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朕怎么就不能上戰(zhàn)場了?
七月上旬,有兩個好消息傳到了揚州府附近的唐軍軍營里。
一是董妃誕下第一位皇子,七斤九兩的大胖小子。
二是遼南、覺華島等地的水師終于抵達,此前天津、山東登萊水師已經(jīng)進駐南通州、靖江縣等地,北方水師到齊后,唐軍對長江南岸的攻略正式開始。
南京朱常洵政權(quán)兵力不足,主要能打的軍隊要么是從北方南撤的三瓜兩棗,要么是從西南地區(qū)調(diào)來的土兵、漢兵。
而長江以南防備由朱燮元、張鶴鳴幾人負責。
朱燮元是位六十一歲的老臣,久鎮(zhèn)西南,平定了四川的奢崇明之亂,去年要打貴州叛亂土司時老父親去世,回家鄉(xiāng)丁憂。
張鶴鳴則是接任朱燮元的貴州、四川、湖廣、云南廣西總督,北方驚變后,便由他穩(wěn)住了南方形勢,并將在四川等地集結(jié)的土客兵派到東邊,以備突變。
唐明雙方在水上的軍事力量都比較強大,因此求穩(wěn)的唐帝在能征召的水師到齊之后,才迅速派水師攻占揚州府正南邊的鎮(zhèn)江府,然后移師南下。
江南水網(wǎng)發(fā)達,唐軍遼地騎兵擅長的快速奔襲貼臉硬戰(zhàn)的戰(zhàn)術(shù)發(fā)揮不了。
因為明軍一貫奉行結(jié)硬寨打呆仗,江南兵卒的裝備不太行,但火器、土司兵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因此唐軍從水路、陸路一齊進逼西邊的南京城。
南直隸已經(jīng)近百年沒有經(jīng)歷過大規(guī)模的動亂,上一次較大的軍事動蕩還是嘉靖年間五十余名倭寇打到南京城下。
為了讓戰(zhàn)亂的波及盡可能小,顯慶帝特地下令不許騷擾普通百姓。去大戶家里拷餉時,也要挑占地幾千畝的大地主。
唐軍刮地皮的力度小了很多,但從鎮(zhèn)江、應天兩府拷到的餉銀卻絲毫不比江北任何一個府少,棉布甚至一府能抵北方三四個府。
明朝后期的南直隸就盛行種棉花,不只是大戶,連小民也在棉紡一途上獲利不少,比苦哈哈的北人富多了。
唐軍用了五天時間走完了從鎮(zhèn)江到南京的一百四十里地,征召了大量漕軍、民夫后,唐軍的行軍速度也下降到與普通明軍差不多。
南京城拋開城墻,還有周長一百二十余里的外郭,外郭有城門十八座,城門附近尚有包磚的城墻,其余部分全是土堤。
攻破土堤只用了個把時辰,因為明軍也沒用心守,之后唐軍主力駐扎到了南京城東北方向的后湖、紅山附近。
唐軍水師則在外郭佛寧門附近停泊。
為了防備朱常洵等權(quán)貴向南逃竄,顯慶帝還特地布置了精銳騎兵圍堵在南京外郭一周。
一切準備就緒后,七月十五日,唐軍正式擺開架勢,陸兵從神策、金川二門攻城,水師從西邊的儀鳳門策應。
偏巧南京城北部便是守軍駐扎的軍營,在守城這事兒上,明軍還算比較專業(yè),總領(lǐng)守城的朱燮元又是常年帶兵的老臣,午前的作戰(zhàn)沒有多少紕漏,火炮的使用甚至比北兵強的多,讓唐軍的攻城器械損失不少。
雙方打到午后,覺得進度緩慢的唐帝終于忍不住,命人將特制投石機推到城下,準備親自登城作戰(zhàn)。
“陛下,這如何使得?國政全系于陛下,怎可舍身攻城。”
“我唐軍占據(jù)天時人和,湖廣糧道又被我軍從水路截斷。即便攻城不克,也能拖死城內(nèi)逆賊,陛下萬萬不可親冒箭矢火器!”
諸多文臣武將跪倒在龍輦前求情,新朝剛剛起步,除了內(nèi)廷妃嬪與外戚,最不想皇帝陛下出事的人便是他們。
李昊哈哈一笑,“朕怎么就不能上戰(zhàn)場了?拿戰(zhàn)斧來!”
就他那幾萬生命值,一個人就能將南京城守軍追著砍光,前提是他們不四處流竄。
眾多文臣武將見勸不住皇帝陛下,商議過后,便奏請調(diào)精兵爬梯子攻城,期望分散守軍火力。
顯慶帝大手一揮同意了,皇帝親自登城作戰(zhàn)能極大的激發(fā)唐軍士氣,他準備一鼓作氣拿下南京城。
果不其然,身穿冕服的君父在陣前亮相后,不僅城頭上的明軍火炮發(fā)射的更頻繁,唐軍兵卒也沸騰起來,攻城節(jié)奏大大加快。
等到手持雙斧的唐帝冒著明軍火炮從天而降,落在城頭上后,相當多的明軍兵卒驚得下巴都掉了。
“難不成坊間傳言全是真的?這李大帥能一人破城?”
“我滴親娘唉,這還打什么!”
“快看,那邊的弟兄們已經(jīng)撒開腳丫子跑了。”
明軍兵卒意識到原先在城內(nèi)流傳的說法八成是真的后,士氣直接降到底,再加上唐軍精銳也陸續(xù)攻上城頭,除去孝陵衛(wèi)等少數(shù)軍隊,余下從西邊調(diào)來的土客兵一個比一個溜得快。
就算是投降,也得找個寬敞的地,免得在城頭上被唐軍誤傷。
身穿冕服的唐帝李昊一路追著數(shù)百名明兵下了城頭,擔心出事的部分唐軍精銳護在皇帝陛下兩側(cè)與身后,這支唐軍殺到了城內(nèi)軍營里,扛不住的明兵瞅準沒有將軍督戰(zhàn)的好時機,齊刷刷跪下投降。
“愿尊陛下為圣上。”
“小民叩見君父!”
“皇爺萬歲萬萬歲!”
各種叫法層出不窮,顯慶帝命人收攏了這部分降兵。
雖然朱常洵比較昏庸,但江南的財力實在太強,朱燮元、張鶴鳴等老臣辦事還算靠譜,居然用募捐錢銀的方式給調(diào)來防守的客兵發(fā)了幾個月的餉,因此擋住了滿餉的唐軍整整一個上午。
“傳朕旨意,不得為難張鶴鳴、朱燮元這些老臣,能活捉盡量活捉。其余孝陵衛(wèi)等好漢,也盡量勸降。將戰(zhàn)死明兵的尸首聚攏在一起,修個好墓出來。”
他也沒心跟這些底層將士計較,趁早搞到朱常洵熬湯才是正理。
城破之后便簡單許多,朱燮元等老臣給客兵發(fā)的餉也不足以支撐客兵打巷戰(zhàn),因此入夜之前唐軍就大致把控了南京城的各處城門。
原福王朱常洵在早上就離開南京宮城,他們也知道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跑不掉,因此混入了民間。
唐軍在幾十萬南京百姓里搜尋數(shù)天,才算是找到福王一家。
吳王禪位給顯慶帝,因此朱常洵的行為是板上釘釘?shù)闹\逆,所以南京城內(nèi)的百姓都對顯慶帝烹煮朱常洵的鈞旨沒有多少異議,甚至有不少人拍手稱快。
因為當年國本之爭時福王母親鄭貴妃、福王本人都作了不少孽,朱常洵在河南又沒干多少好事。
唯一讓李昊不滿意的是,南京人嬌貴慣了,居然不吃福王肉,顯慶帝無奈,只得命人腌制了已經(jīng)烹煮好的肉,送去西邊的河南等地。
南京這個南直隸中樞破了后,松江府、蘇州府、常州府等地望風而降,畢竟這些城池都沒有重兵駐守,而新朝又做足了禪讓的禮儀,朱家也撈到了一個吳王、一個鳳陽侯。
等唐軍快速接手南直隸后,浙江、湖廣、江西、河南等地投降的一個比一個快,當?shù)毓賳T生怕投的遲一遲,新朝沒有了自己位置。
反倒是各地士紳死大明社稷,小股的造反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這個情形和兩百六十年前沒有多大差別,那時也是蒙古軍戶跟著造反,漢人士紳守蒙元國土。
PS:求推薦票求月票。
(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3374398/3636592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