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節頭腦發熱,下
晁蓋這么一想,心中對眼前這位背叛者的不恥與憎恨也減輕了許多,再看王登榜若大個漢子哭得可憐,心也軟了,但仍然嚴厲警告一番,這才點頭收了,暫時把王登榜排在最末,看以后表現再提升不遲。
這就是晁蓋不擅長權謀不會玩人的弱點了。
不收,立即殺了,也就罷了。
既收了王登榜,就應該當自己兄弟好言安撫鼓勵一番,建立些感情,多收收新投者的心。
晁蓋這樣高高在上教訓人,把王登榜列入門檻外的待考查對象,很明顯地透露了不信任,收服人心的效果能好到哪里?
若是宋江來處理這事,絕不會象晁蓋這樣笨拙生硬,流露出猶豫不決顯示了無情和猜忌。
晁蓋是真英雄,直漢子,實話實說,本色演出,本意不壞。
心胸開闊,有智慧的會理解并接受晁蓋的警告,不計較晁蓋的態度。
但落草者有幾個不是憑性子行事的無識魯莽漢子?
要求王登榜之流的綠林好漢玩深刻思維,領晁蓋的情,概率太低。
只是晁蓋意識不到自己的弱點。意識到了也未必會改。
人生若不能順性子快意,那當初何必放著安生的保正不做去劫生辰綱,當強盜頭子?
吳用感覺晁蓋處理王登榜以訓斥警告結尾不妥當,但知道晁蓋性子如此,他沒說什么,也沒多想。
晁蓋處理完王登榜和所帶來的人馬,看著近千馬匹,心情又恢復舒暢,心里惦記著公孫勝那頭的事,盼著一切順利,弄戰馬的目標能一下子實現,希望他的這次豪賭能贏了。
上蒼似乎也有意照顧他的企求與心情。
不幾日,宋萬的那位心腹小弟跑回山寨來送信,通知快去接收第二批戰馬。
晁蓋和吳用盡皆大喜過望。派人前問了一下那小弟遼國那邊的情況如何。
宋萬的這位親兵自然是滄趙的間諜人員,早在桃花山時就派去協助宋萬。杜千、周通二人身邊也有兩這樣訓練有素的助手兼侍衛。
后來,三將坑三祝,棄桃花山歸入二龍山。自然也沒人懷疑山寨頭領身邊這些人是間諜。
那小弟說,他跟著宋頭領只負責留守清州接馬,對北邊的具體情況不清楚,但遼國發生內亂,渤海人反了。占了遼東五十州,和女真軍聯手打得平叛遼軍慘敗,造成遼東大批契丹難民逃離家園奔往燕云,帶來了大量的馬,F在燕山府很亂。公孫頭領帶人搞馬比以前容易多了。小的也聽客棧和其它馬販子說什么盛宴。
吳用一聽這話,頓時眼睛亮得嚇人,對晁蓋大喜道:“是盛宴。哥哥,這是天賜我二龍山的良機啊。”
晁蓋反應同樣不慢,一拍大腿,高興地點頭道:“機會難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能不能一次就弄到足夠的戰馬。從此奠定我二龍山強大的兵事和大業根基,就看能不能緊抓住這次機會。我看得加大人手大搞!
吳用笑著贊同一聲,問那小弟:“弄馬傷亡如何?”
他這話主要目的是問公孫頭領缺不缺人手,用不用山寨再多派些人?
那小弟只簡單回四個字道:“有死無傷!
晁蓋和吳用聽了一愣,隨即明白過來;蛘哒f是自作聰明地自動腦補。
是啊,小傷不叫傷。那是在人人騎馬就能戰的遼國,弟兄們一旦受重傷,馬術又比不得遼人,殺不出逃不走,必定死路一條。確實是有死無傷。
想想也知損失不會小了。
只是弟兄們由頭領頭目分開帶著。散布各處偷搶馬匹,損失的人手無法及時匯總確知。這位報信的才無法明確回答。
二位當家的從未去過遼國,對遼國具體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按國內經驗還覺得憑派去的精干悍匪的慣熟做案實力。想當然地以為數千弟兄們在遼國散開了照樣能各自完成搶掠。只是相比在熟悉的青州,人員損失要大些。
如此良機面前,想大搞,公孫勝肯定缺人手,否則也不會著急派人回來通知趕緊去接馬了。
晁蓋一想到只要人手夠了,極可能這一次趁亂能一下子搞到五六千。甚至靠萬戰馬,二龍山威勢蓋盡天下綠林,就坐不住了,也不痛惜損失的人手了,一拍腦袋做了決定:“軍師,依我看,就把山寨但凡能騎馬奔跑的弟兄都派去拼一把!
吳用點頭道:“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
想做大事,有所犧牲是難免的。
險境危機下,人人得打起精神,反倒是能加快弟兄們團結長進。
讓弟兄們去拼一把,見識一番契丹人,順便也練練騎戰,迅速提升實力。回來的自然都是精銳,咱們立馬就有了強大騎兵團。從此不懼官府圍剿。”
有了決定,趕緊把劉唐、鄭天壽找來,讓二位頭領把山寨的相關人手全部匯聚起來帶去清州,并轉告要去的弟兄們,爭取一人弄一匹馬回來,誰弄的馬歸誰,在遼國搶到的財物也歸個人所有,算是獎賞,山寨決不截留。
結果一統計,二龍山練騎兵確實有成績,起碼后備人手的規模有了,加上王登榜帶來的人,能騎馬奔跑也有膽子想去遼國發大財的人手有六千多人。
這還不算劉唐送馬的這五百較好的騎手。
晁蓋感覺人太多,只兩頭領帶隊去不行,又想加上任森和新人王登榜,到時任森和王登榜也加入北方搶掠。
吳用一聽趕忙道:“哥哥,讓任森、王登榜二位兄弟幫著帶人過去可以,但不能讓他們也去弄馬。”
晁蓋問:”這是為何?“
吳用道:“倒不是不放心這兩位兄弟。最近山寨附近發現不少鬼鬼祟祟的人,抓到幾個審問,結果是青州軍探子。那霹靂火秦明看我們弄到戰馬,急了眼,極可能想趁山寨頭領不足來攻打!
晁蓋傲然道:“還怕他不成?”
“是不怕他。”
吳用苦笑道:“咱們山寨有天險,能守得住。
可哥哥想過沒有,咱們把下面的中層骨干幾乎抽調一空,山上只有殷泰、殷春、黃魁、強大力四個莽漢兄弟,如何能帶兵打退重兵圍剿?
破除不了圍剿。送回來的馬如何回山?”
劉唐帶的這五百人手也就是能騎馬比較自如地奔跑,當接送員,憑馬快躲避和甩開官府堵截戰馬沒問題,但想騎馬作戰。幫助打敗青州軍就不行了。
晁蓋這才嗯了一聲,琢磨著:“破官兵還得多借重懂兵法會帶兵的任森。守山的頭領是太少了?蓜e打不退官兵。付出巨大代價弄來的馬進不了山寨,最終卻便宜了官兵或其它人!
可問題是北方上萬人手,只公孫勝、李忠、周通、杜千、宋萬五個頭領,能統率得過來嗎?
吳用道:“骨干頭目們哪個不是精于偷搶的好手?
由他們帶著分開人手在各地偷搶。又不是和遼軍正面交鋒打仗,何用太多大將帶隊現場指揮?
一清先生他們在北方主要是負責統一調度!
如此一說,晁蓋才點頭道:“那聽軍師的!
任森、王登榜幫著帶領六千多二龍山骨干悍匪,過濱州、滄州,到了乾寧軍防區就沒事了,二人趕緊快馬返回山寨,準備迎接官兵征討。劉唐、鄭天壽帶著大隊浩浩蕩蕩順利來到清州,見到了宋萬。
上次留的兩千人手已經不在了。宋萬說都抽走了。
是都抽走了,卻不是調去北方弄馬,而是被客棧蒙倒。被朱武安排人用大貨車弄到薊州海邊搬船上運去濟州島了。
這些二龍山骨干悍匪會被滄趙北軍按能力整編進各兵種,接受滄趙軍將士幫助的思想改造。
這點人散入二十萬北軍中,無疑是大海泛起一點浪花,很快就會被迫接收現實,把當強盜的兇悍轉為正規軍的勇猛。
晁蓋他們把在遼國弄馬想得太簡單太容易了。
殊不知只一個怎樣穿越遼軍邊境就是致命問題,不是不高度熟悉邊關地形和遼軍駐守情況的人能玩得起來的。
二龍山這些人真去了遼國,九成九只是送死。馬也弄不到多少?論p人力。
劉唐和鄭天壽知道在遼國趁火打劫的事。
他們只負責把馬安全送回,任務一樣重大,北方的事和他們無關,也沒多問。
這次的馬只有六七百匹。還大多數瘦弱,顯然是契丹難民南下無法好好喂養馬匹導致的瘦弱。
宋萬聽說這下來了六千多人,愣了一下,隨即大喜道:“這下公孫先生不會再缺人手了!
又催促劉唐趕緊把馬送走。
小批量送。馬少,路上好控制,也不太惹人注目,能多些安全。早送回,也少些在客棧的消耗。
下一批很快就會匯聚來,得趕緊回來再送。
劉唐、鄭天壽也清楚上次送馬已經引起官府注意。這次只怕會有麻煩,還是別集上千匹再送的好,都說:“哥哥說得有理!
二人只帶那走了一趟熟悉了路子的五百弟兄趕緊帶走了現有的馬。
趙岳聽說二龍山一下派來六千多人,感覺晁蓋吳用是瘋了。
在北方搶掠的公孫勝、李忠、周通、杜千聽說過也不禁露出尷尬,這時是真正深切意識到晁蓋藏在內心急于崛起鬧大成為大宋綠林第一勢力的念頭。
出頭的椽子先爛。
大宋還沒爛到亡國的時候,勢力猶存。
反賊,有了馬軍不等于有了一切,根基不足,誰先鬧得厲害,誰必定先遭到重點打擊,先死。
看來趙岳說的必須削弱二龍山實力,以此按住膽子太大也起了野心的晁蓋,不讓他過早地跳起來堵槍眼,這決策是對的。
弄走二龍山這些骨干,正是讓晁蓋避免早死。
他們徹底想通了,不再對晁蓋有愧疚心,轉為積極支持趙岳把劉唐帶來的六千多人也弄去編入滄趙北軍。
這樣對二龍山,對這些漢族強人其實都好。
好漢子損失在內戰中,未免太可惜了。
公孫勝在遼國弄馬碰壁,這些天對遼國多了些了解,也深切感覺到自己當初在弄馬問題上是何等的幼稚可笑。
遼國難民狂涌,是天賜的弄馬與搶劫發橫財良機。
但不是在北方毫無根基意起倉促動手的二龍山的良機,也不是大宋南北西三大寇的良機,只是對遼國處心積慮的滄北四軍的良機。
遼東,也就是后世的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主要是大連及丹東。
東北,其肥沃的黑土地,豐富的資源,就不用多說了。
盡管此時的遼東遠不是后世的那樣人口多,開墾的田地多,但已經是遼國的糧食生產支柱基地,也是重要的冶煉、手工業、外貿及放牧區,匯聚著大量人口和財富,對遼國政權穩定存在的意義可想而知。
在這里負責耕種的人主要是渤海人、漢人,加一些不喜歡到處遷徙游牧,喜歡在農忙之余可享受悠然好處而定居一地的半耕種半放牧契丹人。
渤海人是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土著,是唐朝時期,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高句麗移民為輔助,加各種政治原因而北遷的中原人等混和成的一類族群,被契丹人征服之前建有渤海國,征服之后也是遼屬北方漢人、奴隸、戰俘和流放遼國罪犯之地。
遼國一向對異族是采取強硬抑制打壓態勢的。
渤海人作為契丹統治下的正式成員,那待遇卻僅比女真等雜胡強些,不用被契丹軍玩打女真那樣當獵物每年屠殺削弱,還比不上燕云地區的漢人的政治待遇高。
燕云漢人因為靠近大宋,又擁有契丹蠻子羨慕和需要的先進技術與文化,契丹統治階級為安撫這里的漢人好好被他們利用,防止漢人因忍受不了壓迫逃往大宋,結果削弱了自己,壯大了對手,對異族漢人的政策還格外寬容些。
渤海人、戰俘、奴隸、罪犯沒這個優勢,又有和女真人相似的兇野,自然也是契丹統治階級重點壓制對象,到了遼國末期,擔負著越來越沉重的賦稅、勞役和兵役,凡不好的事都有這些人的份,苦不堪言。
渤海人高永昌正是利用了遼東聚積的怨氣和憤恨,才敢造反,并一舉奪得遼東五十州。
(未完待續。)
PS:家中出了些事,心情不是太好,沒注意打賞評論。在此感謝齊齊李小妹的接連賞。感謝咱們橫海大將軍蝦海的月票。感謝緩解兄的評論支持。感謝訂閱的每一位書友,祝愿你們萬事如意。
另外,不是藍天對書友的問題不屑一顧,而是答案在書中。仔細讀到就會明白
小小說一句。人啊,臭毛病被外人教訓了,容易得到改正。家人,自己人教訓,很多卻只是引起怨恨。放大到民族、國家也大致如此。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這也是其中重要因素。本質也是親人的煩惱
(https://www.dzxsw.cc/book/15/305104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