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蠱士 > 第18章晉厲公伐秦

第18章晉厲公伐秦


  從周簡王五年(前581年)年初開始,以晉景公派大夫糴茷前往楚國出訪、回報楚太宰子商(公子辰)上一年出使晉國的外交禮儀為標志,到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夏,在宋國執政正卿華元的奔走調停之下,晉楚兩國派出高規格的代表(晉國是上軍將士燮,楚國是大夫公子罷和許偃)前往宋都商丘,在商丘西門外舉行了正式的‘弭兵之會’(也即‘西門之會’)為結束,晉、楚兩個諸侯霸主之間終于得以暫時休戰。
而晉、楚兩國的‘弭兵之會’,從晉景公和楚共王達成意向、準備召開會盟,到士燮和公子罷在宋都商丘正式舉鼎會盟,這中間卻拖拖拉拉地耽擱了一年多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就在這期間的周簡王六年(前580年),晉厲公決定暫時和秦國也主動進行議和,以避免自己剛剛繼位就耗費大量的、不必要的國力和軍力上的損耗,讓晉國先休整、恢復一下元氣(以后再和楚、秦兩大強敵繼續爭斗)。
所以,就在周簡王六年(前580年)年初,晉厲公特意遣使趕赴秦國,向秦國國君秦桓公發出了‘休兵、會盟’的請求,并‘熱情地’請秦桓公到兩國邊境上的令狐(山西臨猗、此時屬于晉國)會面,以便舉行盟會。
秦桓公卻信不過晉厲公的人品(連續幾代的晉侯,都是狡詐多變性格,秦國為此也大吃苦頭),認為如果自己貿然進入了晉國境內的話,難保不會重蹈之前鄭成公、魯成公被晉國扣押軟禁的覆轍;因此,秦桓公決定不去令狐和晉厲公會面盟誓,而是指派秦國大夫史顆渡河,代替自己到令狐去拜見晉厲公,然后與晉厲公歃血會盟。
見秦桓公死活不肯過河,晉厲公在無奈之下只得與秦國使者史顆在河東進行歃血,完成了盟誓;隨后,晉厲公派晉大夫郤犫過河,代表自己前往秦國王城(陜西大荔),和在此地等候觀望的秦桓公歃血結盟。
可就在秦晉‘令狐、王城之盟’達成后不久,秦桓公就背棄了和晉國的盟約,偷偷地與晉國北部的白狄部落私下進行聯絡,約定好時機、準備聯合偷襲晉國;可秦、狄兩家謀事不機密,他們暗中聯絡、意圖偷襲晉國的小動作,很快就被晉厲公所知道。
當時,晉厲公正在嚴密關注著即將召開的‘晉、楚弭兵之會’,沒有多余的精力來對付秦國,于是晉厲公便暫時將秦桓公的背盟之舉給放到了一邊,準備先完成與楚國的‘弭兵之會’,穩定了南方的局勢后再和秦國算一算總賬。
到周簡王七年(前579年)秋,晉、楚‘弭兵之會’已經在先期順利完成,而受秦桓公唆使的狄人也按照事先約定偷襲了晉國,且一擊得手;但狄人的對晉作戰先勝后敗,被反擊的晉軍在交剛(山西臨汾隰縣)打得大敗,只得狼狽地逃出了晉國國境。
雖然秦國在背后搞小動作,但晉厲公目前要還是借助‘弭兵之會’來穩定楚國,搞好南方的戰略穩定局面;因此晉厲公沒有立即發起伐秦之役,而是在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冬,派新軍佐郤至前往楚國拜見楚共王,重申晉、楚之間的友好盟約。
對郤至的來訪,楚共王高度重視,不但親自出面接見他,還特地安排了‘大享禮’來招待他,楚司馬子反則擔任宴會享禮的‘相禮’,也就是宴會的主持人,一同參與會見。
但郤至在應邀前來赴宴時,因為宴會上演奏樂曲之事,探知了楚國君臣根本不重視與晉國的‘弭兵盟約’,以及對《周禮》禮儀的遵守,依舊準備隨時與晉國開戰;因此郤至回國之后,將在楚國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應對話語,都一五一十地奏報給了晉厲公,讓晉厲公明白和楚國的‘弭兵結盟’不過是權宜之計,晉、楚兩國將來遲早要在戰場上再次相見。
雖然郤至已經探明了楚國方面的態度,但晉厲公此刻已經想要騰出手來對付蠢蠢欲動的秦國了,所以并沒有立即和楚國翻臉;甚至在這一年(即周簡王七年、前579年))的冬天,楚國使者公子罷使晉、以回報郤至對楚國的聘問時,晉厲公還在赤棘親自接見了公子罷,并與其結盟,重申了晉、楚之間的盟約。
完成了和楚國的弭兵盟約、穩定了南方的‘暫時和平’局面后,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初,晉厲公開始籌備對秦國的討伐作戰,預備對這個老仇敵進行一次最嚴厲的打擊。
為了師出有名,晉厲公在當年的三月召集了諸多盟友——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八國的國君,一同前往雒邑王都去朝拜周天子;晉厲公還親自出馬,向天子周簡王陳述了秦國無禮背盟、聯合戎狄偷襲晉國等諸多不義事,請天子為晉國“主持公道”,派兵懲罰叛盟、不敬王室的秦國。
周天子此時的日常生活起居所需,都要依靠諸侯們的不定期朝貢(或者說施舍)才能勉強維持,‘天下共主’的排場全都掌握在以晉厲公為首的‘親周諸侯’手中(至于楚國就不要提了,不來探聽鼎的輕重就不錯了),哪里還有親自出手教訓反叛諸侯的軍事實力。
因此,對于晉厲公奏報‘主持公道’的請求,周簡王毫不猶豫、痛痛快快地同意了,不但親下王詔斥責秦國,還十分體貼地“委托”晉厲公代替自己“討伐不臣”。另外,周簡王還派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為統帥,率領“王師”(估計也就千把人)出征,隨以晉軍為首的諸侯聯軍一起參與伐秦。
而周天子如此識相的主動表態,讓晉厲公的出兵伐秦行動有了更加充分、更加名正言順的理由,在宗法道義上無懈可擊;但為了更好地掌握戰前的‘輿論、外交’至高優勢,晉厲公又設計了一個更厲害的計謀。
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四月初五,奉晉厲公之命,晉國行人、使者呂相順利抵達了秦都雍城(陜西鳳翔);而在秦國公宮的大殿之上,當著秦桓公和秦國諸卿士大夫們的面,呂相將由自己精心撰寫、并由晉厲公審核批準的“與秦絕交書”給全文朗誦了出來(絕交書一共有八百多字,要毫無停頓、錯誤的朗讀出來,呂相確實用心了)。
呂相的‘與秦絕交書’這篇外交辭令,可以用‘避重就輕、顛倒黑白’來解釋,其真實目的,就是要掩蓋晉、秦兩國之間由姻親到世仇的原因,而將所有的過錯和罪責都推到秦國的身上,以防止秦國在戰前就占據道義和信義的制高點,造成晉國的被動,并為不久后的晉國聯軍‘伐秦之役’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呂相念完‘絕秦書’后,端坐在大殿之上的秦桓公面無表情,勉強控制住了心中的萬丈怒火,隨即直接下令讓殿中甲士把這個無恥的晉國行人給從大殿中叉出去,立即趕出雍城、不準在秦國境內逗留,踢回晉國了事。
為了維護秦國的尊嚴和利益,秦桓公在晉國已經發布了絕交書后,也公開宣布和晉國斷絕盟約,然后馬上準備開戰前的軍械、糧秣、物資,準備與即將前來伐秦的晉國聯軍進行武力對抗。
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四月,布置好戰前一切準備的晉厲公親自領軍出征,率晉國聯軍——晉、齊、宋、衛、魯、鄭、曹、邾、騰等九國軍隊,并奉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所率的不到兩千人的“王師”一起出征,討伐“破壞盟約、拒不接受天子王令”的秦國。而包括打醬油的‘王師’在內,晉國聯軍的人數居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十二萬人之多。
四月底,晉厲公率十二萬人的聯軍浩浩蕩蕩地渡過了大河(黃河),一直深入到秦國境內的麻隧(陜西涇陽),然后駐軍在涇水東岸。得知晉國聯軍已經開到秦國境內的消息后,秦桓公不甘示弱,率五萬秦軍從秦都雍城(陜西鳳翔)出發,也抵達了麻隧的涇河西岸,兩軍隔著窄窄的涇河展開了對峙。
五月初四,在經過了事先的周密布置、備戰后,晉國聯軍在晉厲公的率領下拔營渡河,向河西的秦軍發起了進攻,秦桓公則率領秦軍節節阻擊、拼死抵擋著聯軍的攻擊。
秦軍在兵力上有著明顯的劣勢,而且晉軍訓練有素、久經戰陣,在進行了短暫而激烈的抵抗后,秦軍不敵聯軍的猛攻,最終敗下陣來;此戰,秦軍大將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都被聯軍所俘獲,傷亡也接近了三萬人,秦桓公敗陣后率殘軍狼狽地從麻隧撤退,放棄了與聯軍的接觸。
擊敗秦軍后,晉厲公還不肯罷休,再率聯軍跟在秦軍身后緊追不舍,一直追擊到秦國的侯麗(今陜西禮泉)附近才停止了軍事行動;而秦軍也被聯軍一路狂追,趕回了國都雍城,秦桓公收縮兵力保衛雍城,不敢輕易出戰。
伐秦大獲全勝后,晉厲公得意洋洋地宣布收兵,率領諸侯聯軍返回了河東(大河以東、不是涇河以東),秦國的河西之地就此被晉國所占領,此后數百年,秦國都沒能成功地從晉國(已經三晉)手中重新將河西之地給拿回來。
有關此戰的經過,在我之前的文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麻隧之戰背后的故事》已經寫得非常清楚了,這里就不再重復;需要了解此戰前因后果的讀者,可以直接去查閱前篇文章;謝謝。
此戰結束之后,晉厲公憑借著連續擊敗齊、秦、狄三方的赫赫武功,成功地壓制住了楚國的擴張勢頭,晉國的國勢也大漲,諸侯國對晉國一致敬畏、臣服,到晉都新田朝見晉厲公的諸侯國君車駕絡繹不絕;晉國也由此重新成為(當之無愧的)諸侯霸主。
在晉厲公召集諸侯盟友們一起出兵伐秦之時,身為晉國新盟友(新小弟)的鄭國,自然也收到了召集令;為了表示對晉國的忠心,鄭國國君鄭成公更是親自率軍參與了晉國聯軍的這次伐秦之役;可就在鄭成公領兵出外作戰的這段時間,鄭國又一次發生了內訌動亂。
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夏,就在鄭成公率軍出兵秦國、出外征戰之時,率子弟黨羽從訾地偷偷潛回了新鄭,并向留守新鄭的執政卿士公子騑(即子駟、鄭國七穆之一)提出‘請求’——允許自己進入鄭國宗廟去祭祀祖宗(公子班就是想以此來試探鄭人對自己返回新鄭的反應和是否接受的態度)。
但公子騑態度強硬地拒絕了公子班的‘祭祖’請求,還揚言要發兵驅逐公子班;惱羞成怒之下,公子班便率私兵攻擊了新鄭城內的‘穆族’(即鄭穆公的后裔子孫,公子班不是鄭國穆族成員)私宅,還殺了七穆成員之中的二人——公子舒(子印)、公子揮(子羽);隨后,公子班駐軍于新鄭的市集之上,準備觀望局勢、采取下一步的行動。
六月十七,留守新鄭的子駟集中了新鄭城內的其他穆族的私兵(以及大部分不肯歸附公子班的鄭國國人),率領他們一起到鄭國祖廟中去盟誓,約定共同出兵,討伐叛逆宗廟社稷的公子班。
然后,子駟在祖廟中鄭重地燒了盟書,以此向昊天發誓,消滅叛臣;隨即,子駟率軍殺向市集,一舉擊敗了公子班帶來的私兵,當場誅殺了公子班及其弟公子駹并其子侄輩公孫叔、公孫知;這次由流亡公室成員所發起的鄭國內訌叛亂,就此被子駟所平定。
公子班作亂被平定后不久,鄭成公就率軍從伐秦前線返回了鄭國;而得知自己不在時,公子班居然又從許國跑回來做亂,還幾乎成功的消息后,鄭成公勃然大怒,將造成這場內訌的罪魁和禍因都扣到了收留公子班、截取訾地的許國頭上。
鄭成公認為——公子班之所以能夠聚集私兵回國做亂,還不都是隔壁的世仇許國所收留和縱容的,另外許國還贊助了訾地給公子班做反叛基地呢;雖然之前公孫申的封地就是訾地,但許國接納了公子班,又順帶接受了是公子班死黨的公孫申的封地訾地,那說訾地現在是許國的,一點都沒錯——鄭成公氣鼓鼓地大喊!
周簡王九年(前577年)八月,為了懲罰許國收留并支持公子班回國作亂,還私自接收鄭國叛臣公孫申的封邑,造成鄭國國土上的損失,鄭成公不顧霸主們(晉、楚)在此之前曾有‘弭兵盟約’的約定,派鄭國執政公子喜(子罕)率軍強行伐許,以泄私憤。
而鄭成公伐許,還有著另外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理由——晉、楚兩國此前已經簽訂了‘弭兵之盟’,而許國算是晉國的盟友(許國對晉楚兩國都一視同仁、沒有刻意厚此薄彼,這就比鄭國強了),卻沒有派兵參加晉國聯軍的這一次伐秦之役(即麻隧之戰),這就是許國不尊重晉、楚兩大霸主;鄭國身為晉國的盟友,當然要為盟主抱不平,因此特地前去討伐許國,以為對許國‘不敬盟主、收留叛臣’的懲罰(好借口!)
有關鄭、許之戰的具體過程、以及因此而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又是怎樣的呢?從周簡王五年(前581年)年初開始,以晉景公派大夫糴茷前往楚國出訪、回報楚太宰子商(公子辰)上一年出使晉國的外交禮儀為標志,到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夏,在宋國執政正卿華元的奔走調停之下,晉楚兩國派出高規格的代表(晉國是上軍將士燮,楚國是大夫公子罷和許偃)前往宋都商丘,在商丘西門外舉行了正式的‘弭兵之會’(也即‘西門之會’)為結束,晉、楚兩個諸侯霸主之間終于得以暫時休戰。
而晉、楚兩國的‘弭兵之會’,從晉景公和楚共王達成意向、準備召開會盟,到士燮和公子罷在宋都商丘正式舉鼎會盟,這中間卻拖拖拉拉地耽擱了一年多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就在這期間的周簡王六年(前580年),晉厲公決定暫時和秦國也主動進行議和,以避免自己剛剛繼位就耗費大量的、不必要的國力和軍力上的損耗,讓晉國先休整、恢復一下元氣(以后再和楚、秦兩大強敵繼續爭斗)。
所以,就在周簡王六年(前580年)年初,晉厲公特意遣使趕赴秦國,向秦國國君秦桓公發出了‘休兵、會盟’的請求,并‘熱情地’請秦桓公到兩國邊境上的令狐(山西臨猗、此時屬于晉國)會面,以便舉行盟會。
秦桓公卻信不過晉厲公的人品(連續幾代的晉侯,都是狡詐多變性格,秦國為此也大吃苦頭),認為如果自己貿然進入了晉國境內的話,難保不會重蹈之前鄭成公、魯成公被晉國扣押軟禁的覆轍;因此,秦桓公決定不去令狐和晉厲公會面盟誓,而是指派秦國大夫史顆渡河,代替自己到令狐去拜見晉厲公,然后與晉厲公歃血會盟。
見秦桓公死活不肯過河,晉厲公在無奈之下只得與秦國使者史顆在河東進行歃血,完成了盟誓;隨后,晉厲公派晉大夫郤犫過河,代表自己前往秦國王城(陜西大荔),和在此地等候觀望的秦桓公歃血結盟。
可就在秦晉‘令狐、王城之盟’達成后不久,秦桓公就背棄了和晉國的盟約,偷偷地與晉國北部的白狄部落私下進行聯絡,約定好時機、準備聯合偷襲晉國;可秦、狄兩家謀事不機密,他們暗中聯絡、意圖偷襲晉國的小動作,很快就被晉厲公所知道。
當時,晉厲公正在嚴密關注著即將召開的‘晉、楚弭兵之會’,沒有多余的精力來對付秦國,于是晉厲公便暫時將秦桓公的背盟之舉給放到了一邊,準備先完成與楚國的‘弭兵之會’,穩定了南方的局勢后再和秦國算一算總賬。
到周簡王七年(前579年)秋,晉、楚‘弭兵之會’已經在先期順利完成,而受秦桓公唆使的狄人也按照事先約定偷襲了晉國,且一擊得手;但狄人的對晉作戰先勝后敗,被反擊的晉軍在交剛(山西臨汾隰縣)打得大敗,只得狼狽地逃出了晉國國境。
雖然秦國在背后搞小動作,但晉厲公目前要還是借助‘弭兵之會’來穩定楚國,搞好南方的戰略穩定局面;因此晉厲公沒有立即發起伐秦之役,而是在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冬,派新軍佐郤至前往楚國拜見楚共王,重申晉、楚之間的友好盟約。
對郤至的來訪,楚共王高度重視,不但親自出面接見他,還特地安排了‘大享禮’來招待他,楚司馬子反則擔任宴會享禮的‘相禮’,也就是宴會的主持人,一同參與會見。
但郤至在應邀前來赴宴時,因為宴會上演奏樂曲之事,探知了楚國君臣根本不重視與晉國的‘弭兵盟約’,以及對《周禮》禮儀的遵守,依舊準備隨時與晉國開戰;因此郤至回國之后,將在楚國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應對話語,都一五一十地奏報給了晉厲公,讓晉厲公明白和楚國的‘弭兵結盟’不過是權宜之計,晉、楚兩國將來遲早要在戰場上再次相見。
雖然郤至已經探明了楚國方面的態度,但晉厲公此刻已經想要騰出手來對付蠢蠢欲動的秦國了,所以并沒有立即和楚國翻臉;甚至在這一年(即周簡王七年、前579年))的冬天,楚國使者公子罷使晉、以回報郤至對楚國的聘問時,晉厲公還在赤棘親自接見了公子罷,并與其結盟,重申了晉、楚之間的盟約。
完成了和楚國的弭兵盟約、穩定了南方的‘暫時和平’局面后,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初,晉厲公開始籌備對秦國的討伐作戰,預備對這個老仇敵進行一次最嚴厲的打擊。
為了師出有名,晉厲公在當年的三月召集了諸多盟友——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八國的國君,一同前往雒邑王都去朝拜周天子;晉厲公還親自出馬,向天子周簡王陳述了秦國無禮背盟、聯合戎狄偷襲晉國等諸多不義事,請天子為晉國“主持公道”,派兵懲罰叛盟、不敬王室的秦國。
周天子此時的日常生活起居所需,都要依靠諸侯們的不定期朝貢(或者說施舍)才能勉強維持,‘天下共主’的排場全都掌握在以晉厲公為首的‘親周諸侯’手中(至于楚國就不要提了,不來探聽鼎的輕重就不錯了),哪里還有親自出手教訓反叛諸侯的軍事實力。
因此,對于晉厲公奏報‘主持公道’的請求,周簡王毫不猶豫、痛痛快快地同意了,不但親下王詔斥責秦國,還十分體貼地“委托”晉厲公代替自己“討伐不臣”。另外,周簡王還派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為統帥,率領“王師”(估計也就千把人)出征,隨以晉軍為首的諸侯聯軍一起參與伐秦。
而周天子如此識相的主動表態,讓晉厲公的出兵伐秦行動有了更加充分、更加名正言順的理由,在宗法道義上無懈可擊;但為了更好地掌握戰前的‘輿論、外交’至高優勢,晉厲公又設計了一個更厲害的計謀。
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四月初五,奉晉厲公之命,晉國行人、使者呂相順利抵達了秦都雍城(陜西鳳翔);而在秦國公宮的大殿之上,當著秦桓公和秦國諸卿士大夫們的面,呂相將由自己精心撰寫、并由晉厲公審核批準的“與秦絕交書”給全文朗誦了出來(絕交書一共有八百多字,要毫無停頓、錯誤的朗讀出來,呂相確實用心了)。
呂相的‘與秦絕交書’這篇外交辭令,可以用‘避重就輕、顛倒黑白’來解釋,其真實目的,就是要掩蓋晉、秦兩國之間由姻親到世仇的原因,而將所有的過錯和罪責都推到秦國的身上,以防止秦國在戰前就占據道義和信義的制高點,造成晉國的被動,并為不久后的晉國聯軍‘伐秦之役’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在呂相念完‘絕秦書’后,端坐在大殿之上的秦桓公面無表情,勉強控制住了心中的萬丈怒火,隨即直接下令讓殿中甲士把這個無恥的晉國行人給從大殿中叉出去,立即趕出雍城、不準在秦國境內逗留,踢回晉國了事。
為了維護秦國的尊嚴和利益,秦桓公在晉國已經發布了絕交書后,也公開宣布和晉國斷絕盟約,然后馬上準備開戰前的軍械、糧秣、物資,準備與即將前來伐秦的晉國聯軍進行武力對抗。
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四月,布置好戰前一切準備的晉厲公親自領軍出征,率晉國聯軍——晉、齊、宋、衛、魯、鄭、曹、邾、騰等九國軍隊,并奉王室卿士劉康公、成肅公所率的不到兩千人的“王師”一起出征,討伐“破壞盟約、拒不接受天子王令”的秦國。而包括打醬油的‘王師’在內,晉國聯軍的人數居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十二萬人之多。
四月底,晉厲公率十二萬人的聯軍浩浩蕩蕩地渡過了大河(黃河),一直深入到秦國境內的麻隧(陜西涇陽),然后駐軍在涇水東岸。得知晉國聯軍已經開到秦國境內的消息后,秦桓公不甘示弱,率五萬秦軍從秦都雍城(陜西鳳翔)出發,也抵達了麻隧的涇河西岸,兩軍隔著窄窄的涇河展開了對峙。
五月初四,在經過了事先的周密布置、備戰后,晉國聯軍在晉厲公的率領下拔營渡河,向河西的秦軍發起了進攻,秦桓公則率領秦軍節節阻擊、拼死抵擋著聯軍的攻擊。
秦軍在兵力上有著明顯的劣勢,而且晉軍訓練有素、久經戰陣,在進行了短暫而激烈的抵抗后,秦軍不敵聯軍的猛攻,最終敗下陣來;此戰,秦軍大將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都被聯軍所俘獲,傷亡也接近了三萬人,秦桓公敗陣后率殘軍狼狽地從麻隧撤退,放棄了與聯軍的接觸。
擊敗秦軍后,晉厲公還不肯罷休,再率聯軍跟在秦軍身后緊追不舍,一直追擊到秦國的侯麗(今陜西禮泉)附近才停止了軍事行動;而秦軍也被聯軍一路狂追,趕回了國都雍城,秦桓公收縮兵力保衛雍城,不敢輕易出戰。
伐秦大獲全勝后,晉厲公得意洋洋地宣布收兵,率領諸侯聯軍返回了河東(大河以東、不是涇河以東),秦國的河西之地就此被晉國所占領,此后數百年,秦國都沒能成功地從晉國(已經三晉)手中重新將河西之地給拿回來。
有關此戰的經過,在我之前的文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麻隧之戰背后的故事》已經寫得非常清楚了,這里就不再重復;需要了解此戰前因后果的讀者,可以直接去查閱前篇文章;謝謝。
此戰結束之后,晉厲公憑借著連續擊敗齊、秦、狄三方的赫赫武功,成功地壓制住了楚國的擴張勢頭,晉國的國勢也大漲,諸侯國對晉國一致敬畏、臣服,到晉都新田朝見晉厲公的諸侯國君車駕絡繹不絕;晉國也由此重新成為(當之無愧的)諸侯霸主。
在晉厲公召集諸侯盟友們一起出兵伐秦之時,身為晉國新盟友(新小弟)的鄭國,自然也收到了召集令;為了表示對晉國的忠心,鄭國國君鄭成公更是親自率軍參與了晉國聯軍的這次伐秦之役;可就在鄭成公領兵出外作戰的這段時間,鄭國又一次發生了內訌動亂。
周簡王八年(前578年)夏,就在鄭成公率軍出兵秦國、出外征戰之時,之前在執政時擅自更立國君、然后又被國內的‘穆族’發動政變趕出了國外、流亡在許國訾地(此地原是鄭國大夫公孫申的封地;公孫申作亂被殺后,訾地無主,因此被許國接收,然后又轉給了到許國避難的鄭國前任執政公子班)的鄭國叛臣公子班,趁著國君在外、新鄭無主的機會,突然于當年六月十五半夜,率子弟黨羽從訾地偷偷潛回了新鄭,并向留守新鄭的執政卿士公子騑(即子駟、鄭國七穆之一)提出‘請求’——允許自己進入鄭國宗廟去祭祀祖宗(公子班就是想以此來試探鄭人對自己返回新鄭的反應和是否接受的態度)。
但公子騑態度強硬地拒絕了公子班的‘祭祖’請求,還揚言要發兵驅逐公子班;惱羞成怒之下,公子班便率私兵攻擊了新鄭城內的‘穆族’(即鄭穆公的后裔子孫,公子班不是鄭國穆族成員)私宅,還殺了七穆成員之中的二人——公子舒(子印)、公子揮(子羽);隨后,公子班駐軍于新鄭的市集之上,準備觀望局勢、采取下一步的行動。
六月十七,留守新鄭的子駟集中了新鄭城內的其他穆族的私兵(以及大部分不肯歸附公子班的鄭國國人),率領他們一起到鄭國祖廟中去盟誓,約定共同出兵,討伐叛逆宗廟社稷的公子班。
然后,子駟在祖廟中鄭重地燒了盟書,以此向昊天發誓,消滅叛臣;隨即,子駟率軍殺向市集,一舉擊敗了公子班帶來的私兵,當場誅殺了公子班及其弟公子駹并其子侄輩公孫叔、公孫知;這次由流亡公室成員所發起的鄭國內訌叛亂,就此被子駟所平定。
公子班作亂被平定后不久,鄭成公就率軍從伐秦前線返回了鄭國;而得知自己不在時,公子班居然又從許國跑回來做亂,還幾乎成功的消息后,鄭成公勃然大怒,將造成這場內訌的罪魁和禍因都扣到了收留公子班、截取訾地的許國頭上。
鄭成公認為——公子班之所以能夠聚集私兵回國做亂,還不都是隔壁的世仇許國所收留和縱容的,另外許國還贊助了訾地給公子班做反叛基地呢;雖然之前公孫申的封地就是訾地,但許國接納了公子班,又順帶接受了是公子班死黨的公孫申的封地訾地,那說訾地現在是許國的,一點都沒錯——鄭成公氣鼓鼓地大喊!
周簡王九年(前577年)八月,為了懲罰許國收留并支持公子班回國作亂,還私自接收鄭國叛臣公孫申的封邑,造成鄭國國土上的損失,鄭成公不顧霸主們(晉、楚)在此之前曾有‘弭兵盟約’的約定,派鄭國執政公子喜(子罕)率軍強行伐許,以泄私憤。
而鄭成公伐許,還有著另外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理由——晉、楚兩國此前已經簽訂了‘弭兵之盟’,而許國算是晉國的盟友(許國對晉楚兩國都一視同仁、沒有刻意厚此薄彼,這就比鄭國強了),卻沒有派兵參加晉國聯軍的這一次伐秦之役(即麻隧之戰),這就是許國不尊重晉、楚兩大霸主;鄭國身為晉國的盟友,當然要為盟主抱不平,因此特地前去討伐許國,以為對許國‘不敬盟主、收留叛臣’的懲罰(好借口!)
有關鄭、許之戰的具體過程、以及因此而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又是怎樣的呢?


  (https://www.dzxsw.cc/book/13028285/6072663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花垣县| 武宁县| 临漳县| 施甸县| 醴陵市| 富裕县| 楚雄市| 兴化市| 蒙自县| 松江区| 吴川市| 杂多县| 五家渠市| 咸丰县| 博乐市| 南靖县| 湖北省| 七台河市| 九寨沟县| 基隆市| 深泽县| 扎鲁特旗| 嘉祥县| 瑞丽市| 灵川县| 桐柏县| 阳信县| 乌拉特中旗| 莱州市| 盱眙县| 邢台市| 绥江县| 新源县| 赤壁市| 湘西| 固始县| 定襄县| 张家川| 灌阳县| 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