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顏驚明》詩詞小集
先向書友們表示歉意,因為系統問題,導致莫名其妙的連發兩章相同的內容,又無法將多余的章節刪掉。思來想去,就重新編輯,把《朱顏驚明》中的詩詞做一個匯總吧,順便介紹一下小說中幾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徐府家宴上,以“雪”為題的詩作
雪
朱權
雪映紗窗麗人歸,煮茗分香氣葳蕤。
青云抬望飛鵬遠,白鷺凝寒沙渚洄。
癡恨難酬巫江雨,芳心易融琥珀杯。
欲覓仙蹤蓬萊島,應邀明月可相隨。
雪
李景隆
春雪遲來雨霏霏,初霽晴空看霞輝。
一縷朝陽出隙谷,萬點情思惹深閨。
曲伴霓裳燕歌舞,妝成玉樹柳畫眉。
竟是瑤臺天上客,今古往來幾人回。
雪
朱棣
朔漠燕鴻暮云黑,沙場絕塵暗疆陲。
在握三千穿金甲,久慕一枝傲雪梅。
北國凝冰蕩衰草,東風策馬入春帷。
吟聲幾許琴中賦,玉人俏妙夢里飛。
雪
徐妙錦
履步輕盈知是誰,春詠白絮已先窺。
將相公侯金如砌,琳珉珠璧玉成堆。
瓊枝折桂飛雪浪,妙筆生花率云麾。
不趣寒香翻作土,寰宇瀟灑在紫薇。”
在燕王府,徐妙錦和顧煙蘿所作的詞。
徐妙錦詞作
月照東門,斜倚窗西,猶問遲霜凝暮。閑步微,風林寂寞,玉痕愁,寒鴉碧樹。映旨酒,露點蒼臺,撫思琴,散漫在東蘺路。風骨正名士,玉人懿范,妝雪柳黃金縷。相逢莫辭把杯舉。昔登臺而賦,恨淚幾許。更那堪,煙渚情愁,歌離舟遠,天涯不虞。皆已矣,今日婉約,把玲瓏寄韻,一訴心語。共庭芳爭艷,冠戴蛾黃,蝶舞花間來去。
顧煙蘿詞作
神馳巫山,筆下長江,弱水三千如女。蘭亭上,流觴歌詠,白云邊,妙吟聯句。攜愛時,情神顧盼,拈美處,桃李三月飛雨。月應多好夢,徹夜皎透,一時私昵細語。晶心淚灑菩提露。楊枝凈瓶里,癡情誰渡?魚燕回,黃閣風暖,遮眼難望,春又暮暮。今朝醉,掌中天地,袖里玉階在,莫愁歸路。云鬢共香肩,燈前花下,且籌一紙翰素。
坤寧宮中,花簽詩
徐妙錦(斑枝花簽)
鳳琴蝶兮舞瀟湘,清云伴鶴入霓裳。
寸寸蠶絲春意晚,卻話天高覓秋涼。
馬恩慧(向日花簽)
愁風吟絮滿地飛,烈日炎炎熾娥眉。
龍鑲一盤黃金蕊,聊語人生能幾回。
景展翼(劍蘭花簽)
藍紫蓬勃若龍泉,銀光在耀看云天。
綠玉樓臺千古客,夢里詩魂到華年。
鐵鳳(玉蓮花簽)
江湖裊裊對漁歌,浪里風行倚碧荷。
紅顏俏貌藏青骨,夜起風驟卷流波。
再摘抄幾首我非常喜歡的董貞的歌詞,覺得歌詞中的意境挺符合小說中徐輝祖和顧煙蘿的故事。
劍如虹
高山流水覓知音,云風清笙歌散盡。
花為霓裳柳如眉,劍如虹流霞飛。
疏狂幾曾把金樽,彈指間流年成一瞬。
獨行江湖為情困,能消得惆悵幾分。
劍鋒凝霜寒塵難斷。浮生換此心依然。
且留一段情衷共春風,歸去處月色朦朧。
緣生又緣滅終難解,紅顏短情字怎寫。
云游四海中劍嘯九天,此生眷戀不變。
祭夙玉
醉花淚/蒼天餞/一簫似催/是紅塵中誰的眷戀
那含笑的眸眼/是如此的夢靨/只待一瞬/轉身破滅
茫茫黃泉縱橫/我愿生死換相見/涅槃輪/你可曾記得我的顏
陌路非罪/為何惹天嫌
刃沫血/劃破心澗/相思戀/魂飛魄眩
曼珠花開/一夜隨風追隨/誰嘆無人圓誓言
新月奠/怒龍蔑/一劍似別/是刀劍中誰的喚念
那寂寞的雙肩/是如此的憔悴/輾轉拂袖/彈指錯落
曾記林中初見/脈脈依戀又難言/瑞雪翩/俯首沾染誰的衣袂
卻又回首/盡封前世憐/挾長劍/誰懂情怨
話訣別/揮散舊顏/婆娑纏綿/不過是個紀念
就讓沉睡在那天/恩與恨/看破朱顏
今與昔/不忘誓言/紛亂繾綣/妖顏如癡如醉/怎嘆是姻緣一現
以下是書中幾個真實歷史人物的百度介紹。除了顧煙蘿這個第一女主角為虛構外,其余人物均有歷史原型。小說是在盡量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加以藝術創作的。
徐輝祖,濠州(治今安徽鳳陽)人。明代大將徐達的長子,初名允恭。長八尺五寸,長得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氣,以勛衛署左軍都督府事。達薨,嗣爵。以避皇太孫諱,賜今名。數出練兵陜西、北平、山東、河南。元將阿魯帖木兒隸燕府,有異志,捕誅之。還領中軍都督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
徐妙錦,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元勛、魏國公徐達的第四個女兒,為人賢良聰慧,天生麗質,舞文弄墨,滿腹詩書,且沉魚落雁宛若天仙,更有甚者稱其比其姐仁孝皇后更為出色。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時事征伐,并受封為燕王,后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于1402年稱帝,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曾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并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于1421年遷都北京,北京正式成為漢族王朝的首都。其在位期間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人物。廟號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于十三陵之長陵。
朱權,明代道教學者、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善古琴。字臞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自號南極遐齡老人、大明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幼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朱權多才善謀,雄心遠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歲的他被封為寧王,二年后到北方邊境的軍事重鎮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就藩,“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建文帝朱允炆害怕朱權投向朱棣,召朱權至京師,朱權抗命不至,對南京朝廷持觀望態度,被詔削三護衛。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取得大寧騎兵助戰。同年朱棣率兵至大寧,朱權準他入城見面。朱棣暗中派人交結朵顏三衛首領及大寧駐軍。朱棣趁朱權出城為他送行時出伏兵挾持朱權,把朱權與其家人帶回北平,同時收納大寧諸軍及三衛騎兵為己用,實力大增。
李景隆,小字九江,明太祖朱元璋姐孫、曹國公李文忠子。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洪武十九年(1386年)襲爵,曾掌管左軍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他代為大將軍,率兵五十萬與燕兵交戰。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許多功臣老將棄而不用,結果兵敗而回。帝認為委任他的權力還輕,又讓他統率大軍六十萬,復大敗。
朱允炆,明代的第二個皇帝,因早慧、孝順和正直,深得祖父朱元璋的鐘愛。如果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變,他可能會一直默默無聞地下去。1368年2月,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為朱標在是他的嫡妻馬皇后所生之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是一個性情溫和而有教養的人,但不很勇武。明太祖雖然對他的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標看作最恰當的繼任人選.
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標在他的盛年37歲時(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可是,接班的次序是很清楚的:朱標的嫡妻所生的長子已在10年前死去。因此,皇帝只好找朱標一系的次孫朱允炆——即朱標的活著的最年長的合法兒子——為儲君。這個未經過考驗的男孩被立為皇嗣時不足15歲,他絕不能與他的祖父或他的叔輩相比肩,他的指定只不過是長子繼承制原則的體現而已。雖然朱棣后來聲稱,他本人可能被入選為嗣君,只是因為那些儒士們的橫加干預才未成功,但明太祖事實上沒有考慮把他的其他兒子立為太子。
朱元璋駕崩幾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他確定下一年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親——二皇妃呂氏(1402年死)為皇太后。關于朱允炆的個性和他在位時的國內發展情況現已無可信材料,因為建文帝時期的檔案文獻和起居注全遭毀滅,而私家記述又概遭禁止。
在建文帝繼任者朱棣在位的時期,朝廷史官關于建文帝的行事寫了一些歪曲真象的、極盡批判之能事的報道,想以此證明朱棣奪權是有理由的。他們譴責建文帝和他的顧問們行為放蕩和品行不端,把建文帝形容為不孝、奸惡和邪淫的人,指責他玩忽職守并犯有大不敬罪。后世同情這位被廢黜皇帝的學者們關于建文之治則寫出了一些與此截然相反的諛詞,說這位皇帝又是孝子,又是仁君,稱之為遵循儒士勸告和緩和明太祖苛烈行政的一位完美無缺的人物。他們譴責燕王大逆不道的篡弒罪行。這些殘缺不全的、互相矛盾的材料要求人們必須進行最細心的審查。建文時期許多方面的事實真相將始終弄不清楚了。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后果。
(https://www.dzxsw.cc/book/131383/733117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