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發重兵李靖掛帥取名帖蕭翼入越 1
李靖所憂心的正在步步成為事實。段志玄領兵到了吐谷渾,令黨項部和契苾部為左右兩翼,一同殺向伏允的主帳所在地,孰料撲了一個空,僅見有散落在地的衣物及偶爾跑散的羊馬。段志玄令人四面打探消息,聞聽伏允帶領大隊逃向西去,即拔營向西追趕。
慕容伏允的腳步似乎一刻都沒有停止,段志玄沿著其腳印追趕,始終沒有追上。這一日段志玄追到青海湖之畔,再向西去,即是茫茫戈壁以及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脈。吐谷渾人似乎一下子消失了,不知道他們是躲入茫茫的沙磧之中,還是投奔了西突厥?
段志玄眼望遠方,覺得此次征戰實在窩囊,自己窮追八百里,卻未與伏允交手。他有心再追擊下去,又怕孤軍深入,反受伏允的暗算。唐軍來到這里,早已疲憊不堪,且隨帶糧草,基本上消耗殆盡。若再追擊下去,糧草接續成為大問題。段志玄思來想去,遂萌生退意。于是,他將黨項、契苾兩部落首領召來,商量退兵之事。
契苾部首領契苾何力年僅二十七歲,其勇力過人,又善謀略,深得部族愛戴。他又一心向唐,很是盡心盡力。聽說要退兵,他立刻著急起來,說道:“段總管,我曾與伏允交手數次,知道其奸猾無比。我們窮追八百余里,而未與其交手,擺明是伏允設下的詭計。要想徹底擊敗吐谷渾,須有耐心。依我意見,可將大隊人馬化整為零,又彼此聯絡,一俟發現伏允的蹤跡,即圍殲之。我們若現在退兵,那伏允勢必帶領部眾卷土重來,此戰就前功盡棄。”
段志玄嘆道:“伏允的詭計,我豈能不知?只是這里去京師上千里,糧草不繼,現在隊伍又人困馬乏,若貿然深入,實為敗招。”
“或者段總管帶領唐軍駐扎于此,我契苾部與黨項部追擊搜索,若能發現伏允的蹤跡,段總管再帶領大軍掩殺,這樣如何?”
段志玄搖頭不許,說道:“契苾、黨項兩部此次雖名為大軍兩翼,實際上充當了大軍的前驅,疲累尤甚。我再使你們深入追擊,極易受到重創,我不能下此令。這樣吧,我們先退回鄯州,一面休整,觀察伏允的動作,一面行文報朝廷,決定下步行止。”
第二日,大軍拔營東歸,緩緩退到鄯州。
慕容伏允果然處心積慮,想將唐軍引入祁連山中,再依托熟悉的地勢打敗之。看到唐軍主動撤回,伏允又露出頭來,率領驍騎猛攻涼州。待段志玄引兵去援,伏允早帶著戰利品,沿途順手放火燒了許多房屋,不知又奔往何處。
待這些壞消息傳入長安,李世民已經結束避暑回京。他覽罷這些戰情表章,大怒道:“這個老不死的伏允,竟然跟朕捉起迷藏來了。哼,是朕戰前過于輕視了,不該讓段志玄單兵去討,好吧,伏允,你等著瞧朕的手段。”
李世民在殿里自言自語,既而立起身繞殿漫步,他這會兒考慮的是要派誰為帥。伏允奸猾無比,其依仗熟悉地勢,見到唐軍不正面接觸,腳底板抹油不知溜往何方,看到有可乘之機再出來猛然騷擾一下子,確實很難辦。若派人為帥,此人不可一味勇猛,須全盤考慮,能堵伏允的退路,或者有追擊的本領,從而一戰能勝。李世民考慮了良久,覺得還是派李靖為帥最為適宜,然李靖剛剛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去了尚書右仆射的職位,再派他帶領大軍深入西域荒涼之地,李世民委實說不出口。
吐谷渾位于西去之路的咽喉之處,其南有吐蕃,西有高昌、焉耆、西突厥諸國。大唐現在與吐谷渾交戰,這些國家肯定在瞪著眼睛靜觀結局。若大唐此戰就此罷手,恐怕這些國家連名義的朝貢也不來了。由此來看,此戰非同小可,必須取得全勝。段志玄前次出征吐谷渾,固然未受大挫,可那伏允從容驅羊馬撤退,未傷皮毛,又趁機襲擾涼州,則此戰怎么說都不是大唐完勝,西域之國正密切注意大唐的下步動作。
想到這里,李世民暗暗下決心:非用李靖為帥不可!
李世民召來侯君集,問道:“藥師兄退隱之后,你還常常去其府中討教兵法嗎?”
侯君集現在志高意滿,又任兵部尚書數年,自認兵法軍機傲視天下,早就不找李靖討教。李世民問此話,他很茫然,答道:“臣日日在衙中忙亂,近日又遇上征討吐谷渾之事,有心想去找李藥師討教,總是抽不出空兒。”
李世民不喜侯君集的回答,說道:“你日日忙碌,難道比朕還忙?學問一途無窮無盡,兵法軍機亦如此,且稍有判誤即是流血傷亡之慘事。藥師兄為當今天下兵法軍機集大成者,你須有謙虛之風才是。行軍打仗最為兇險,不可有稍許懈怠。為將為帥者,面似沉靜,須將全盤大處及細微皆考慮成熟,方能雷霆一擊,取得完勝。這一點,李藥師做得最為完善。唉,藥師兄一走,每遇戰事,朕就有些捉襟見肘之感。”
侯君集見李世民夸贊李靖,心里不以為然,他主動請戰:“陛下,臣觀朝廷的下步動作,似要繼續向吐谷渾用兵。臣雖不才,愿乞提兵殺向吐谷渾,力擒慕容伏允。”
李世民對侯君集的豪言壯語無動于衷,淡淡說道:“征討吐谷渾之事,朕自有主意。你主掌兵部,須為此戰盡心盡力,將調兵調糧之事盤算好。”他又仰頭思索片刻,說道,“朕叫你來,是想讓你代朕到藥師兄府中走一趟。朕已準備好若干赤金、潞綢,你隨帶賞給他。”
侯君集大惑不解,想不通皇上為何無緣無故去賞李靖,又不敢多問,遂躬身領旨。
李世民又囑咐道:“你到了藥師兄府上,不可轉身就走。趁此機會多向藥師兄討教一番,比如如何征討吐谷渾,你不妨多問一問。你年齡還輕,今后出征的機會還多著呢,也不忙在此一時。”
侯君集躬身退出,立即帶同賞物奔向李靖府中。路上,侯君集一直猜想李世民此舉的用意,終歸什么也想不出來,也就什么都不想了。
到了第二日的朝會上,侯君集方才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
群臣奏事完畢,李世民立起身來,在御臺之上行了幾步,然后目視群臣道:“眼下天下富足,人們安居樂業,唯有那吐谷渾主慕容伏允不知好歹,將朕的寬宏視為軟弱可欺。段志玄領兵去問罪,他應該默察大勢,主動來京讓朕赦免其罪才是。然他自恃熟悉隴西地理,又想背后有西突厥可依,竟然與朕捉起迷藏。前些天,他見段志玄領兵退回,又出來到涼州大掠一陣。他這樣做,認為朕對他無計可施,分明對朕示威。哼,朕意已決,要加派重兵徹底掃蕩吐谷渾,將伏允擒拿至京。魏卿,朕欲興兵,你以為如何?”
魏征出班奏道:“吐谷渾反復無常,不思歸化,且其居于我國通往西域之咽喉地帶,若不剿滅,后患無窮。邊疆穩固為國之大事,且關系國內百姓安居,陛下欲興兵征討,臣無異議。”
其他大臣也紛紛出班,眾口一聲,皆贊同對吐谷渾用兵。
李世民歸坐龍椅,說道:“好呀,難得眾卿一致贊同。事不宜遲,今日的朝會上要把出征的人員定下來,大家都議一議吧。”
侯君集出班奏道:“陛下,段志玄此次領兵去擊,惜未將吐谷渾合圍,使其從容逃去。臣以為此次要出重兵,先派人領兵西去閘其逃路,再從南、從北、從東逐漸合圍,再分割殲之。陛下,臣忝為兵部尚書,愿領兵去征吐谷渾。”
侯君集話音剛落,刑部尚書李道宗以及尉遲敬德、史大柰、薛萬徹、薛萬均、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等人紛紛出班,極力請戰。
李世民不置可否,問侯君集道:“君集,你這樣的話,為什么昨日不對朕講?緣何一夜之間就有了如此謀略?”
侯君集道:“陛下,臣不敢貪天之功。這番話,卻是特進衛公所教。”
李世民目視李靖,說道:“藥師兄現在雖不問軍事,猶洞若觀火,早已籌劃好了此次戰事。藥師兄,你還有什么大計教朕嗎?”
李靖出班躬身道:“吐谷渾一戰事關重大,且待臣考慮成熟之后,再詳細稟于陛下。陛下,臣見眾將請戰殷殷,若陛下不嫌臣年老,臣愿意主持西征之役。”
李世民大喜,一躍而起幾步走到臺下,執著李靖之手說道:“藥師兄,朕正為西征人選犯愁,你若能去主持,朕有何憂?只是藥師兄身體欠佳,再領兵入不毛之地受苦,能行嗎?”
昨日侯君集攜賞物入李靖宅中,又向李靖請教西征之事,李靖是何等聰明的人兒,早已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試想,現在不年不節,又無特別的事,李世民賞下如此貴重之物,分明是借物說話,意思就是讓李靖再出山主持此次軍事。到了今日朝堂上,李世民對眾將請戰不置可否,一雙眼睛多次在人群中搜尋李靖的身影,多次與李靖的目光相對視。其目光中的殷切之意,被李靖瞧得一清二楚。
李靖慨然答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臣沐浴皇恩,如今國家危難之時,豈能因小恙而廢?只要陛下信任,臣萬死莫辭。”
李世民感動地說道:“藥師兄如此,讓朕心里萬分感激。若不是此戰事關重大,朕實在不敢讓你再出山。”他轉對群臣道,“藥師兄以國事為重,堪稱我朝良臣之楷模。藥師兄此舉,實為朝廷盡心盡忠,古之忠良之臣畢竟久遠,藥師兄正站在大家面前。褚卿,吏部考績之時,要大加弘揚藥師兄此行此舉。”
李靖躬身道:“陛下如此推崇微臣,讓臣感激涕零。臣心意已決,唯聽陛下明示臣之職責及出征日期。”
李世民走回臺上,說道:“朕就依藥師兄此計,發重兵圍殲吐谷渾之兵。藥師兄,朕授你為西海道行軍大都督,總領此次戰事,節度諸軍,另授兵部尚書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刑部尚書李道宗為鄯善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行軍總管,岷山都督李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利州都督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共領兵員二十萬。另讓突厥、黨項、契苾部派兵,協同大軍征討。藥師兄,以后的事,就勞你多費心了。”
李世民的這番話,其實已經布好了唐軍征討吐谷渾的臨戰態勢。李靖為此役之主帥,居中指揮,總領各路兵馬。各路兵馬各有所職,李大亮為且末道行軍中管,須領兵西去,堵截吐谷渾西竄道路;李道宗屯兵鄯州、涼州一帶,逐步向南施壓;侯君集領兵沿積石山西去,與李道宗遙相呼應,向北擠壓;李道彥和高甑生則重兵防守岷州、利州一帶,防止吐谷渾向東襲擾及向南流竄,這是一個完善的口袋陣。
李靖聽了李世民的安排,確實與自己預想的一致。然李世民能在頃刻之間,將所有人員及所處位置都排定,顯是深思熟慮而成。由此來看,李世民早就有了主意,絕非倉促之間聽了侯君集轉述自己的寥寥數語而定。他所以一直不說,主要因為自己未表態愿意掛帥。想到這里,李靖不由得暗贊李世民。
李世民問李靖道:“藥師兄,朕這樣排兵布陣合你意否?若不妥,朕從你的主意。至于京中武將,由你挑選隨你出征,不需再奏聞朕。”
李靖答道:“陛下方略盡善盡美,臣依此行之,克日出征。臣唯有一事請陛下示意,此次深入不毛,須縱深追擊,其過程不免艱苦卓絕,且不能速戰速勝。如此,糧草轉運及補充馬匹至為關鍵,須有得力人物維持才好。”
“朕已想到此節。無忌,這轉運糧草和補充馬匹之事由你主持,須源源不斷輸往前線。征戰能否取勝,最后還是要看誰的糧草充足,段志玄上次所以退守涼州,無非還是糧草接續不上的緣故。”
魏征出班奏道:“陛下,臣想此次西征調派兵馬及糧草,需耗費時日,待準備停當及兵馬到達各自位置,時辰也該進入冬月了。屆時隴西那里又是風寒雪急,我軍不熟地理又遇此惡劣天氣,會不會正中伏允的下懷?臣以為不如待來年天氣轉暖,再行進兵。”
李世民爽朗一笑,說道:“不妨,藥師兄曾率軍深入漠北,一樣天寒地凍,相比之下,隴西之寒冷還比不上塞北。藥師兄,你以為呢?何時出征,由你決定。”
李靖道:“我國這些年來連年豐收,糧草及兵器充盈倉庫。相比之下,那伏允接連對外用兵,消耗很大,無太多儲備。方今天寒之際,其牛馬無放牧之草,數量頓減,正是其疲困之時。陛下說得對,我軍士氣高昂,有各種環境之下征戰經驗,天寒地凍難擋我軍之腳步,臣意即時出征。”
大舉征討吐谷渾的方略就此定了下來。
李靖此后忙碌征戰之事,不愿意在京中多呆,三日后即帶領侯君集、李道宗、薛萬徹、薛萬均、執失思力、阿史那社爾等人奔赴鄯州,將此作為其中軍所在地。其臨行之時,又致書李大亮、李道彥、高甑生,讓他們到鄯州會合,召開陣前軍機會議。
李靖帶人西行,這日經過豳州,又想起了昔日的淺水原之戰,更想起了曾在那里牧馬的張萬歲。這名老馬賊去年無疾而終,李世民聞其身死不免流下兩行清淚,贈封張萬歲甚厚。張萬歲死后,隴西牧馬場由韋盤提接手管理,此人原在幽州養馬,也是天下聞名,他忠實地繼承了張萬歲的衣缽,使唐朝馬政繼續興旺下去。
李靖正在路上感嘆張萬歲的當兒,這日京中來了一名身著異服之人,前往鴻臚寺求見唐儉。這人說著很怪異的話,其身旁通譯之人又語焉不詳,弄得唐儉一時不明所以。最后,唐儉費了好大的勁兒,方才明白此人是吐蕃贊普棄宗弄贊派來的使者。那名通譯實在糟糕,雖為難得滿頭大汗,終究詞不達意。唐儉腦中這時候靈光一現,忽然想起何吉羅來,即派人去喚。
這名使者見到何吉羅,臉上綻出笑容,急忙迎上前去,嗚里哇啦與何吉羅對起話來,看來兩人相當熟識。唐儉念著何吉羅是尉遲敬德的至交,且二人較熟識,也就沒有多余的客套,他笑問道:“吉羅,你認識這名吐蕃使者嗎?看樣子,你們原來定是熟識得很呀。”
何吉羅道:“小人曾向唐大人稟告了吐蕃的情況,小人與其小論祿東贊甚是交好,這名使者正是其身邊之人,甚是熟識。”
“剛才他見你喜出望外,都說了些什么?”
“使者剛才說,祿東贊讓他入京后先找小人。然京城之中如此多人,他尋了二日,實在無頭緒,無奈間就先來拜見大人。”
“那好,就有勞你轉述他的話。剛才那名通譯實在糟糕,所譯之話讓人如墜云霧中。”
何吉羅一笑,側頭與吐蕃使者交談了片刻,然后對唐儉說道:“唐大人,該使者轉達吐蕃贊普的言語,主要有兩層意思:一者,吐蕃居處偏僻,渴望與大唐交好,此來即是申明此意;二者,吐蕃贊普聽說大唐對吐谷渾用兵,為示今后交好誠意,愿意出兵協助大唐。”
唐儉覺得事體重大,遂引吐蕃使者拜見李世民,何吉羅自然跟隨充當通譯之職。
李世民對吐蕃的認識還不十分清晰,只是覺得吐蕃近年來迅速崛起,與其贊普棄宗弄贊的能力大有干系,遂多問使者,讓其多敘說棄宗弄贊的事。那使者見大唐皇帝如此關心自己的贊普,就眉飛色舞頌揚贊普如何英武,如何有謀略,甚至將棄宗弄贊的體貌特征都敘說了一遍。最后,向李世民請求道:“贊普心慕中華,渴望與中華永結同好,特請小人致意大唐皇帝,請惠賜大唐公主與贊普結為婚姻。今后,贊普將以子婿之禮對待大唐。”
李世民不置可否,內心對吐蕃至今尚未有文字不以為然,就未答復該使者的請婚之言。
何吉羅察言觀色,用吐蕃話對使者解釋道:“皇帝陛下以為中國與吐蕃以前從未往來,如今吐蕃派使來京,大唐亦會派使答禮。至于求婚之事,待今后徐圖之。”這番話說得該使者連連點頭,其內心也覺得贊普一上來就求婚,性情不免太著急了一些。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3/787819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