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節反應
趙公廉的演講打破了佛門子弟抱有的那些民族性里外不分、國家民族有難就躲避深山悠然旁觀,等等可笑信念可恥思想,減弱了僧人對滄北官府的仇視心抵觸意識,也刺激了僧人在國家民族危難中的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他表達的善意也初步贏得了這些僧人的信賴與追隨。
現實也逼得僧人們不得不追隨依賴,否則失去滄北官府的庇護就得餓死凍死或是被犯邊的遼寇隨意殺死。
趙公廉的演講內容也飛傳到了朝廷,傳到了外邊。
滄北軍上到官員將領下到戰士和滄北及天下百姓一琢磨也覺得:是呀,都是人,憑啥俺們拼死拼活勞作和抗擊外敵,而刮個光頭念念經喊喊慈悲的就啥也不用干只等著享受和逃避就行了?和尚出身又不比俺們高貴,原本也都是些貧苦卑賤的......
正秋收的幾十萬只會念經的僧人從演講中感覺到了趙公廉對他們這類佛門子弟的深深鄙視,第一次清晰感受到了周圍的百姓或多或少的同情感沒有了,變成有形無形中流露的對他們的反感與敵意,就連看押他們的河間府爛人軍也嘲笑他們。
你們這些爛兵特娘的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好東西,本都是有罪的社會禍害,居然也有臉嘲笑我佛門神圣子弟?
僧人們,尤其是高僧們心中很不憤。
但佛門事實上行了上千年的不顧國家民族危亡與百姓痛苦的陰暗齷齪本質與無恥罪孽被揭,光鮮的外衣更破了,旁觀俯視眾生沉淪俗世萬般疾苦掙扎的世外高人傲慢心氣也就泄了,在更加惡劣的生存形勢下只能更老實了,干活更賣力。
而且,在客觀上,無論他們愿意不愿意,都得承認如今的大宋微薄的人力確實無法再長久承受養活這么多白消耗錢糧的閑人的巨大負擔。
朝廷即使不悍然滅佛,人口龐大的佛門早一天晚一天也得被忍受不了沉重負擔的百姓唾棄甚至仇視攻擊而遭受重創。到了那時,不肯自食其力的幾十萬僧人就得餓死,不想餓死就得星散社會去騙甚至去搶,去過另一種罪惡更明顯的不勞而獲生活,制造更大罪孽。佛門還是得衰敗,同時也是在進一步拖垮大宋。再有異族趁虛殺來,佛門怕是跟著也滅亡了。
佛門遭滅之前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包括高僧在內的僧眾都不肯面對現實,繼續悶頭過逍遙神仙日子罷了。
他們都堅信車到山前必有路。寄生社會到實在混不下去了的那一天再說。
佛門智慧廣大,又有傳承上千年的避災歷史經驗(在世人昏昧不知亂世危機來臨前就提早積存大量錢糧,到時卷著錢糧躲入深山照樣逍遙)。總會有辦法度過艱難時期的。佛門能傳承上千年不絕,早已證明了度劫的高明。
這種心態,這種作法,佛門并不覺得羞愧,只會自負、自得。
因為佛祖在亂世時也會閉眼的,按佛門說法是不忍心看到世間的血腥苦難,說是天理循環,戰亂劫難是世人作惡太多該承受懲罰的天意。也就是佛祖在天意下也無可奈何,不用顧劫難中世人的死活。劫難過了,再開眼出來‘慈悲’。
佛祖尚且如此,肉體凡胎的僧人逃避責任、與世人爭食、不顧世人苦難又有何值得羞愧的?
世人苦難是活該倒霉。
誰叫你不當和尚、之前不虔誠把錢糧奮力孝敬給佛門呢?有大難了,佛祖自然也不會庇護你。
總之怎么也是佛門有理,所為都是應該的。
只是這一次,佛門再也逃避不了了......
驟的移民狂潮下,大宋人口和社會財富突然就暴減了,佛門沒了從龐大人口和社會財富基數上無聲無息悄然剝奪和積累起亂世度劫所需巨額錢糧的基礎和時間。等佛門從瘋狂移民潮形成的殺掠驚恐中恢復過來,驚覺不好,怕是亂世將至,開始著手全力化緣和愚民忽悠錢糧正干得起勁時,朝廷又突然滅佛了,打得佛門又一個措手不及,所有的歷史經驗和佛門度劫的智慧這次都不好使了,結果只能老實淪落到如今的境地......
到了這一步,佛門幾十萬漢子不幫著分擔背起百姓負擔、不擔起解救民族危亡的責任,又能如何?
不干,先餓死被異族強盜殺死的就是他們。
趙公廉震懾與安定了全體僧人。滄北被棄置的廣大莊稼也不用愁沒人收割了,被迅顆粒歸倉。隨即屯田僧人收割團又浩浩蕩蕩南下,在大軍的看押下幫助收割滄州與河間府同樣缺人收獲的田地。入軍的武僧則轉入訓練值守滄北邊關。
如此,吃住得好又不用農活辛勞的軍僧更擁戴滄北官府,進一步收心。
屯田僧眾與軍僧分離兩地,高僧無法影響駐守邊關的軍僧,佛門整體勢力被進一步切割分裂,更容易被分而治之。
收獲大量無主糧食,分些給宿太尉,剩下的不用上交朝廷。這是朝廷事先答應趙公廉好的。滄北軍的生活有了更充足的保障,不必被卡著看朝中諸賊的臉色。僧犯吃食也有了著落,僧心安定。趙公廉控制滄北更多了主動權。
通過吸納武僧和強壯有力兇惡能打兩下子的僧人,抽空了僧犯鬧事甚至造反的武力骨干,消除了最大隱患,滄北也補充了四萬多兵力。四軍州緊缺的邊防人手有了,個體武力整體上還比叛逃前的邊軍大幅提高了,防務不再空虛。
叛逃滄北軍到了海外并沒有編入正規軍中,而是列入各地的“國民警衛隊”,實際是防衛內地安全的民間準軍事組織,除了比例數量極少的軍官是專業軍事人員仍吃軍餉外,剩下的就是民兵,種田做工放牧打漁......適合干什么干什么。
移民狂潮和之后,大宋各地的叛逃軍無論是官是兵也是徹底拆散到各地如此處理。
不論是逃民逃軍,只有少數兇惡懶惰慣了不肯服從安排踏實勞作,想在新環境中仍混社會靠各種不法手段謀生,對社會穩定有威脅的不安定分子,或是勇武也愿意從軍廝殺的才被編入軍,也是增強一下南軍的基層實力。
事實上,海盜帝國的百姓,不論城里還是鄉村,不論工人還是農民,不論是老板富商還是官員地主家庭,家家都得有列入國民警衛隊的,除非家中沒有成年男人或科技等法律準許不能用于打仗冒險損失掉的特殊人才。
你說我家只我一個成年男子,我不會武藝,懦弱膽小怕死不敢殺人不適合打仗,我見不得血,就不參加衛隊,或是我有錢有勢,我能雇人或調人代我參加。那都是不可能的。
當帝國的公民,享受著帝國無限美好的生活與公平公正待遇,還想著象作宋人時一樣有戰斗有災難就讓別人去死去擋災,自己縮后面安然享受別人犧牲換來的安全和社會財富。這種自私懦弱心態與行為是法律明確不允許的。
保家衛國,人人有責。
這是一方面。
越是自私懦弱怕死,越是畏縮保守膽小,越是得參加衛隊。
就是要以參加戰斗與軍事訓練來鍛煉膽量逼出勇敢堅強開拓進取與社會責任感以及民族榮譽。
帝國要的是一個勇敢有擔當的開拓型民族,不要有一萬種優點就是懦弱茍且畏縮甚至里外不分的民族。誰不肯改變,誰就不配做這個國家的公民。誰只想推托保家衛國責任,國家就強迫誰必須參戰。死了也活該。
這是帝國的國策與意志。
帝國的主宰——國王都得參加戰爭,尊貴的親王都得上陣浴血殺敵呢,其他人的小命有那么金貴可逃避責任?
海盜帝國有南北兩只精銳大軍,還要設置遍布全國的不限數量的國民警衛隊,這是安全形勢并不樂觀的國情的需要。
兩只正規軍要震懾國內,更要負責對外征伐,接下來幾年任務艱巨,有眾多苦戰在等著,顧不上國內的小災小難。
國內呢,島嶼眾多,原始森林廣布,未掃蕩清理的大量島嶼上生存的野蠻愚昧土著或原始森林中漏網的土著就是海盜強盜安全隱患,時刻威脅著各地的民眾生產與生活。
身為遠來的外族人奪了土著的生存空間,豈有奪了占領了從此就能安心享受的。
你搶了人家的,就得時刻準備抵抗人家來報復。
這個淺顯的道理是普適世界及任何時代的。
清理野蠻土著,對抗土著侵略與禍害,這是個長期的需要耐心與時間的活,只能靠國民警衛隊在日常中一點點做好。
從大宋逃來的軍隊,既是拿過刀槍有最基本軍事素養的,到了帝國當了公民天然就是國民警衛隊成員甚至是骨干。
這個沒說。
平時習武強健身體和意志,閑時參加集體軍事訓練,有事就操刀上陣。學校也配備武術課,成為體育一部分。
這樣一代代堅持下去,整個民族的身體素質與精神意志就必然慢慢改變。
這是趙岳一力堅持的國策。
他可不想再看到他來的那個世界那樣,中國明明是武術文明之源大國,弄來弄去卻精華滅絕,習武傳統消失,國人被嘲笑為病夫、好欺負的弱雞仔,反而是棒子國倭國什么拳道刀流武術武士精神成了榮耀,被中國人崇拜學習的可悲潮流。
一個民族想雄立世界,精神和肉體都得強健。肉體強健更利于精神強大。
就算在熱武器時代,會武功的軍隊也比不會的驍勇善戰。至少在體力和支撐精神消耗上就強過一般人。
所以,趙岳高度重視公民的武術素養,要帝國匯編武功精華,并把習武傳統推廣和維持定為永遠的基本國策之一。
回頭說滄北也有了幾百僧醫和學徒分置各軍,各軍州要緊的軍醫也有了。
有了幾千尼姑,四軍州縫縫補補等必須有的女人活多少也總算有人干了。
至于廚子,那更豐富了。
軍隊的伙食好了。僧人廚子還多得用不了。
廚藝高的僧人用在軍隊做大鍋飯純是浪費,時間長了也會毀掉手藝,就偷偷先弄到海外當烹飪學校的老師和高檔飯店的廚子,強迫這些僧人把精妙廚藝和心得揚光大。和其它技術一樣,可不能再隨人死了,手藝就白白失傳損失掉了。
中華文明最可恨可惜的就是有絕活的人敝帚自珍,寧肯死了帶進棺材里也決不傳給外人更不肯廣泛傳授教導。
為了鼓勵傳藝,帝國既設立專利保障法,也組建公司以股份大股東形勢保障傳藝者的切身利益。
你就放心地傳吧你。會的人越多,搞得越大,你的收入和長久獲益就越大,并且還有美名布天下,真正名利雙收。
另一方面,滄北接收僧犯之順利與安定讓朝廷,包括皇帝趙佶在內是喜憂參半,不知該笑還是該哭。
甩到滄北的大/麻煩甚至是兇險災難就這么輕易讓趙公廉解決了,再次證明了趙公廉非凡的治世能力與膽魄。
為滄北邊關迅恢復實力與安全,不用擔心遼寇殺入大宋內地危及江山了,很是欣慰吐出一口憋了好久的氣的同時,朝中君臣又實在想不明白了,趙公廉怎么就能如此輕松玩轉此事?滿懷怨恨憤怒殺氣的僧人怎么就那么老實好安撫處置?
到底是趙公廉太厲害,我們太無能?還是僧人太弱太膽小,遠沒有朝廷擔心的那樣虔誠狂熱有智慧手段難對付?
眼看著滄北井然有序穩穩當當,朝中應該歡喜大笑的,實際卻是太多官員心中總有一種很不甘的情緒。
皇帝趙佶的心情更是復雜而矛盾。
他不得不再次承認趙公廉確實與眾不同,大宋江山確實需要趙公廉支撐,但也更忌憚嫉恨甚至敵視了。
對趙公廉,他有一種強烈的無法可治,束手無策的挫敗感恥辱感。
讓趙佶痛苦,心里沒著沒落的是,他最信任和心理上已經高度依賴的陶大仙和隨身小道童二人就從戒備森嚴的皇宮神奇消失了。皇宮中的人誰也沒現陶大仙師徒是什么時候離開的怎么離開的。誰也說不清。
自趙佶堅定下旨滅佛后,陶大仙就不見了,只留下一封留給趙佶的信,上面寫著他泄露了天機,得罪了漫天佛門神仙,必被懲罰怕是命不久矣,再呆在宮里會給皇宮帶來災難,為了皇帝的安全不得不離開。之所以肯對皇帝泄露天機,不惜得罪神佛,一方面是感念皇帝的恩義和忠誠于道教,愿意獻身,另一方面也是他修仙資質有限,雖修道有成,但怎么也修不成仙的,早晚是個死后入輪回的結局,不如就趁佛道之爭的天時結個恩情于皇帝,希望趙佶這位轉世的上仙在得道重歸仙班大享仙樂后能不忘伸手幫他一把,把他從地藏王必然重罰他的地獄苦海中解救出來,渡個長生鬼仙,不入輪回之苦就行。
趙佶好生感動。
但這只是一種一時的情緒。他若真的成仙,肯不肯伸手幫陶大仙脫離苦海是兩說。
皇帝這個物種是最自私霸道的。別人怎么對皇帝好都是應該的。皇帝不需要必須回報。
有恩必報,有義必還,這不屬于皇帝的風格。
//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https://www.dzxsw.cc/book/15/305164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