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鳥盡奸佞欲藏弓
海城的威盛軍正如兀顏光猜測的那樣是從海上撤離的。
阮家兄弟在帶著船隊往返四次,終于將方臘的人馬大部運送到臺灣之后,與張清的福建籍團勇、水手分道揚鑣,在甬州接了孫立的一萬步軍之后,乘著強勁的南風很快回到了登州劉公島基地。之后又再次北上深入遼東腹地,接應盧俊義的遠征軍。待見到這支自己隊伍的時候,細心的水手有人發現,與兩個月前相比,遠征軍中雖然多出了近萬匹戰馬,但卻少了三千多人。好在剩下的人馬個個精神抖擻。畢竟這是幾十年來,宋軍在與遼國的交手中首次在敵人的地盤上殺得對方人仰馬翻,戰果遠比傷亡要大得多!
在盧俊義帶著遠征軍回到劉公島一帶休整之時,宗澤麾下的二十幾萬大軍已在臺州會師。宗澤此刻已得到消息,方臘的手下都已分批乘大海船逃走,去向不明。在百姓中有傳聞說,方臘要在一個叫臺灣的海島上準備東山再起。宗澤有些無奈,除命令各軍將士就地搜剿方臘余孽之外,也只能飛馬上奏朝廷,一面是報捷,一面是請示下一步的行動指令。
童貫接到宗澤傳來的奏報之后一陣的冷笑,宗澤沒能將方臘擒獲是在他意料之中的。那個叫臺灣的海島,他雖知之不多,但聽說是個面積并不很大的荒涼之地,孤懸海外,料想方臘想從那里翻盤是艱難的。現在可以對宗澤、宋江們下手了。
徽宗趙佶在朝堂上聽知宗澤雖未能將方臘斬殺,但已將他趕下海去,心中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樞密使童貫出班啟奏:“此番有賴皇上洪福齊天,朝廷調集重兵圍剿江南終有收獲,實為皇上圣威所至。然未將首逆方臘俘斬于陣,致其遠遁海外,實因江南招討使宗澤用兵遲緩,貽誤戰機,未能一鼓作氣,給朝廷留下隱患。功不抵過,應予嚴懲。權代威盛軍都總管宋江雖有些許微功,然值當官軍擊破建康,克復江東之際,其忽然提出招撫方臘,故使全軍止步,錯失圍擒方逆于杭州的良機,實有通敵之嫌。臣擬議,革除宗澤現職,外放河北東路,以儆效尤;將宋江現職褥除,永不錄用。請皇上圣裁。”朝中文武大臣萬沒料到平復江南的大捷被童貫染成憾勝,一時間金殿之上氣氛凝重起來。
充任開封府尹的太子趙桓被禮部侍郎、太子少保李綱在后面輕輕捅了兩下,他馬上領會了師傅的意思,出班反駁道:“童大人此言差異。方逆為患江南已多年矣,朝廷屢次舉兵圍剿都未能競功。此番多賴宗澤元帥用兵有方,宋江將軍智謀過人,方使得全軍將士奮勇向前,終獲大勝,一舉光復江南全境。雖方逆僥幸走脫,實非將士之過,乃江南臨海之故耳。以往樞密使大人也曾親軍往攻,卻未見今日之勝。對宗澤、宋江等有功之臣不賞反罰,可是童大人有私心否?”
也就是太子身份特殊,換了別人如此搶白童貫,童貫早就火冒三丈,怒目相向了。他深知近來太子頗得皇上歡心,宮中也有皇上將會堅定地以太子為繼承人的傳言。他花費了許多精力才把同太子的關系搞好,此刻如何敢與之頂撞。童貫忙分辯道:“臣才疏學淺,碌碌無為,忝居樞院要職,終日戰戰兢兢,無時無刻不想著為國家、為皇上內清憂患,外御蠻寇,忠心可表。今聞方逆走脫,心恐他日卷土重來,實為公心,并無私情,還望太子殿下明鑒。”
見童貫的氣焰被自己壓了下去,趙桓心中很得意。下面該怎么辦?他偷眼看了看李綱。李綱用嘉許的眼光望了太子一眼,自己搶步出班:“童大人數十年來為國為君戎馬操勞,忠心哪個不知?想適才太子殿下之言當為戲謔。此番一舉光復江南,童大人從中調度,亦有大功。不過對于前方將士,微臣以為還是以表彰為嘉,方可使將士們感受圣上天恩,更增日后為國效命之心啊!微臣以為童大人所言也有些道理。宗澤元帥未能將方逆斬捕,確有遺憾,未免瑜有瑕疵。微臣斗膽擬議,從官職上不予提升,加其爵祿以表其功。宋江將軍自歸附以來屢建奇功,如今的四海升平與其大有干系。若童大人疑心他有通寇之嫌不免過慮。微臣擬議,委任其轉掌地方,改投文階,這樣既體現萬歲圣恩廣播,澤被四海之德,又可使之遠離兵權,定朝野上下之心。軍中有功之人,請各軍主將依次視情上報,另行酌賞。請萬歲圣裁。”
梁山人馬接受招安前后,已先行對朝廷中諸多奸佞屢多剪除,蔡京、高俅、楊戩、梁師成、李彥等人死的死,貶的貶,如今朝中童貫有些孤掌難鳴的感覺。固然現在的童貫已不再像過去那樣時時事事都要受到其它權臣的掣肘,只要不是重大的政策,往往都可以輕松得到皇帝的首肯,但若是要想象以前那樣與其它權臣一道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卻也不再容易混得過去。童貫見太子反駁自己在先,李綱又出班在后,料想也會于自己不利,卻沒想到李綱言語之中頗多有為自己開脫之意,索性自己借坡下驢,畢竟將來少不得要與太子主仆二人打交道:“皇上,臣以為李大人所請可行。臣以前所言考慮不周,于宗、宋二人有失于公,請皇上責罰。”
徽宗正擔心趙桓與自己依賴的重臣分歧,難以定奪,聽了童貫主動讓步,不禁大喜:“愛卿不必自責,能自我反省就是好事。只要是忠君報國出于公心,一時的對錯都不打緊,朕不會與你們計較。適才李愛卿所奏,各位臣工是否還有異議?”
童貫的門生、兵部尚書湯文昭搶步出班:“齊奏圣上,臣還有本。”見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他的身上,他鎮靜了一下心神說道:“威盛軍原為招安梁山之后,圣上特設的一支軍馬,本擬為歸于山東路名下的廂軍,后樞密院以境內幾路賊寇待剿為念,使威盛軍暫脫山東路,但終未定其名分。去歲圣上恩準符德安統領威盛軍,以為禁軍之備補,其兵源來自山東、山西歸附降卒和湖北練勇,恐其將士賊性難改,故又征調京師禁軍一萬人,以為監督充實。今符德安在進剿戰事中殉國盡忠,江南平定之后境內已無大股賊匪,臣以為威盛軍可予以裁撤,所部兵員除京師禁軍回歸原部之外,盡數補充到參戰的各軍之中以補缺員,以便國家休養生息。不知皇上以為如何?”
趙佶尚在沉吟,李綱忙再次出班:“萬歲,微臣以為湯大人所請略有不妥。威盛軍頗具戰力,實為國家干梁,若就此解散,不免令人惋惜。日后朝廷若四境有事,正是威盛軍效命之時。已微臣愚見,不如暫且保留其建制。請萬歲圣裁。”
徽宗聽了微微點頭:“李愛卿說得有理。童愛卿,你執掌樞密院,可有說辭?”童貫揣摩著皇帝的心思說:“臣以為李大人提議保留威盛軍建制,乃是著眼于將來,實為我大宋的安危長治所念,故而臣愿附議。”見徽宗微笑頷首,童貫又繼續說:“不過威盛軍現在的編員似與祖制不符,還請各位大人提個辦法。”“哦?”趙佶有些奇怪:“湯愛卿主持兵部,可有所見?”
湯文昭早與童貫暗通聲息:“啟奏萬歲,太祖圣例,我朝兵馬分禁軍八十萬,其中京畿四路實為精銳,各有五萬,四京內外各有三萬,其余為邊兵以西兵和北兵為主,分九監十五軍,人數分別為一萬和兩萬人,分守要地和邊防。廂軍多歸屬南七北六共十三路省節度,每路三萬六千人;歷年以來,但凡天降災荒時,為避免饑饉百姓無可投生,常招募當地無業青壯充以廂軍,常為兵役,故而廂軍總數累年增加,已逾百萬,糜費錢糧軍餉,累及國庫。據臣所知,威盛軍現已有兵員四萬。若視之為禁軍,則一軍之數不宜超過兩萬;若視之為廂軍,亦有礙國家倉廩。其中利弊,請萬歲明鑒。”
徽宗點點頭,對這個尚書的回答還算滿意:“原來如此。”停了一下又問:“若裁減威盛軍,冗員何以安置?”湯文昭忙回稟:“回萬歲話,江南大捷中盡殲賊兵三十余萬,然各路兵馬亦有損傷,如江西路傷亡五千,皖南監折損二千,淮北路減員三千,湖廣路損傷三千,福建路亦傷亡五千等等,各軍總計損傷三萬余人。按慣例,戰后各地的官軍可遵恩旨自行補員。臣以為與其各軍招募新卒從頭訓練,莫若使威盛軍中的舊卒分補各營。這樣兩全其美,人盡其用,似更為妥當。”
李綱一聽,心知童貫一伙是鐵了心要消減異己實力,想再出言阻攔,又恐招引皇帝猜忌自己專為宋江出頭,也罷,能留下威盛軍的建制,不管是兩萬人還是四萬人,總也算對得起他宋公明了,于是他向上稟奏:“湯大人所言,臣愿附議。”朝中宰執之輩如張邦昌等,多為私心上位,庸碌無為之人,既然是與己無關,又不愿得罪童貫這個位高權重的權臣,大家樂得做和事佬,紛紛表示附議。
本書即將收尾,梁山好漢們在國內戰場上的征殺也將暫時中止,下面他們將要去面對的是更具挑戰性的開疆列土、保境安民的新經歷,詳情請留意即將推出的第二部作品《天高任鳥飛》!
()
http://
<: "="_:// " =""=""></:>
(https://www.dzxsw.cc/book/151438/814631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