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 章
多少年過去了, 乾隆對芃芃的寵愛和信重一如當初,不曾有任何改變。
盡管芃芃的背后有“老神仙”指點著,但她能夠小小年紀就做到尋常大臣們一輩子也做不到的事, 自然讓人側目。
有不少人對芃芃刮目相看, 稱贊芃芃是上蒼贈予大清的最珍貴的寶物, 芃芃每做成一件事,都會給大清帶來極大的影響。
從芃芃出生至今,大清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古老而又陳舊的帝國因為芃芃而煥發出勃勃生機, 不少年輕而又樂于接受新事物的人都對芃芃極為擁護, 對芃芃憧憬而又崇拜;一些因為芃芃的舉動而受益的人,提起芃芃來也是贊不絕口。
可芃芃對于乾隆、對于大清的影響力越來越深, 有相當一部分大臣們看芃芃也是越來越不順眼。
在他們看來,女子就該安于后宅, 總是對前朝的事指手畫腳, 算是怎么回事兒?
芃芃向乾隆提議修路、“南水北調”、引進耐旱作物也就罷了,好歹與民生沾的上邊, 也不算是過分插手前朝政務;乾隆成立了火器營、造船廠且建立了遠洋海軍一事,也勉強可以說是乾隆自己的決定, 只是受了芃芃的“啟發”罷了;可如今, 芃芃居然成立了皇家報刊,除了報導國家大事之外, 居然還開始針砭時政, 這就讓朝中的官員們難以容忍了。
在一名地方官因為魚肉百姓、逼死良民而見報, 隨后被迅速罷官之后,官員們對于芃芃的耐心已到了頭。在他們看來,芃芃如今手中的權力委實太大了些, 彈劾官員,那是只有同樣在朝為官的人才有的權限,芃芃身為公主,誰給她的權力,讓她繞過朝廷報導朝廷官員們為政之事?
那等魚肉百姓的地方官該罰嗎?自然該罰,但這些,不是一個養在深宮中的公主該管的。
固倫和晏公主她,委實越界了。
這回,不止那些守舊的大臣們,就連許多對新事物接受良好的大臣們,也站在了芃芃的對立面。
沒有人能夠接受自己的權力被人分薄,更沒有人能接受在自己做事之時,還有一個機構在旁邊“監督”自己的所作所為。
與大臣們相對的是,民間的百姓們對于芃芃越發支持,對于芃芃一手創建的“皇家報刊”亦是十分認可。
原本芃芃就因為為民祈雨、提高糧食產量以及創建應急救援組織援助百姓等事,在民間有極高的聲望,不少百姓對芃芃有著極高的好感度,說句不中聽的話,只要芃芃不做一些殺人放火之類的事,無論她做什么,百姓們都會自發地為其找理由。
更何況,皇家報刊的成立,讓百姓們覺得自己一下子與國家的關系緊密了起來,在許多以往只對高官們開放的事情中,他們也獲得了知情權。以往他們若是遇到了橫行霸道的官員們,少不得要忍著,畢竟民不與官斗,可如今,有皇家報刊監督著,哪怕那些官員,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一旦他們做得太過分,就要見報,被萬民所指。
百姓們覺得,皇家報刊的成立,便如同為他們提供了一把安全傘一般,他們對于皇家報刊,自是無比擁護。
有些人生怕乾隆會因為朝中官員的話語而取締這個皇家報刊,在乾隆出巡之時,甚至還干過當眾請命之事,當真讓人哭笑不得。
對于芃芃與朝臣們之間發生的這場沖突,乾隆也沉思了良久。
作為一個疼愛女兒的父親,乾隆自然想要滿足女兒的愿望;可作為一名帝王,他對于權柄,亦是十分敏-感。若是乾隆默許了芃芃的所作所為,無異于將監察官員的權柄遞到了芃芃的手上,乾隆即便再怎么寵女兒,也不得不掂量掂量。
況且,百官對于皇家報刊“越權”的反對已經達到了最高點,這次與從前的那些個小打小鬧不同,即便是乾隆,也難以再枉顧百姓之愿。
皇后對此心急如焚,勸說芃芃就此收手。
芃芃已是尊貴無匹的固倫公主,即便是什么都不做,也自有榮華富貴可享,何必做這等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是,皇家報刊的確讓芃芃贏得了百姓們的贊許,可芃芃此前在民間便已經有極高的聲望,在皇后看來,再來一個皇家報刊,也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為了一個皇家報刊而與文武百官交惡,卻是得不償失。
皇后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女兒過得不要太累。她見女兒在自己跟前語氣軟和,態度卻不改,顯然沒有放棄皇家報刊的打算,頓時來了氣:“愛新覺羅琇瑩,如今你翅膀硬了,連額娘的話也不聽了,是不是?”
琇瑩是芃芃的大名,早在芃芃尚在襁褓中之時,便有了這個大名,可身邊兒親近之人多以小名來稱呼芃芃,芃芃如今冷不丁聽到皇后這么連名帶姓地喚自己,不由有些恍惚。
看樣子,皇后這回當真氣得不輕。
芃芃當然知道皇后是在為自己好,只是,她有她的堅持。若是她沒有那多出來的一輩子記憶,沒有見識過那豐富多彩的生活,興許她會如皇后所愿,一步一步朝著皇后所期望的方向走去,安安分分做一個得寵的公主,一件兒尊貴的擺設,父兄與未來丈夫的附庸。
可在見識過廣闊的天地之后,芃芃又如何甘愿再盤踞一隅呢?
何況,開工沒有回頭路,既然已經邁出了這一步,又如何能半途而廢?橫豎她是將朝中的官員給得罪了,倒不如頂著那些反對的聲浪,將這件事操持到底。
一旦她手中的權柄握實了,便是那些對她心存不滿的大臣們,也得與她客客氣氣說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想彈劾她就彈劾她,想讓乾隆罰她就讓乾隆罰她。
皇后見勸不動芃芃,便想著讓永璂來勸,永璂與芃芃年齡相仿,由永璂出面勸說,想來芃芃更能夠接受一些。
永璂得了皇后的命令,便來找芃芃了。
如今他也是年方十三的少年了,看起來英氣勃發,又在妹妹的帶領之下,這些年跟著妹妹東奔西走,很是漲了些見識,連乾隆見了永璂,也會說上一句“此子類朕”之語。
這樣的永璂,自然與皇后觀點不同。他與芃芃一道長大,且曾經親自參與過芃芃所策劃的活動,比起皇后,他對芃芃的所思所想更為了解。
永璂并不認為芃芃的舉動是毫無意義的,皇家報刊的意義所在,永璂看得很清楚,這不止于國有利,也是芃芃為自己爭取話語權的重要一步。
他的妹妹,非尋常女子所能比,皇后意圖用對待尋常女子那一套來對待芃芃,又何嘗不是束縛了她呢?
故而,永璂對皇后的命令“陽奉陰違”了起來。
明面兒上,永璂受皇后之命,試圖勸說芃芃放棄那些“雜七雜八”的事兒,安安分分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公主,可實際上,永璂卻在幫著芃芃出點子,拉攏能夠拉攏到的一切幫手。
首當其沖的,便是皇族宗親的女眷,其中自然包括了芃芃的兩個姐姐,還有宗室之中一些有分量的女子。
這些女子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些人甚至還有著不輸男子的才學,可因著觀念所限,她們的才學也只能被困于后宅之中,偶爾寫首詩作個詞,也就罷了。一旦嫁了人,要主持中饋操持家中一應大小事務,便連吟詩作詞,也成了奢侈。
若是有與男子一般掌實權、做實事的機會,有誰會拒絕呢?
盡管加入到皇家報刊的編纂之中,并不能直接讓她們入朝為官,但能夠引導輿論,本就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了。
在拉攏人之前,永璂和芃芃也是經過了一定挑選的,首先人品要好,思想不古板,其次是才學要過關。在這種尋人標準之下,芃芃很快便拉攏到了一批人手。
受到宗室貴女的影響,宗室中一些有分量的老臣們態度上也有些許松動。
至于乾隆那邊,則由和敬代為出面勸說。
除了芃芃以外,和敬便是乾隆最看重的女兒,她十分清楚,該從什么角度來勸說乾隆,方能讓乾隆松口。平日里,皇家報刊做該做之事,監督朝廷官員,減少仗勢欺人之事,以此來提升乾隆的聲望,關鍵時刻,皇家報刊可成為乾隆的喉舌,為乾隆發聲。
乾隆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同意了和敬所求。
百官反對皇家報刊,無非是他們覺得皇家報刊對他們形成了掣肘,可皇家報刊的誕生,于乾隆而言卻是有利的。
別的不說,就從短短幾個月的成果來看,芃芃在引導輿論這一塊,的確很有一套。若是這把利刃能夠為乾隆所用,那么日后,乾隆行事,也會得到更多便利。
至于其存在是否會對官員形成制約,乾隆并不關心。君臣之間的關系本就是主弱臣強,此消彼長的關系。若是對官員的掣肘大一些,對乾隆本人反倒更有利呢。
(https://www.dzxsw.cc/book/145540/3636588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