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說大人者,利之!
李斯見火候已到,也就不再吊呂不韋的胃口,從容答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今相國德行廣被,萬民浸澤;匡扶秦室,功高天下。人生三事,相國惟欠立言而已。為今之計,何不集門下士人于一堂,授以竹簡刀筆,使人人著所知所聞,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上關(guān)天文,下窮地理,匯諸子百家,錄古史舊聞,輯而成書,立言于當前,光耀于千秋。”
李斯說得性起,又開始來回兜圈。呂不韋看得眼暈,索性閉上眼睛,任李斯充滿力度的聲音在自己耳邊慷慨陳詞:
“諸位士人久受相國奉養(yǎng)之恩,早盼能為相國建功立業(yè)。文章千古事,只字未敢輕。相國借重彼等之才,委以立言大任,試問誰人敢不竭盡才智,惟恐有負相國厚望?士人中或有濫竽充數(shù)之輩,胸中一無所有,聞知著書一事,必知難而退,如是則不費吹灰之力,而有沙汰之功。士人既傾力著作,則無暇于外尋釁生事,如是則百姓得以安息,必大贊相國馭下有方。士人文章即出,相國覽卷一閱,便可知曉其才學之高下,相國擇其賢者而用之,如是則開得士之捷徑。此其利一也。
四大公子素以善養(yǎng)士而名聞天下。然以李斯觀之,四人身滅事廢,何足道哉。今相國集門客著書,書成之日,繕寫謄抄而傳于諸侯,則天下之人,皆知四公子養(yǎng)士乃為一己之私欲,相國養(yǎng)士卻為造福于萬代,于是鄙四公子而尊相國。此其利二也。
三千士人合力著書,實為亙古未有之壯觀。于斯時也,相國擺宴設(shè)酒,邀文武百官齊至相府,觀瞻著書盛況,則秦國皆知相國以立言宏道為重,而以江山社稷為輕也。相國得以自明心跡于目前,此其利三也。
斯書即成,必汪洋恣肆,蔚蔚大觀。足堪傳諸久遠,遺澤后世。雖歷百千年,相國之名也必高垂而不朽。此其利四也!
呂不韋被李斯煽動得坐立不安,豪情萬丈。呂不韋問道:“此書如成,何以名之?”
“無相國,則不能有此書。號曰呂子春秋可也。”
呂不韋頗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充其量只能算個提供著書場地和經(jīng)費的大款,書的思想內(nèi)容基本上和自己沒啥個關(guān)系,是以這個“子”字可萬萬不敢腆顏承擔。于是說道:“本相以為,還是名為《呂氏春秋》較為適宜!
李斯點頭贊同。通過這一易名事件,他敏銳地察覺到呂不韋在文化上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嗯,以后一定要找機會對他這點狠狠予以打擊。
于是呂不韋大悅,對李斯頓生相見何晚之意,恭聲道:“先生幸教,不韋敬受命!庇谑茄永钏谷胱,奉為上客。
李斯卻并不領(lǐng)情,他向呂不韋躬身行大禮,高聲道:“相國在上,李斯再請八武士之人頭!
呂不韋一愣,他以為這事已經(jīng)算完了呢。八武士乃是托關(guān)系才得到目前這份工作的,七大姑八大姨這樣攀起來,多少和呂不韋都有點沾親帶故,雖說殺了也不心疼,但能不殺最好還是不殺。作為一個生逢亂世的政治家,呂不韋的唯一缺陷便是殺心不夠重,又或者,他和希區(qū)柯克有著同樣的嗜好,喜歡慢工出細活,帶著浪漫的憂傷,在內(nèi)心的掙扎中,讓一個人的死亡變得艱難而漫長。總之,他不喜歡大面積地殺人,覺得這樣太缺少藝術(shù)上的美感。
呂不韋語調(diào)冷峻地道:“先生何必定要取那八武士之人頭。不韋知先生當日受辱匪輕,此時猶然滿腔憤懣。呂不韋愿厚饋先生金銀,再令八武士當眾向先生下跪賠禮。那八武士也均是上有老、下有小之人,先生寬宏大量,看在本相面上,且饒八武士之命如何!
如果李斯這么容易收買,那他也就不能成其為李斯了。有時候,不交易才是最好的交易。李斯不依不饒,非要取那八武士之人頭不可。他要讓世人都知道,當日他在相國府門前說的那番話,絕非戲言。他要讓世人都知道,凡他說過的話,他一定有能力做到。
(https://www.dzxsw.cc/book/151194/805690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