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四方巡風察實情 八面來奏報喜訊 3
九玄春命三圣基隆
奉承先旨明臺畢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
永昌帝業式播淳風
歌者將詞唱吟三遍,樂聲方才停止,余音猶繞梁不息。自古以來,宮廷雅樂負有禮樂教化使命。《大唐雅樂》今成,今后各個場合就有了統一的樂聲,確實為一件大事。群臣聽完后紛紛向李世民拱手道賀。李世民一團高興,當即賞了成就新樂的有功之人。李世民又想起一事,喚出呂才道:“自今以后,除了將宮廷之樂演練純熟以外,你所創的二曲也要完善。《秦王破陣樂》可更名為《七德舞》,《功成慶善樂》可更名為《九功舞》。此一文一武之曲,你可依據曲名再加完善,朕最愛此二曲。”
呂才領旨退下。
這時,房玄齡出班奏道:“陛下,臣等奉旨修改舊禮,今初稿已成,敬請御覽。”
李世民聽到又是一件喜事,大為高興,說:“所謂好事成雙,果然如此。今新樂已成,新禮亦就。好呀,呈上來。”
李世民略略一翻,說道:“朕不用細看了,此稿最后由孔先生審定,那是不會錯的。可讓禮部劃定范圍試行之,若有不完善之處,再逐步裁定。好呀,看來今日是個好日子。天下無事之時,方能建禮作樂,以教化天下偃武修文。有句話叫做‘功成而作樂,治定而制禮’,看來禮樂是大治天下的必需。玄齡,你們今日拿出《貞觀新禮》初稿,朕一樣要賞你們。”
房玄齡辭謝道:“臣當初主持修禮,時任禮部尚書,則修禮為臣之本分職責,不敢領賞。”
“不可,朕之賞莫非一定要有理由嗎?何況,就是你不領賞,如孔先生等眾學士為定新禮,費了多少神?勞了多少力?此賞理所當然。玄齡,朕今日心情甚好,你不要拂了朕的好心情。”
房玄齡不敢再堅持,只好躬身道:“謝陛下。”
李世民立起身來,步至御臺下,站在群臣的對面說:“朕十八歲隨太上皇舉義兵,此后東征西討,至二十四歲建功立業,打下了大片疆土;至二十九歲即帝位,經過這數年努力,終于在朕三十五歲之時實現天下大治。朕這樣說,非是炫耀自己,朕其實想說,取得這些功業若靠朕一人之力,那是不成的,唯靠諸卿的通力輔佐。朕深知人性之欲望自私貪婪,尤其是君主之欲望關系天下,因常常克制己欲以修身齊國。此事若讓朕自覺來做,不免有缺失,這些年勞眾卿極力諫諍,終于使朕少犯過失。嗯,朕在這里謝謝眾卿了。”說完,他拱手一揖。李世民的這番話說得固然誠懇,然其自矜之意也彰顯無遺。
果然,李世民的這番話剛一落地,立刻就有數名臣子出班,秘書省著作郎許敬宗行在最前。他執笏恭維道:“陛下以仁政治國,短短數年時間就取得天下大治,其文治武功堪與堯舜之治、周朝文武之治相媲美。自三代以來,如此功績未有也。”許敬宗原來也是天策府十八學士之一,其既善文辭,又能辯敏捷,且生得倜儻風流。然李世民即位之后,不知何故不看重他,僅僅授他一個從五品官員,未加重用。后面又有數人前來大唱贊歌。
李世民卻不愿意聽這些恭維之言,揮手讓這幫馬屁精退回班中,斥道:“朕之功績若何,自有后世公論,不用諸卿評價。自今以后,不許有人在朕面前恭維朕之功業,有再言者,朕當罪之。”
這番擲地有聲的話,使得許敬宗等人頓時羞愧得低下頭來。班中的魏征、馬周、王珪等人暗暗贊道:“看來皇上并未被喜悅沖昏了頭腦。”
李世民接著剛才的話題問道:“諸卿,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哪個更難一些?”
房玄齡出班奏道:“當天下亂離之時,群雄競起,破城乃得降地,勝敵才生勢力。由此來看,草創最難。”
魏征也出班奏道:“不然。要知帝王取得天下,正是衰微之時。此時百姓人心思定,會遵新帝號令,以成國勢。由此看來,取得天下并不是難事兒。然帝王取得天下之后,以威福自重,漸漸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止,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勢衰弊,由此而起。以是觀之,守成最難。”
李世民點頭贊許,他默然片刻,繼而道:“你們說得都對。玄齡以前跟隨朕定天下,備嘗艱辛,出百死而遇一生,所以說草創最難。魏卿多從朕安定天下,懂得若君主生出驕逸之念頭,必踏上危亡之境地,所以說守成最難。眼下草創天下之事,已成往日之舊,不用再慮,我們要把全部精力用在守成這件事情上。像漢高祖原為泗上一亭長,他費了許多力氣,終于拯危誅暴以成帝業。然其成了皇帝,不到十年時間,就辦了一些不得人心的事情。像其太子溫恭仁孝,而漢高祖見惑于愛姬,欲行廢立;蕭何、韓信有大功于國,而蕭何被囚禁數日,韓信被誅,致使其他功臣如黥布等人恐懼不安,終于反叛。漢高祖能得天下,其治理天下的本事就大打折扣。由此來看,治理天下更應該使人全心全力。朕所以不敢恃天下安定,時刻存危亡之念以警誡自己,無非是想常保天下。其實天下來之不易,守之也不易,不敢有一點疏忽。”
魏征接話道:“自古以來,明主圣臣難以同時具備。或君主當時圣明,臣卻不賢;或有賢臣,然無圣主。如今陛下圣明,從善如流,使臣等能竭盡全力。天下現在固然太平,臣等不敢張狂,今后的日子還長著呢。伏愿陛下居安思危,同樣孜孜不怠。”
李世民微笑道:“魏卿任何時候不忘諫諍,確實是諫臣之領頭人。朕有時候也想松弛一下,然諸卿日日瞪大眼睛,時時舉諫對朕鞭策不已,朕不敢有一絲的懈怠啊。”
此時已近散朝時分,群臣聽了李世民這句話,不禁莞爾。
許是因為大唐國勢漸強,是歲來京城朝貢之國數量最多。到了歲末之時,就見來京朝貢之人絡繹不絕,使者相望于道。
康國這日來使,求見唐儉,轉述了康國王的請求。唐儉覺得事體重大,遂入宮求見李世民。是時,李世民正在政事堂和一幫宰臣談話。
康國即是漢朝康居國,其王姓溫,先居于祁連山之北昭武城,后被西突厥所破,遷居于蔥嶺以北,與波斯國相接壤。康國人雖遷往絕域,依舊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之意。其男子長到二十,即遠適他國,行商賈之事,當時有句話叫做“若利之所在,則康國人無所不到”。康國此次來使,中心意思是要回歸中土,示歸附之意。
李世民明白了康國的來意,問道:“唐卿,康國要求歸附,你以為如何處之呢?”
唐儉答道:“我國實現大治,國勢興旺,百姓安居樂業。現在康國要求歸順,亦是天下大治的一種表現。當國勢衰敗之時,肯定沒有他國要求歸附。依臣意見,這康國在漢朝之時即是中土之人,似以答應他們為好。”
李世民不置可否,轉問其他人道:“你們以為呢?”
溫彥博、蕭瑀、陳叔達、王珪與唐儉意見相同,他們最近被天下大治所鼓舞,皆說既然有國來附,可以增強大唐的國勢,沒有理由不答應。
房玄齡、魏征、李靖比較持重。房玄齡說道:“康國要求歸附,是一件好事。只是他們遠在蔥嶺,中間又隔有諸國,使者往返一趟需數月之久,不像國內的州縣可以就近管理。”
李世民思索了一會兒,開口答道:“不錯,玄齡說得對,康國離我們太遠了。前代帝王,好招徠絕域之國以圖服遠之名。其實這樣做,無益于自身而糜弊百姓。現在康國若歸附,他們若有急難來此求救,唐卿,你會答應他們嗎?”
唐儉答道:“既是大唐屬國,其若有難來求,按理應該相救。”
“對呀,其有急難,于義不得不救。只是師行萬里,將士豈不疲勞?即使一戰能勝,康國轉危為安,可是大軍不能在那里長駐,萬一其再有難,大軍付出最多的就是耗費在路上的工夫。所以勞百姓而圖虛名的事兒,朕不為也。”.
“陛下不準康國歸附,如此,臣就下去回復來使了。”
李世民微笑道:“人家萬里迢迢來京請歸,你上來就給人家一個冷面孔,豈不讓人心寒?唐卿,你不能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啊。”
唐儉茫然道:“莫非陛下又要答應他們嗎?”
“康國來使未到過中土,你可派人領著他們到各處走一走,正好讓他們看看天下的繁榮景象。朕不答應他們舉國歸附,然兩國和睦,經常互相走動,那也是好的。”
唐儉答應后離去。
溫彥博感嘆道:“國勢既興,則四方來朝。現在國內安定,四夷皆服,確實為盛世之狀。”
李世民道:“那日魏卿讓朕居安思危,不能有些許懈怠。你這樣說,即是有懈怠之意。如今國勢固然好了一些,然國內人口及鎮撫外藩數目,尚未達到隋文帝開皇年間時的水平,我們的頭腦還要時刻清醒才是。
“昔漢武求馬,終于拓下西域大片疆土。如今呢,國土向西到了陽關即止,其間更有吐谷渾在那里騷擾,再南面的高山雪域上,近來又興起一個吐蕃國在那里逞強。聽唐儉說,向西販運貨物的商賈經常抱怨說通行不便。朕無意動輒興兵四處征伐,使百姓受累,可那西域之國貌似恭順,常來朝貢,其內心里總想來中土討一些便宜。藥師兄,如今北境已安,可這西域之事還要費上一番周折的。你知事兵部,須留心西域的動靜。”
李靖點頭答應,心里暗暗想,莫非皇上動了西域的心思?
房玄齡說道:“皇上所慮極是。那吐谷渾王伏允一直對大唐持強硬態度,這幾年見來硬的不行,遂主動要求和親與互市,可內心里卻不是那么回事。聽唐儉說,吐谷渾來朝貢之時固然帶來些貢物,可其索去的東西倍之。且來人態度蠻橫,甚至對索去之物還挑挑揀揀,嘴里胡說八道。更有甚者,他們徒仗地利,往往中途截走從西域來的朝貢之物。”
李世民神色平靜,并不惱怒,淡淡說道:“多行不義必自斃!朕對吐谷渾仁至義盡,其若狂妄,則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的。吐谷渾之流,若再向我國挑釁,我必征之。此為正義之戰,想天下百姓定會拍手稱快。”
魏征說道:“陛下心存百姓,若征戰時仍留意百姓的態度,即為仁主。今后若有這些為維持國內安靜的征伐之事,臣不會一味反對。”
“對呀,魏卿。你莫非沒有發現?朕這些年每定一事,都要事先想一想你們大臣的態度,拿不準的時候還要向你們問訊一遍。朕所以這樣做,是想朕所定之事,應該與你們的心意暗合。你若不反對,也就不足為怪了。”
群臣眼望李世民,覺得他所言確是實話。李世民多次說過要君臣一體,看來不是空泛之言,他也是踏踏實實這樣做的。
(https://www.dzxsw.cc/book/152413/787818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