周心里暗暗嘆口氣,心想要使千秋萬代保持盛世就太難了。現在怎么敢斷定身后之事呢?想到這里,馬周寬慰道:“陛下定下撫民以靜,視華夷為一家之國策,如此傳承萬代,即可保證祚運長久。臣以為,陛下要防不肖后輩難,然現在著手制定各項國策,成為定式,使后輩遵之行之,還是可為的!
李世民沉吟半天,點點頭道:“馬卿所言,甚是有理。將各項國策形成定式,使后輩遵之,朕將努力為之。好了,馬卿,我們不可扯遠了,還是談談眼前這個話題。”
馬周明白李世民目前所思的非是與吐蕃和親與否,而是從此點引起的全盤大計。他就順著李世民的思路回答道:“陛下是否答應與吐蕃和親,其實為一種手段。若不同意和親,還有其他保持和睦的途徑。總而言之,國家四周能否安定,關鍵還在于自身是否強盛。棄宗弄贊以武力稱雄高原,現在正是志得意滿之時,其有了與我國和親的心思,就有了以德化之的基礎。只是他現在一門心思與我國和親,若另尋他途可能要大費周折。”
“是的,此人專注于此,朕豈能不知?將來就是將宗女嫁往吐蕃,也不能走義成公主的老路,一定要尋一個溫婉識大體的女兒。唉,馬卿,要說這治國一事,唯邦交事務最為勞神,一著不慎,即容易招致兩國交惡。唐儉這些年來勞心于此,委實不容易。”
“唐儉能操持邦交之事自如,還是陛下寬仁待人的結果。臣這些日子細究我國的邦交之道,陛下對待異族可謂仁義有加。異族來歸,陛下不強迫其同化,而是順其自然,此為一;不掠取俘虜分散為奴婢,此為二;不使雜處通婚,此為三;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主信奉,此為四。如此,中土之文化固然鋪開比較遲緩,然終不至于因暴躁冒進而換取異族之深恨。棄宗弄贊渴慕中土文化,相信德化更能深入其心!
李世民喜色上臉,贊道:“馬卿最知我心!如你剛才所言,朕對待異族任其自由,中土文化被其接受的過程很緩慢,然朕以為,他們終究要接受中土文化!朕為什么這樣說呢?中土文化歷時數千年,其內涵博大精深,任何族人短期難為,這正是朕自信所在。有了這種自信,我們何必再計較異族的眼前之事呢?”
馬周心悅誠服,躬身道:“陛下深謀遠慮,人莫能及!
李世民哈哈一笑:“深謀遠慮?非也。朕在朝中推行清明政治,對外宣示德化之道,皆使人不行陰謀詭計,而以推誠相待。說起來,朕若有一日之長者,唯此種不設防的胸懷而已。馬卿,朕不敢與上古圣賢相比,自秦漢以來,似朕一樣胸懷之君主,恐怕難出朕之右吧!
“不錯,秦始皇暴虐專橫,漢武帝一任武力,隋文帝心思狹窄,他們難與陛下相比!
“要說北魏孝文帝之胸懷還算博大,其致力鮮卑人漢化,這份胸懷非常人能及!
北魏統治了北方以后,各種矛盾尤其是族群矛盾漸漸激化。孝文帝即位以后,迫于時勢,力圖擺脫鮮卑貴族的保守思想,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他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以漢服代替鮮卑舊服,朝廷上禁用鮮卑語通用漢語,規定遷洛的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死后不得歸葬平城,溝通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婚姻關系,改鮮卑舊姓為音近或義近的漢姓,規定鮮卑人和漢人貴族姓氏的等第并使鮮卑貴族門閥化。孝文帝的這些措施,說明征服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鮮卑拓跋部,自己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在這個征服過程中,鮮卑族文化的優秀部分被中原漢族文化所吸收,特別是鮮卑族畜牧生產的經驗和技能,在北方漢人中獲得傳播,由此豐富了漢族文化的內涵。孝文帝的這些舉動,推動了本部族的進步,消除了民族間的隔閡,作為一個異族君王,確有著不凡的膽略。
馬周答道:“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蓋因形勢使然,不像陛下這樣有意為之。如此差別,更能彰顯陛下之胸懷!
“哈哈,馬卿,你什么時候也學會說好聽話來著?”
“臣不敢奉承陛下,只知實話實說。”
“嗯,朕其實也喜歡聽好聽話兒,只是魏征你們,平素說的好聽話兒太少了。”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3/787822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