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節誓死要完成的絕命最后一擊
鄭居中走后,老通判把四個留守的軍痞倒霉蛋安排兩兩一組去守西門和東門,他自守南門。北門不用管。
至于四個城門,反正不會有敵人來,就那么都徹底敞開著,不用關,吊橋也放下,方便城中積水盡量快流出去,免得城中積水太深毀壞了更多屋舍甚至泡壞了衙門。
一切安排都很合理。
”雨勢難收。最近這些日子不會有什么事。你們四個安心在各自的值守處城樓住著自樂就是。本官不用你們伺候著,不會吩咐你們干什么雜活。你們也不要來打擾本官。”
“本官年紀大了,經不得折騰,喜歡清靜。趁難得的雨季都安生好好歇歇吧。“
四個滿腹怨恨無奈的軍痞爛賊漢正巴不得不用頂風雨費勁關、升沉重的城門和吊橋呢,也正巴不得老通判在這期間別找他們干這干那的折騰他們,一聽命令都樂著謝了老通判慈悲,甩著手順城墻道趕緊去了。
老通判的廚子過來了,和老仆一邊一個扶護著老通判在風雨中往南城樓走。
他冷冷瞅著爛軍漢消失在城頭風雨中,低聲道:”大人,要不要現在就收拾了這四個礙事的雜碎?“
廚子可不是一般的廚子,本是西北邊城義民勇士,家傳廚子出身,平常總愛帶兩把刀,一把刀殺得好敵,一把開飯館做得一手好菜,義氣驍勇,深得當年在那兇險邊城當了五年多苦縣令的老通判的尊重與喜愛......
在安民與艱難抗擊西夏強盜一次次囂張入侵的長年里,小縣城兵民和廚子都深為敬佩老通判當官做人的操守為人。
后來老通判調任別處仍是時刻面臨西夏賊寇入侵兇險的西北小縣為縣令,廚子舍不得分離,為老通判的坎坷仕途憤恨不平又擔心老通判身邊無人可用,就自愿放棄自在的飯館小老板生意,帶著家人跟著去了,從此成了老通判家的親信家人,風風雨雨,坎坷不平,這一晃就近二十年過去了,當年風華正茂的小知縣成了老通判,當年尚算年少的廚子也已中年,如今兩家早已真正勝似親人。
老通判看看廚子,輕輕拍了拍忠肝義膽的老伙計的肩膀笑著微搖頭道:”不急!
老仆(當年陪老通判一起長大的貼身書童小廝,后來的管家)則有些憂慮地說:”老爺,殿下(趙岳)特意派人催促了讓老爺盡快撤離,說此次洪災大得只聽聽就能嚇死人,什么時候暴發說不準,隨時都有可能,而且還有其它的他也說不清的兇險,讓老爺放下心事,不要管其它,能安全離開這去和家人團員就是最好的。其它事自有殿下收尾。老爺是不是現在就先撤走?有未了心愿和事,由我留下斷后就是了。有藥,吾雖老無用卻還哄騙收拾不了那四個傻瓜爛軍?“
廚子一聽也現出憂慮之色說:”沒錯。老爺你現在就走。阿忠,你陪老爺都先走。我留下收尾。我知老爺這么多年積下的怨憤心思,知道老爺在這最后一把最想干什么。我保證收拾得漂亮,了了老爺心愿。有災也未必能把我留這!
兩個忠義熱血老伙計的心讓老通判的眼睛控制不住的瞬間有些濕潤了,在大宋日益腐朽的官場風風雨雨二十多年承受了太多不公和委屈,若不是有這兩個老伙計始終堅定不移的追隨,若不是有妻子這么多年嫁雞隨雞相濡以沫默默體貼安慰,若不是聰明能干本可以中進士更能有作為的兒子懂事孝順無怨支持幫助他,他雖骨頭硬也不可能熬活到今天.......
他當年科舉中進士時還是在神宗朝,二十多歲就高中二甲前五,若不是殿試那天剛好逢感冒影響了發揮狀態,帥氣灑脫自信而滿懷壯志激情的他極有可能名列三鼎甲,奪不了當年確實出色的狀元、榜眼二人的位置,也極可能能中個探花。
那時還是拗相公王安石當宰執的時期,雖然革新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斗得激烈,但還是革新派在朝堂占上風。
如今的老賊蔡京那時卻正是革新派骨干兼急先鋒,也是在那時積累下了人脈和官場資歷。
革新派注重務實,反對沒什么治理經驗卻中了進士就能當知縣,反對入翰林熬幾年有了人脈就能就中央要職甚至列朝堂......在革新風潮下,老通判沒入翰林而是下了基層當了縣丞歷練,雖不是縣令卻分的是離京畿地區極近的好縣。期間雖然屬于保守派的骯臟無能縣令百般刁難打壓,老通判兩年縣丞下來仍然歷練了出來并做出了成績,按考功本應該升為上縣知縣或入中央衙門任職,卻趕上司馬光上位,神宗面對壓力.....縮了,保衛派一時占了上風。那縣令沒本事卻有靠山,和老通判積怨,就走關系下絆子.....老通判被一桿子支到了西北小縣為縣令,級別和職都升了,卻是面臨西夏賊寇的兇險最下縣,還美其名曰”忠君愛國,有志有才,特任西北歷練成大才建大功日后朝班重用“,就象歷朝忽悠那樣。
雄心勃勃正年輕的老通判的官場仕途從此霉運迭起........文曲星君罩著他,可其它管人間富貴的星君無視了他。
此后,革新派和保衛派的斗爭屢有反復,可是那時已經不是革新和保衛的問題了,已形成朝中的激烈黨爭,雙方都忙著為了支持而支持、為了反對而反對,哪管它到底對國對民有沒有利。
雙方斗得激情似火,就象斗紅了冠子的公雞一樣。
可無論是哪方上臺也沒人想起在邊關任勞任怨奮力報國的老通判。無論老通判的守邊治理功績、能力和節操多出眾,也無人看到。朝中沒人注意。都沒工夫,都不屑下視......
老通判在西北一干就是十年,神宗死了,有為的英宗短命也死了.....其間只是西北任職地不同的險惡小縣縣令而已。
十年后,道君趙佶朝,似乎朝廷終于突然發現了這么個忠君愛國鐵骨錚錚氣節高尚年輕有為的基層好官一樣,老通判終于離開了西北險地,卻又去了河北西路邊關當縣令,去所謂享受宋遼和平的邊關繼續承受遼賊年年犯邊打草谷的兇險。
朝中注意到他的官員如此調派,顯然肚子里在說:你既然如此忠義有節,如此能吃苦能忍受委屈,又如此能干而年輕,那就繼續在邊地做貢獻吧。如此也是于國于民皆有利。若是命歹,死在邊關,那是你命不好,命中無大富貴運,不能怨別人。若是命大就是沒死在邊關,那更好,以后再說......誰叫你是地主出身,家有錢卻不懂人情世故不肯上下打點走通關系只知悶頭傻干呢........不是本官心狠,也不是本官卑鄙,邊關總得有人去奉獻犧牲。孝敬本官和本官近的總得照顧一二......
老通判又在河北西路待了八年。
期間,滄趙家族突然崛起,陷入麻木僵硬的大宋社會就象屁股被猛踹了一腳一樣猛然前竄進入發展快車道,國家日益富裕,似乎大宋王朝得天寵幸要奮起,要滅掉困擾大宋這么多年的西夏小強,要打敗遼國一雪國恥民恨,會光明遠大國運長久了,朝廷卻越發日益腐朽。
西軍開始糜爛。本就不是精銳強軍的北軍就更不用說了。
河北西路諸州府和邊軍爛到邊關某地在抗遼守塞打仗,緊要關頭正缺武器和糧食支援,急需要周邊官府和邊軍運糧增兵相助,可是,好不容易組織動員起來了,卻總在半路出事,幾個不知是遼軍還是遼民的游哨散騎一出現就常常能把數百上千的官兵嚇壞了丟下押送的武器糧食就散了,帶隊的文武官回去理直氣壯匯報說:非是卑職無能不盡心,實在是遭遇大隊遼騎截擊.......打不過,沒奈何......
國難需干臣。
危難時方顯好男兒本色。
每當這個時候,邊關大員就能想起老通判了,急令老通判組織本縣力量運糧押武器增援邊塞。老通判也不知是命大還是能力太高,每次總能完成任務,期間經歷的艱難兇險自不用多說.....遼人在河北東路被滄趙家族教訓得不輕,一次次報復卻死得太慘,總是人馬有去無回,怯了,真膽寒怕了,但在西路卻仍然一如既往的驕橫自信兇殘狡詐得不行不行......
在河北西路歷盡八年坎坷后,老通判終于又調離了,又到了東路,享受的級別待遇升了,卻仍然是邊關縣令,而且總是最兇險最難當的那個縣的......時光流逝,當年的風華正茂活力四射縣令已悄然進入老年。
時值趙公廉中狀元成了皇帝趙佶的貼身秘書,一年后,這位非京畿上縣卻是正六品級別待遇的大宋唯一的奇葩高品邊關縣令又調動了,轉任到了滄州,仍是滄州南部最差的那個縣的縣令,但他終于從外敵犯邊的兇險縣中解脫了出來......
時值趙公廉在京畿地區任職革新縣令大力推廣農牧業和政治治理極大成功,鐵腕執政,除舊納新,政績卓著,基層歷練完畢升官回到中央,卻實際仍是皇帝的秘書,只是已無形中成了心腹首席大秘,威勢號稱小相,老通判也突然進入皇帝的眼。趙佶驚奇地突然發現大宋王朝邊關最基層居然還有如此一位......平凡卻可歌可泣的大忠臣能臣。趙佶是個藝術家皇帝,感情豐富,很感性,感動了.......老通判終于升官了,不象以往那樣只升級調任別處縣治,成了天下第一富裕、令無數官員紅眼都想爭去任職的滄州府通判,終于成了如今的老通判。
此時,老通判已五十多了,縣令當到頭了,心早灰意早冷,本已經準備告老還鄉了。若不是兒子和老生閨女都早悄然去了趙莊工作或上學,受夠了罪的老妻終于也能生活得安寧有希望幸福,若不是他遇到了已漸漸露出崢嶸面目的新時代,他早在河間府當縣令時就已甩手不想干了。
不太久,趙公廉也果然回了老家當了執政。
期間,早在坎坷中磨成精了的老通判明面和趙公廉是兩股勢力,似乎時不時和趙公廉唱唱對臺戲,實際是全力配合當時政治上還欠火候的趙公廉迅速坐穩了滄州。治理滄州實際是老通判在具體干,趙公廉的主要精力在軍事和家族大業上.......
絕妙的配合,時間不長卻精彩絕倫。
趙公廉調任滄北。老通判得朝廷信任仍留滄州看著,玩得漂亮,耍高傲卻不通地方實務的鄭居中耍得漂亮.......
到了今日,終于可以功成身退了,可以去海外的家和家人團聚好好陪伴彌補一下老妻和兒女了,老通判長長舒口氣,但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對大宋王朝的怨氣卻不是能一同消失的。
恣意享樂禍害民族陷入血海的昏君要受懲罰。
那些大大小小的漢奸國賊,太多人要受懲罰。
但這些人卻不是老通判能懲罰的,還不到時候。
他能懲罰的,此前反復坑過他讓他內心格外多積下怒氣的鄭居中等滄州文武,他卻是一定要報復的....就在這次,就在天災之時....不報復,他無法釋然,不能做到真的輕松退休回家從此和家人團聚悠然享受早夢想的幸?鞓钒参P律睢
鄭居中和部下這些人也使命完畢,沒用了,都壽終該死了。
死干凈了才有利于趙岳對以后滄州的戰略安排。
所以,老通判決不會因為天災兇險就提前退走。
就算是死,他也要親自完成這絕命的最后一擊。他早不怕死了......
老通判不怕死,執意留下行事。兩老伙計也一個也不愿意先撤離。
勸說不動。二仆執意留下助老主人共同完成絕命一擊和心愿。這也是他們自己的心愿。
活都活。死愿同死。這么多年的艱難兇險都一同抗過來了,最后的此刻豈有散伙之理。
那么,等鄭居中一伙走遠了,想回來也道路難行無法回來了,那時就是除掉四個爛軍痞的時候,廚子就可以動手了。
滄州城沒什么好東西值得趁機劫走了,就算有點也被鄭居中他們必然帶走了,但還有供應邊關的不少糧食。
老通判指著城中風雨中看不清的糧倉處,”鄭居中也不乏精明,急著脫離雨災之苦卻也不怕費事和拖累,帶走了不少糧食,哼!更把從滄北惡民那搶來的夏收麥子只留下點安撫給老夫用的,其它全帶走去享用了,但那么多人馬吃帶走的糧食肯定挺不久。雨勢稍一拖久,他們就得在北邊絕糧。想活命就只能指望留存城中的存糧!
“糧食是民眾血汗所得!這么多糧食若是白白丟棄在這太可惜了,麻袋裝著倉庫保著不能在洪災中毀滅也會落入鄭居中之手成為活命之資。咱們要做的就是等,等水大地能行舟,二公子就能調船把糧食全運走,就算只調人來把糧食倒在泥水中也一粒決不留給鄭居中,讓他們倉皇返回卻得不到一粒,全得餓死在這或餓得有氣無力會必然去逼趙莊......“
廚子和老仆都笑了。
他們也知道乾寧軍不會殺鄭居中卻也決不會資助鄭居中一粒糧菜。如此大雨之災,即使沒洪水暴發,也不可能指望別處能及時運糧來接濟,根本無法及時通知別處。那么,鄭居中一伙等到的只有絕望中的死路一條......
天理循環,一切終有報,天不報,人來報.......
。。:
(https://www.dzxsw.cc/book/15/389908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