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中華戰舞~英歌舞
九月份陳小天忙著去上海財經學院報到,陳慶生也忙著返回陳家村,訓練敲鼓的流程。
在上次高祖叔公的計劃之下,陳慶生算是那一批,聯絡陳氏族人最勤快的人,他最先讓人去尋找的陳氏族人,是潮汕地區所有陳氏族人的村子和祠堂。
在汕市,潮市和揭陽市,潮汕三市當中,尋找到了很多陳氏族人和他們的祠堂,并且跟他們保持了聯系。
還將揭陽地區最出名的陳氏族人,所帶領的英歌舞,以及潮州陳氏族人,所帶領的潮州大鑼鼓,引薦到了他們這一次的拖神活動當中。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是流行于廣東汕市,潮市,揭陽市,汕尾市以及福建省漳州等地區的一種糅合南派武術,戲劇等地方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大型舞蹈。
在港城和泰國等地區也流行,但是表演最好的,還屬于潮汕地區的揭陽市。
英歌舞始興自嶺南,成為嶺南文化的符號代表,代表了嶺南的精氣神。
它是一種集戲劇,舞蹈,武術于一體,具有獨特的步法,身法,追法,槌法,既是土風,又是武舞,他以剛勁,雄渾,粗曠,奔放的舞姿,構成了磅礴,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
被所熟悉的人們,親切地稱之為中華戰舞。
關于英歌舞的由來,有很多種版本的說法,最久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第一種說法,說是由古代儺舞進化而來。
英歌舞與古代的驅儺儀式,有著很深的淵源,甚至可以看成是儺舞的進化。
儺舞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是古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鶯歌舞中的臉譜,服裝和一些表演形式,都保留了儺舞的特點。
第二種說法,是由山東大鼓子秧歌等戲曲進化而來。
說是南宋時期,中原軍隊南下,將山東大鼓子秧歌和鳳陽花鼓帶到了潮汕地區,后面再與當地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英歌舞,秧歌的秧字,在潮汕方言中與英字相近,在民間久而久之便變成了英歌。
第三種說法,是與水滸傳中的梁山英雄有關。
說是明朝時期,潮汕地區的民眾,對水滸傳中的梁山英雄極為敬仰,為表達對這些英雄的崇拜之情,當地民眾便創作英歌舞,通過舞蹈的形式,來模仿和展現梁山英雄的風采。
還有第四種說法,是為了反抗官府豪強而創編。
在清朝時期,由于民間禁武政策,潮汕一帶的武館,便將武功招式,融入到了當地的舞蹈中,形成了英歌舞。
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有他們的考究,都有跡可循,英歌舞就是靠著上面這每一種說法,慢慢的進化而成。
如今,在潮汕地區流行最廣,跳的最多的,就是水滸傳,那107名戰將英雄的舞蹈。
水滸傳有108名英雄,為什么單單就只有107名英雄,出現在英歌舞當中?
有很多不懂的人,說是里面沒有宋江,認為宋江不配被編入英歌舞當中,事實上大家都錯了,沒有宋江的水滸傳,不能稱之為水滸英雄。
之所以英歌舞當中,水滸傳的英雄,只有107名,那是因為他們所展現的場景,是當初梁山107名好漢,圍攻大名府,想要救出盧俊義的那一場戰斗場景。
圍攻大名府的戰斗,不止一場,總共有三場,所以有的時候,英歌舞同樣演繹的是水滸傳當中的水滸英雄,但是出場順序卻不相同,那是因為所對應的每一場戰斗場景,也不相同。
英歌舞總共107名,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持長約一尺四寸,直徑四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
后棚71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敲打鑼鼓伴唱,有的還加上扮涂戲,或加進武術表演。
其隊列變化,有長蛇挺進,雙龍出海,四虎并驅,粉蝶采花,孔雀開屏,等共18套陣法。
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
臉譜有文面,武面之分,節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別。
敲大鼓的人,一般都是作宋江打扮,領頭的舞槌人,左隊頭槌是秦明或者是掛黑須的李逵,右隊是楊志或者是掛紅須的關勝,二槌是林沖,三槌是魯智深,武松,每一個出場的人都有講究。
無論如何,每一個真正英歌舞的表演者,他們每個人,都必須要有武術功底。
英歌舞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成為潮汕地區最重要的民間文化活動之一。
尤其是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英歌舞隊伍會在各村鎮游行表演,祈求吉祥平安,驅除邪惡,增添喜慶氣氛,成為了潮汕人民的一種精神寄托,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理想和價值觀念。
英歌舞在近代歷史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潮汕英歌舞隊,曾多次參與抗日救亡活動,利用英歌舞的形式進行宣傳教育,鼓舞民眾的抗戰信心,以戲班的形式,暗中傳遞抗戰信息,甚至參與戰斗,為抗日勝利做出了貢獻。
我國成立以后,英歌舞作為一種優秀的民間藝術,受到了重視和保護,也不斷進行了創新和發展。
2006年,英歌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同時也成為潮汕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英歌舞的傳承和創新,是潮汕人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也是潮汕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和擔當。
英歌舞的傳承和創新,是一種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也是一種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https://www.dzxsw.cc/book/12340230/3636583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