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我愛發(fā)明
起初王二娃依舊過著往日的平靜生活,只不過靠著新紡車,妻子能織更多的布,家里的光景也就更好了,那些沾了光的村民亦是從中得到不少好處,很快,這個小山村的布匹產(chǎn)量暴增,這讓收購布料的行腳商人感到十分疑惑。
后經(jīng)調(diào)查,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緊接著,此事又被衙門的人聽到,最終報告給了洪知縣。
“哦?竟有此事。”
洪縣令此時正在處理公文,當聽到轄內(nèi)有民戶改良了織機之后,只是淡淡點頭表示稍后再談,知道聽見這新機子效率是老機的八倍之后,他竟然蹭的一下站起身來,一臉的匪夷所思:
“當真!”
“千真萬確。”那農(nóng)事司的皂吏激動異常:“屬下已去邊山村親自查驗過,不會有錯。”
于是,洪知縣公也不辦了,風風火火的駕著馬欲親自一看,如果消息屬實,并且這種新式紡機可以批量生產(chǎn),那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開陽縣可借此大興紡織業(yè),每年將帶來大量的利潤和稅收,這可都是明晃晃的政績啊。
后面的事就不用說了,消息證實后木匠王二娃很快被洪知縣樹為典型,甚至還驚動了貴陽知府,后者又將這位民間發(fā)明家的事跡上報到桂林,一時間,邊山村的來客絡(luò)繹不絕,有前來采訪的編輯,還有許多嶺南那邊紡織廠考察員。
最終,王二娃憑借這項偉大發(fā)明從大夏專利局得到了整整一百元的獎金,府里.縣里又分別獎了他五十元和三十元,并將這種新式紡車命名為“二娃紡機”,說實話,這一百八十元的巨款對于一個農(nóng)民來說已是天降橫財,但真正的好處還在后頭。
按照大夏的有關(guān)條例,王二娃此時已擁有了新式紡機的專利權(quán),這是留有檔案的,在三年內(nèi),任何商業(yè)機構(gòu)在裝備“二娃紡機”時,都要向?qū)@掷U納一筆費用,這些錢中的七成將會回饋給發(fā)明人。
單架紡機的專利費不算貴,也就十文八文的,但架不住需求量大啊,在兩廣地區(qū)像那些紡織廠哪一個沒有數(shù)百架紡車,小的作坊至少也有幾十架,同行都升級工藝了,那你升級不升級?
不升級就等著淘汰,升級了就得打造“二娃紡機”。
保守估計,在三年保護期內(nèi),王二娃的發(fā)明將會為他累計帶來兩三千元的收益,雖然還夠不上縣城首富的資格,但也是名副其實的“千元戶”了。
此人的事跡登上報紙后引起一片嘩然,其實關(guān)于專利的法度,大夏在很早就制定了,這也是越王徐晉為了鼓勵發(fā)明所創(chuàng),同時為了不埋沒那些民間人才。
像專利法亦上過報紙,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故而許多百姓并不清楚.也不是很相信官府能給那么多錢,在他們看來賞個十元八元就頂破天了,幾千元的巨款,我滴乖乖!
誰敢想啊...
不過此事過后大伙終于知道了,越王大將軍殿下是真舍得給錢啊,要是自己也能搗鼓出什么有用的玩意,豈不是一夜暴富了?
于是,接下來大夏各府縣迎來了全民搞發(fā)明的熱潮,許多自持心靈手巧的民間人士,每天都要往當?shù)匮瞄T送去大量的“發(fā)明”,比如S狀的蛇形鋤頭,發(fā)明人李老漢言之鑿鑿的宣稱這玩意會更省力,但經(jīng)實際測試后發(fā)現(xiàn)是扯淡,笨重不說,搞不好還會鋤到自己的腳。
此物不像是農(nóng)具,倒像是自殘式的奇門兵器。
還有升級版的“手拉犁”,這犁采用純?nèi)肆︱?qū)動.不用牲畜,看上去貌似不錯,但由于設(shè)計問題,在現(xiàn)場測試中表現(xiàn)不佳,效率還沒有鋤頭高。
在這些廢物發(fā)明中,又以肇慶一名叫做耿老四的漢子為最,此人的發(fā)明突出一個天馬行空.匪夷所思,比如防止學子打瞌睡的“瞪眼夾”。
在傳統(tǒng)煙鍋上安了一個小雨傘的“全天候煙袋”。
甚至還有進階版的“雙嘴全天候煙袋”。
后者的外形更為古怪,等于是將一長根竹管直接打通,然后將煙鍋安在中間部位,可以同時讓兩個人近距離四目相對.含情脈脈的一起吞云吐霧。
非常適合那些閑得蛋疼的人士,或是有龍陽之癖的人群。
另外還有安裝了彈簧的“跳跳靴”等等。
耿老四的奇思妙想將專利局的辦事員搞的苦不堪言,每次興沖沖的去卻都苦笑而歸,并對其所發(fā)明的物件給出了中肯的評價:
“不能說毫無作用,只能說完全沒用。”
當然,這海量的廢物發(fā)明中,也出現(xiàn)了個別有用的發(fā)明,比如更省力的刨子.推子,以及專治某病的家傳偏方,這些發(fā)明雖然不算很出色,但也成功的獲取了專利,也能領(lǐng)到數(shù)額不等的賞金。
其中,有兩項發(fā)明甚至連越王徐晉都驚動了,意義非常重大。
嶺南大大小小的道觀不少,派系和信仰十分混亂,正一.全真.閭山.上清不同門派應(yīng)有盡有,每個門派的教義又大為不同,旁人看了只覺得頭昏腦漲。
在思明府的派陽山上,便有一座傳承百年之久的“太清觀”,其觀主道號“通遙”其輕功過人,雖年逾花甲仍健步如飛,故而被山下的百姓稱為“老鷂子道長”,時間一久,這諢名甚至比道號還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此人之前還參加過大夏的民團,曾遠赴安南與賊軍作戰(zhàn),并立了些功勞,賺了十數(shù)個銀元回來修繕道觀。
老鷂子屬于丹鼎派傳人,這一門追求的是練金丹而升仙,金丹又分外丹和內(nèi)丹,前者盛于隋唐之前,常以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藥物,后者興于宋元之后,講究將肉身作為爐鼎,以精.氣為藥,用神為火焰于丹田中煉就內(nèi)丹。
這個老鷂子也是個奇人,前半生修習的是內(nèi)丹,數(shù)十年苦修之下自覺已有些道行,但到了五十歲之時卻陷入瓶頸,再也不能長進分毫,無奈,他又轉(zhuǎn)頭研究起了外丹,欲借此得到些啟示,說不定兩相結(jié)合下效果更好。
(https://www.dzxsw.cc/book/13108413/3636555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