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節抗令不遵
赤狗兒敗走,但還有四萬多緊急奉調而回的邊軍正撲來,無疑會危及到趙公廉部的身后。
負責斷后的正是趙岳。
他帶著三千梁山騎兵游走牽制攻擊這幾路遼邊軍。
河間府邊關。
各路邊關主將或骨干大將都收到了趙公廉的一封信。
信的內容同樣極短。
如是我聞。海盜去年入侵時殺了河間與真定府所有貪官、爛將卻沒殺你們,只因為諸位為將雖也有種種不良卻至少還為國為民族驍勇敢戰,不失鐵血軍人本色,此,海盜覺得你們還有可取之處,不殺。
如今,遼國沒了戰馬優勢,北方狼狽大戰金軍,又恰逢千年難遇大旱,雪上加霜,虛弱倉皇之極,此正是我輩奪莫霸拔掉這棵插入河北心臟太久的釘子之時,我軍已殺入莫州,大勝,未知諸位敢不敢助我伐遼?血勇還在否?
這兩段話,瞧著沒什么出奇的,沒任何大逆不道的毛病。
但落在這些昔日的邊軍中層骨干如今的邊關大將眼里,那意味就大大不同了。
再沒文化沒腦子,他們也能讀出兩層意思。
一層是,海盜唯一能欣賞的是他們這些人的血勇敢戰。他們想被海盜收納,唯一依仗和希望就是忠誠漢族而敢戰。
他們當然想投靠海盜了。
宋王朝?但凡有點腦子的人也能知道是兔子尾巴長不了,至少是以后沒好日子可指望了。當宋將,尤其是邊將,以后倒霉的日子多著吶,不但要承受異族敵國肆意打殺欺負,還得忍受朝廷猜忌與大頭巾們刻意打壓玩控,日子窩囊透頂。
還有,他們所有人都總有老婆孩子或什么要緊親人被海盜擄走了。
他們如何能不牽掛?如何能不想去團聚。
不為長遠前途,不為聽聞的海盜國美好生活,只為和家人團圓,他們也想投靠海盜啊。
第二層是,敢戰,敢果斷助戰伐遼,才能被趙公廉看得上。
假如怎么也沒機會投靠海盜,那么,對這些邊將來說,剩下的最值得指望的就是投靠英明神威的趙公廉加入滄北軍。趙公廉是最優秀的統帥,也是最好的最能依靠住的統帥,無疑。河間與真定府這些老邊關心里是最清楚不過了。
這是趙岳去年以海盜身份洗劫河北時有意制造的后果。
這些老邊關感覺到擺在面前的是一道嚴肅考題,是大考,大到直接關系到以后的生死前途命運。
他們都緊張起來,心里第一反應已有了決擇,卻也躊躇不敢輕動。
因為總指揮宿太尉此前已經嚴令各部不得輕動、任何人不得進犯遼國一草一木挑起邊釁,否則軍法王法無情,斬。
宿元景已經料定朝廷搞來搞去最終逼不得以還是得支持滄北軍無視朝廷的擅自行動,他在等待八百里加急上奏后朝廷回復的旨意再考慮行動,此前,他是決不會用兵支持趙公廉的,做做聲勢假裝呼應的舉措都不會搞。
給邊關各部下那道嚴令,他肚子里自有小盤算:任滄北軍這頭猛虎在莫州在滄北孤獨地先和遼國這樣一個野蠻兇強大國斗,斗兩敗俱傷,以遼國的刀重創滄北勢力......以后才好拿捏。
他內心里不無惡毒地想:遼國最好是能就此殺死輕軍入莫的輕狂趙公廉,最好是能活捉趙公廉百般折磨卻不降而死。
趙公廉若是死了,必然會給宋王朝帶來無數不可測的惡劣后果,但,至少他本人會感覺很解氣,很快活。
同樣是朝廷重臣,趙公廉出身卑賤之極,遠不如“我”的出身背景,憑什么只趙公廉如此耀眼能活得風光威風肆意........
這種心理在宋王朝統治者,尤其是高官顯爵大佬心里都有差不多的強烈憋屈憤悶感。
儒教環境培養出來的虛偽浮華嬌矜功利“務實”官員就是這樣:不比貢獻吃苦,只比出身,只攀比待遇。
每當國家遇難時,官員們首先考慮的不是放下往日爭執先團結一致對外,而是先專注更激烈內斗爭權,露出儒雅守禮守規矩有序形象掩蓋下平常不會有的兇暴殘忍瘋狂,先更不擇手段害死官場競爭對手和“異黨”,排除異己,再考慮外。
至于害死了異己會導致國家勢力大損,甚至會嚴重危及到國家存亡,這個危害是不重要的,很多人甚至根本不在乎。
無論如何先整垮異己,先解決了老對手,先痛快了再說。
對外怎么辦?
可以友好妥協,可以割地賠款買和平啊。
中國這么大,怎么也不會那么容易倒對不對(注:中國一詞古代早就有了)。
當然,若實在不行,倒了也就......倒了吧。再換個主子繼續當官就行了。
中國這么大,無論誰當主子總需要“我們”為他站臺和治理......
宿元景此時身上就是不由自主就自然體現了這一特點。
這是儒教腐朽王朝官員骨子里的東西,遇到機會就必然發作。
當然,他更希望的是,趙公廉死了,從此沒了這個礙眼的梟雄人物,而遼國也被拼耗得虛弱不堪,無力威脅宋國。
那樣就太好了。
他就可以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沒做,卻能功勞巨大,朝廷上下都會對他滿意之極。而趙廉死,他自己也大痛快了。
但是,他的精妙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
河間府骨干大將老邊關們很快還是等同于無視了他的命令,私下緊急串通后一起毅然決然出兵了。
這根本不是宿元景能控制的事。
他在邊軍心里根本沒什么威望,至少是威望不高,在軍中沒有根基,平時示恩拉攏依為臂助的老邊關重將到了這個關節頭也不是可靠的,他根本就管不住軍隊。朝廷派來當總部或各部主官副官的那些所謂大將以及太監監軍也同樣沒用。
包括宿太尉在內,朝廷派來控制河北東路邊軍的高層都是空降官,在邊關沒根,又沒一個真有軍事大才真能打的,都是從京城富貴溫柔鄉或安全內地抽調來頂上高層的,都是些朝廷眼里出身富貴可靠,會玩權當官卻沒經歷殘酷戰爭磨煉,沒外戰經驗,甚至根本不會打仗的富貴者,在邊關純粹是不接地氣的,名為實權掌軍高層,實際只是浮在上面的擺設。
這種高層,老邊關平日里恭敬尊重著,心里實際根本瞧不起,而且極度排斥厭惡。
老子守邊喝風吃沙子浴血奮戰這么多年,一次次為國為民為家鄉父老把命都豁出去了,累功卻只混了個微不足道的邊軍中層,打仗時的骨干送死鬼,海盜之災創造了機遇,宋國有本事的人都跑了,朝廷無人可用,邊關急需有真本事的人鎮守,邊軍需要熟悉的有威望能服眾鎮得住邊軍的老邊關領導,老子才僥幸熬上了大將,你們這些內地來的人沒在邊關打過仗,沒殺過一個外敵,甚至沒吃過一點苦,掛名軍伍悠然輕松享受富貴罷了,對邊關和遼軍實情一無所知,甚至在內地一聽遼軍之名就想當然的嚇得要死要活,憑什么一來就是高層,就壓在老子頭上對老子指手畫腳、頤指氣使、吆五喝六的?
老邊關的這種心理是很自然的事。
尤其讓這些老邊關反感的是,原本,朝廷只派一個太監為河間府邊軍監軍,代皇帝監控的是宿太尉以及全軍主將這樣的人物,如今卻是邊關各大部都有太監在緊盯著老邊關的平日言行以及帶兵舉動。
朝廷、皇帝不信任老邊關也就罷了,這很正常,畢竟宋王朝從立國起最怕的就是軍隊造反,尤其是在當今遭難朝廷威望極度虛弱不堪對下邊沒強力震懾力與掌控力的時期?沙⑴蛇@些不男不女的阿東西,什么也不懂,卻整天陰險著個臉端架子耍派頭玩權貪利,陰陽怪氣動不動就質疑甚至蠻橫干涉邊關軍事大事是怎么個意思?
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問題了。
這是誠心惡心人么?
朝廷的意圖無疑是想迅速牢牢重新把控住災后新邊軍,但實際效果只會是,必然是進一步寒了老邊關的心。
河間新邊軍是由海盜屠殺搶掠中有意留下的三萬老邊軍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這三萬兵心里只聽熟悉有感情的也是直接領導他們的昔日中層老領導的話,并協助老領導們訓練控制著新兵。
而新兵,一類是闖滄州撈金的冒險家強悍分子亡命之徒,另一類是被哄騙的內地各處押解僧犯到滄北后順勢強留在河間為邊軍的有本事新兵,都是在家鄉當地的各種兇橫霸道之徒,太多也是亡命之徒,沒有一個是老實聽話的弱者,雖然都是唯利是圖的自私自利者,卻也不是空降的河間府高層依仗朝廷給的官大權大加以利誘就真能掌控和自如使用的。
這些新邊軍即使升官得了大好處也不會真忠誠效忠空降官們。
他們畢竟生活在邊關最殘酷的現實中,直接主宰他們命運是頂頭上司,是老邊關將領和老邊軍共同形成的現管。得首先遵從和效忠老邊關將領。否則,縱然有高層罩著,老邊關們也有一萬種合理的手段讓他們倒霉甚至稀里糊涂死掉。
在哪混就得守哪的游戲規則。
在邊關混更得守邊關的潛規則。那是能輕易要命的規矩。
邊關真正說了算的是廣大熟悉邊關熟悉遼軍的能戰邊關老將。上層,沒根,漂在上頭,對邊關和敵情缺乏深刻認識,有戰事也不頂用,關鍵時是罩不住招攬投靠提拔起來的小弟的。何況提拔的小弟官職權力不可能蓋過老邊關。新人既沒資歷也沒能力頂重位。上層若是為了拉攏人手和控制局面而提拔強為,只會惹怒本就不服他們的老邊關,造成更失控。
所以老邊關就有能力不顧宿太尉的命令擅自出兵。
他們串通好了,團結抱團對抗上層,上層也絕不敢真玩強硬的以軍法王法懲罰挑戰他們這個實力派群體。否則,誰死還一定呢。朝廷若敢耍權威降罪,大不了率軍投靠滄北去。朝廷能怎么的?
重要的是,他們有合理合法的借口出戰。
趙公廉是高陽關路的副總指揮,平時對河北東西兩路大軍皆有監管和整訓之權,關鍵是整訓兩字權,也就是對兩路的官員將士都有生殺予奪大權,權力政治地位實際還在只能管東路的宿太尉之上,戰時危急時對東路軍有調用之權。盡管這個權力是朝廷是趙佶當初為安撫和哄騙趙公廉出山再守滄北而耍的空頭權,但朝廷不能否認確實有這個旨意。
那么,他們出戰就是戰時緊急時服從圣旨賦予的副總軍權的調遣,是奉令行事,而不是無令擅自亂為。
至于副總是趙公廉還是哪個誰誰,那是另一回事。
至于直管的宿太尉與趙公廉的命令是相背的,那,這種情況下聽實際軍權地位更高的副總的命令,這不算錯吧?
朝廷實際是把趙公廉當敵人的,這個也不是問題。
趙公廉畢竟沒反,他還是朝廷的守邊大帥,是朝廷也公開承認的。也不敢不承認。有什么心思都得憋著。那么,只要趙公廉不反就沒問題。反了?那更沒問題了。老子直接歸滄北軍了。
另一個強大出兵現實理由正是趙公廉所提到的:遼國此時陷入空前的危難虛弱中,好欺負,正是奪回莫霸二州的時候。挑起邊釁奪回二州領土,遼國未必敢真有什么脾氣。拔除插入河北的釘子,扭轉被動,對宋國的長遠大局有大利。
老子出兵冒死大戰遼國,為大宋開疆拓土揚威奪大利,這難道反而無功有罪?
朝廷若敢任性降罪,說破大天去,天下的廣大邊軍也不會服。大宋朝廷已經沒什么威望了,若還敢寒掉邊軍的心,那就是急著滅國找死了。邊軍不反叛,以后只不把守邊當回事,再無人愿意為國奮勇謀劃和打仗了。宋王朝還敢指望什么。
準備好了借口和退路,老邊關們出兵前還做了一手安排。
紛紛一齊上報宿太尉,稱:據準確偵察,遼軍全被滄北軍牽扯走了,遼邊塞近乎空了,一擊輕易可破,并且不會有援軍能及時彌補或反撲,這是大宋立國上百年以來的唯一戰機,是教訓遼國和奪回遼國長久以來蠻橫霸占我國神圣領土的最佳時機。戰機易逝,不容錯過,錯過當為歷史大罪人,必遺臭萬年,上對不起朝廷君王,下更對不起被遼賊久久屠殺搶掠欺負慘了的眾生,必須立即抓住機遇。我輩軍人守邊浴血沙場為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打退敵人,守衛我國的神圣利益?
這么上報就是以戰機和國家大義為借口不等宿太尉回復的命令到來就能出兵。
邊塞守將也有視具體情況而戰的臨機專斷之權。
這是必然的。
你不可能指望邊關有行動都先得請示許可。
這時代可沒電話電臺,若僵硬上面批復才可,那邊關早丟了甚至人早死光了。
宿太尉接了上報知道邊關已大軍撲向遼國,不禁大怒,氣得把桌案拍得山響,大罵:“他們這是想造反嗎?”
恨不能立馬把這些老邊關全殺個干凈。
但發了好一通大火后,他也只能萎了,同意出兵,也好有個圓緩余地,不至于直接把邊軍逼反了直接投靠了滄北。
他極擔心邊軍擅自出動會和趙公廉匯合就勢成一家,倒是想繼續控制著進軍。
可是,朝廷派來的上層大將以及太監監軍一聽自己要去前線帶兵和野獸一樣的遼軍打仗,領導那些不知懷著什么心思的老邊關,冒這種簡直是去送死的險,就嚇得一齊猛搖頭,堅決不拿自己的才老命小命去開玩笑。
宿太尉雖然是老大,卻也拿這些在朝中有根有靠的人毫無辦法,強令不得,只能內心大罵全是該死廢物,了事。
倒是他極力拉攏和提拔的幾個老邊關這時奮勇站出來了,愿意去前線代太尉控制大軍。
宿太尉面上欣慰,心里卻嘀咕:你們是不是也起了異心想和邊關老弟兄們一起去投靠趙公廉?
但,別無它法,怎么也得試一試。也只能順勢同意。
他心里也明白:河北東路的事,說到底已不是這些老邊關的忠誠問題,而是趙公廉到底想不想反。
若趙公廉真要反,那么至少河間府的軍隊絕大多數會立馬響應追隨著反了。他這個高陽關路大帥同意不同意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一樣沒任何意義。自己什么也控制不了。
因為滄趙家族就是這么有威望有號召力。
趙公廉就是那么出色能令無論是壞蛋還是好人都會為最現實的實利而心服追隨。
這是滄趙家族十幾年慢慢打出來干出來的功績和威望,不是天下任何其他人能比的。更不是他這種長久在中央玩官場務虛的沒什么實際功勛也沒什么真正大本事大魄力大志向大氣節的蕓蕓士大夫能比的。
歸根結底是,無論什么人,無論什么時代,天下只認實際利益,只認真正在乎自己并且能讓自己過好的人。說得再好再漂亮,沒有用。
(https://www.dzxsw.cc/book/15/390142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