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舉薦人才
被袁可立的話觸動,朱由檢知道自己必須下決斷了。連袁可立這樣的中立派大臣,入朝第一件事都是彈劾魏忠賢。自己繼續留著魏忠賢,還有什么正面作用呢?
唯一讓他有些放不下的,就是二百萬兩陵工的捐納,魏忠賢還沒有完成。
本來他還打算讓魏忠賢撈點銀子再處置,現在看來是留不下了。
捐納公士的銀子能收多少就收多少,收不夠就抄閹黨的家!
抄家這種事情,朱由檢是不怎么愿意的。
一是因為抄家這種行為太過激烈,容易引起大臣抵觸。
二是因為抄家時財物容易被隱瞞,能抄到十分之一就算不錯,除了現銀之外還要想法變現。
所以朱由檢更傾向于讓閹黨和他們的支持者用錢糧捐納公士,自己掌握名單后,慢慢搜刮他們。
如今閹黨的崩盤速度太快,朱由檢也只能殺雞取卵、挑幾個人抄家了——
二百萬兩陵工的費用,一定要讓他們湊齊!
做出這個決定,朱由檢向袁可立道:
“袁卿不必多言,朕心里已經有決斷。”
“今日只商量兵部事務,其它想說的話,留在明日朝會上再說!”
又讓袁可立坐下,不用繼續站著。
袁可立謝恩坐下,對當今皇帝的第一印象,就是有很有主見。
隨后聽皇帝提到林丹汗封貢之事,想到這件事的經過,袁可立對皇帝的這種印象更深了:
『除了林丹汗被封順禮王的詔書外,其它封爵詔書都是陛下私自發放的,可以看做中旨。只是后來經過廷議,朝廷承認了而已。』
『陛下雖然年幼,卻是很有主見。也不是那么在乎約定俗成的規矩,他想做的是太祖、成祖那樣大權獨攬的皇帝。』
想到皇帝私下冊封順天貴族,還有對朝會制度、廷推制度、廷議制度、官員加銜等方面的改動,袁可立知道這位皇帝并不怎么在意文官約定俗成的規矩。
之所以沒有鬧出中旨之類的事端,是因為這位陛下明面上還比較尊重規矩,被閹黨馴服的大臣也沒有膽子反抗。
如果是正直敢言的大臣在朝,皇帝的這些改動是絕不會輕易通過的。那些人不可能隨隨便便答應、不會按皇帝的規矩行事。
袁可立自己就曾是那樣的人,知道他們的想法。
他覺得如果自己再年輕幾歲,一定會和皇帝好好說道說道。
但是現在風燭殘年,能做點事就不錯了,還是不要隨便插手其它事情了。
作為文官抗中旨的代表,袁可立年輕的時候,敢于頂著萬歷皇帝的中旨誅殺閹宦。但是在天啟年間的時候,他就能夠在閹黨當政的局面下仍舊繼續當官。若非魏忠賢做得實在太過,讓他無法忍受,說不定他現在還在朝堂上呢!
如今,新皇帝的做法雖然和他的理念有些不合,卻沒有鬧出中旨那樣的事情。袁可立不愿在這件事上糾纏,破壞他和皇帝之間的關系。
封貢這件事情早已定下,袁可立的看法和孔貞運差不多,覺得這些類似土司的爵位沒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每年花點錢而已。
讓他在意的是,這些草原部落,能不能抵擋后金。
“孫承宗大學士在遼東督師的時候,就認為草原諸部不可用,只會索要市賞。”
“王象乾當時是薊遼總督,只知道一味討賞安撫那些部落,也因此被孫督師提議,廢除總督職務。”
“陛下想讓草原部落抵擋后金、讓王象乾整修長城,臣以為作用不大,難以達到預期。”
向皇帝說著這些事情,袁可立將孫承宗、王象乾等人的恩怨,解釋得一清二楚。認為王象乾只知道一味討賞,靠他是沒法抵御后金的。
朱由檢只是聽朝臣說王象乾在草原諸部威望素著,此時才明白威望是怎么來的。
不過他本來也沒指望王象乾這個老臣能夠打仗,真正被他寄予厚望的,是他任命的武提督滿桂。
如今滿桂早已到任,并且在整頓長城防務,王象乾到了之后,只需要安撫草原部落,把他們轉化為順天貴族即可。
所以朱由檢道:
“草原部落不堪用,朕早已經知道。”
“但是如今大明和后金相爭,大明不用他們,后金就會使用。”
“只要這些草原部落不為后金所用,就是大明的勝利。”
說著,朱由檢命人將自己繪制的一幅地圖掛起來,指著大明、草原、后金的形勢道:
“塞外到遼東這一帶草原遼闊,總是要有人占據的。”
“與其讓投靠后金的人占據,還不如讓林丹汗占據。”
“到時候后金想繞過山海關從草原破關,就先需要攻打他們。”
“無論他們能抵擋多久,都能為我們預警、同時爭取時間。”
向袁可立闡述自己的戰略,朱由檢對草原部落的期望,便是不讓后金輕易從草原通過,爭取鎖住后金。
至于抵擋后金的進攻,朱由檢從不抱以希望,他給草原部落的命令,也是盡力抵抗之后就能撤走,朝廷會彌補他們損失。
這種做法,朱由檢稱之為“動態防御”,目的是用一個個草原部落的阻擊,削弱后金兵鋒。等后金攻到長城前面時,就是強弩之末了。
而且后金如果想進攻長城,還需要留下兵力守衛后路,免得草原上的部落襲擾,斷了他們后勤。
劃出幾條后金可能通過的路線,又劃分出林丹汗等人的領地,朱由檢打算用他們做屏障,減輕大明的軍事壓力。
但是長城防御也不能少,必須整修隘口,作為最后一道防線。
袁可立聽著皇帝的規劃,覺得這位皇帝確實很有主見。他或許對邊疆的具體事務不太清楚,但是在戰略上,卻是非常清晰——
以每年幾萬兩賞銀、幾十萬貿易配額,換取林丹汗牽制后金,確實是樁好買賣。
“那在遼東那邊,陛下是打算固定防御嗎?”
認可了皇帝對草原部落的使用,袁可立又詢問道。
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
“花費那么多錢糧建好的城池,總不能輕易丟了。”
“在山海關前多幾條防線,也有利于保障京城安全。”
“就是不知道遼東不再新建城池堡壘后,錢糧花費能不能減少一點?”
“每年給他們那么多銀子,卻總還說缺餉。”
每年消耗五六百萬兩銀子,打造出的兵馬還只能守城、根本不能外出作戰,朱由檢根本不知道錢都花到哪里去了。如果不是遼東防線實在重要,他早就命人查賬了。
就怕那些人不敢出去殺韃子,卻敢在窩里橫,像劉詔那樣領兵直驅京城。
朱由檢手中沒有一支可靠兵馬,也沒有可靠的大臣,此時根本不敢查賬,不知道如何改變遼東的局面。
袁可立對此無話可說,他在地方擔任過巡撫,又在京城擔任過侍郎,知道朝廷撥款都是虛數,出京能有八成就算不錯,到最后可能只有十之二三落在前線士兵手里。
這些積累的弊政,不方便在皇帝面前說出來,袁可立只能向皇帝舉薦道:
“前任南京戶部尚書畢自嚴,曾在臣之前擔任這個職務。”
“因為魏忠賢要賣南太仆寺牧馬草場,畢自嚴堅決不同意。魏忠賢假借先帝命令強行把草場賣掉,畢自嚴憤而稱病返鄉。”
“臣因此被廷推為南京戶部尚書,同樣因為做不到這件事,只能致仕回鄉。”
朱由檢聽到這些,一邊為南太仆寺草場可惜,想著能不能在以后收回來,一邊對畢自嚴的性格有了一些了解。
雖然不知畢自嚴的理財能力如何,但是這樣有原則、有底線的官員,確實適合執掌戶部。所以他當即下令道:
“先召畢自嚴進京,職務以后廷推。”
又向袁可立詢問,有沒有其他人推薦。魏忠賢倒臺之后,可以預見很多閹黨大臣要被彈劾下臺,朱由檢要多儲備些人才,免得職位都被不認識的東林黨人占據。
他召袁可立進京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這位中立派,給自己推薦些人才。自己能以他為首領,結合天啟二年的進士,打造出一個獨立在閹黨和東林黨之外的小集團。
如果可以的話,閹黨和東林黨他都不想用,免得黨爭延續。以后要讓他們統統變成中立派和帝黨,完全效忠自己。
袁可立當然有人推薦,還是分量很重、能直接回朝擔任首輔的孫承宗:
“孫督師了解遼東情況,有他在遼東不會生亂。”
“陛下可召他回朝,理清遼東事務。”
緩緩點了點頭,朱由檢知道是時候召孫承宗進京了。以前是因為孫承宗名列東林黨,自己不好在魏忠賢掌權時把他召回來。如今魏忠賢即將垮臺,就沒有那么多顧忌了。
當前朝中的閹黨實在太多,也確實需要召回一些東林黨人平衡一下。沒有東林黨和閹黨爭權的話,他這個皇帝就會被閹黨文官鎖起來。
只是想到內閣四位大學士輔助自己登極有功,自己不好太過絕情,朱由檢向身邊隨侍的王文政道:
“把這件事告訴四位大學士,讓他們好好議議。”
把這件事告訴四位閣老,讓他們主動推薦。這樣他們能落下香火情,自己以后保他們時,也能容易一點。
眼見自己舉薦的人無一不被任用,袁可立心中振奮,又舉薦了李邦華、茅元儀等人才:
“李邦華巡撫天津時,和臣在登萊遙相呼應。后來因為謠傳孫督師清君側的事情,被魏忠賢去職。”
“茅元儀曾著《武備志》,對軍械、戰略、兵法、練兵、陣法、天文、地理皆有了解,曾在遼東立功,被薦為翰林院待詔。”
對李邦華這個名字點頭認可,知道這又是一位東林黨,如今可以起復。
對茅元儀就有些皺眉,朱由檢道:
“翰林院待詔只有從九品,也就是說茅元儀不是進士。”
“讓他參加明年的科舉,先考上進士再說!”
不是進士,就沒有大用的可能,朱由檢使用的阻力會很大。所以就讓茅元儀先考上進士再說,這樣才好用他。
袁可立聞言張了張嘴,最終還是說清楚,茅元儀如今連舉人都不是,不能參加會試。
這下朱由檢就沒辦法了,會試、殿試他還能想辦法,但是總不能連鄉試都給包辦了。只能先把人召過來,再決定擔任何職。
而且在朱由檢心中,還有讓茅元儀在內廷任職的想法。畢竟這個人能被袁可立推薦,可見確實有才能,只是不適合科舉,沒能考取功名而已。
內廷的御馬監、上林苑監等機構除了太監之外,也需要外人任職。茅元儀愿來的話,能把他安排在里面。
甚至,朱由檢還打算千金買馬骨,招攬更多不適合科舉的人才,進入內廷任職。
魏忠賢之后的內廷,必然會有大變。
(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98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