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遷移遼東將門
給群臣畫了大餅、喊完口號,朱由檢沒有繼續詳說。打算先吊吊他們的胃口,讓他們用心做事。
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整頓遼東將門。
朱由檢決定從土地開始,挖掉他們的根基。
農業社會,最根本的就是土地。
軍功勛爵名田宅,是秦漢耕戰制度的根基。
雖然朱由檢不能恢復古典軍國主義,但是卻可以借鑒一些制度。
軍功能夠計算,勛爵能夠賜予,但是田宅的話,卻不能憑空變出來。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繳土地。
想做這件事,朱由檢卻不能直接說。因為土地實在太敏感了,不能由自己這個皇帝直接提出來。
看著孫承宗,朱由檢道:
“孫督師在遼東屯田五千余頃,也就是五十多萬畝。”
“平均畝產多少,能收獲多少糧食?”
這種具體的數字,讓孫承宗實在無法虛言應付,只能回答道:
“遼東那邊大多是旱地,只能種植粟米,畝產一石五斗左右!
“種植大豆的話,畝產有八九斗。”
這個產量實在是沒法看,朱由檢仔細詢問道:
“遼東是一年一熟,還是一年兩熟?”
得知主要是一年一熟,朱由檢道:
“選幾頃地做試驗田,探索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能多種一季是一季。”
“還有,朕之前已經命各地搜集番薯、土豆、玉米、花生等作物的種子,以后拿去遼東試種?纯茨姆N作物適合遼東,能多收一點是一點!
“總之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糧食產量,解決糧食問題!
“民眾中種田好的,可以選拔為力田,負責試驗田管理。如果能夠立功,以后提拔為官吏!
提出幾個建議,朱由檢又向孫承宗道:
“按照五十萬畝計算,都種粟米的話,每畝一石五斗,就是七十五萬石!
“這些糧食是怎么分配的,都流向了哪里?”
孫承宗道:
“這些糧食只夠遼東兵馬嚼用,發放糧餉則力有不及!
“而且有些土地要種植大豆、稻米,不是都種粟米。”
朱由檢皺著眉頭,對孫承宗這樣不說清楚很是不滿,逼問道:
“具體收獲多少?人馬嚼用多少?”
“屯墾的將士分配多少?軍中能調用多少?”
“都要有具體的數字,不能虛言說事。”
孫承宗離開遼東數年,一時間如何能答上來。朱由檢只能放下繼續逼問,轉而道:
“孫督師就直說吧,遼東兵馬糧食、豆料自足,需要多少土地?”
“整個遼東的耕地,夠不夠養十一萬兵馬?”
孫承宗道:
“遼東一隅之地,如何養得起十一萬兵馬?”
“只能征收遼餉,讓關內提供糧餉。”
朱由檢聽他這么說,當即就眉頭緊皺,說道:
“遼東若只是防守,不主動進攻的話,需要多少兵馬?”
“十一萬多兵馬,能裁撤到多少人?”
還指望這些兵馬打到遼陽,為自己掙到紫閣功臣資格呢,孫承宗當即就說道:
“遼東兵馬萬萬不能裁撤,錦州到山海關四百里,十一萬兵馬還有些不夠,不能繼續裁撤!
朱由檢聽得大怒,當即就厲聲道:
“關外四百里土地,就只有五千頃能耕種,朕還要它做什么?”
“這種荒蕪之地,先放棄有什么關系?”
四百里土地,只有五千余頃軍屯,傻子都知道這里面有問題。
想到大明在全國征收遼餉,養了十幾萬兵馬,保護的土地卻不歸大明分配,朱由檢當真是很生氣——
甚至覺得按一些人所說,把關外放棄也就算了,至少能裁撤兵馬,節省一些軍費。
聽到皇帝連放棄關外荒蕪之地的話都說出來了,孫承宗無奈說道:
“關外并非荒蕪之地,但那里的土地不止有軍屯,還有些被遼民占據,有些被將士占據。”
“最多的是鎮將,他們以養廉田的名義,霸占膏腴之地。能軍屯的地方,都是偏遠之地!
說來說去還是要解決遼東將門,朱由檢聽到養廉田,眉頭微微一皺,想起一件事情,詢問郭允厚道:
“養廉田是官田吧?”
“能不能收繳上來?”
郭允厚肯定地道:
“養廉田是官田,莊田、職田、屯田,同樣也是官田!
“或許能夠收繳,但有些已變成私產!
能夠收繳就好,朱由檢不管后面變成私產的話,向孫承宗道:
“把遼東的官田全部用于屯田,能有多少土地?”
孫承宗算了一下,說道:
“具體不知,大概有一萬多頃!
“但是官田也有民眾耕種,不能隨意改為改為軍屯!
朱由檢不管這些,自己計算道:
“一萬多頃,就按一百五十萬石計算!
“除了軍屯將士自己吃的之外,所有余糧全部征收。遼東軍隊的糧食,這下能自足嗎?”
比之前翻了一倍,十一萬多兵馬平均每人有十幾石,如何還不能自足。孫承宗道:
“若有一萬多頃軍屯,確實有可能自足!
“但是士兵餉銀,還需要內地接濟。”
朱由檢不理他轉移話題,專心解決糧食問題。說道:
“餉銀以后再說,現在就說糧食!
“孫督師能否保證,有了一萬多頃軍屯以后,遼東軍隊的糧食,不再依靠內地?”
被皇帝這樣逼問,孫承宗只能做出保證,但他同樣沒有把話說死,說道:
“若是不遇到災年,那就不用依靠內地。”
“但是氣候無常,遼東那邊又缺乏水利,容易受天氣影響!
“臣實在不敢保證,完全不靠內地!
對孫承宗這種態度實在無語,詞臣做久了就是這樣,非常擅長說話。
但是考慮到農業生產受氣候影響太大,遼東這種勉強自足的狀態,根本經不住波動。朱由檢只能無奈道:
“先解決平時吧,遇到災害再說。”
“真要遇到災年,再想法調糧就是!
“糧食運輸的損耗太大,遼東一定要盡量自給!
勉強讓孫承宗做出了保證,朱由檢開始解決養廉田問題。
想到從閹黨那里查抄的土地,朱由檢道:
“朕打算把遼東將領的養廉田放在內地,家人同樣遷居。”
“孫督師到了遼東,能不能把他們遷過來?”
“朕也不虧待他們,就按當前的市價,給他們置換土地。”
這話說著好聽,但是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官員的養廉田明面上就那些,但是實際占據的卻遠遠超過。甚至有不少屯田,都被他們侵占。
想著遼東將領建造的大宅,還有他們霸占的田地,孫承宗知道這件事很難。但是不把他們遷過來,又沒法解決軍屯的問題。
遼東糧食自給這件事,自然無法實現。
想到剛剛的保證,孫承宗只能痛下決心,向皇帝道:
“臣到遼東,定會勸遼東將領遷居,讓他們遷到內地!
習慣了孫承宗說話留著余地,朱由檢聽他沒有反對,就知道這件事情可行——
遼東將門的實力,不足以反對朝廷。
所以朱由檢當即說道:
“不是勸說,是命令!
“所有在遼東的參將以上將領,家人和田宅都必須在內地。”
“內地沒有田宅的,朕會視其功績酌情賜予。”
“他們也可以申請置換,把遼東的田宅獻上來,換成內地田宅!
“總之,不能讓將領的家人在前線擔驚受怕,也不能讓他們的田宅在前線蒙受損失。所有將領的家人和田宅,都要遷到內地。”
話里話外的意思,其實就是不讓他們在關外安家,必須把家人和田宅放在關內。
孫承宗張了張嘴,有心說這樣太難。但是想到皇帝說過的紫閣功臣,知道再難也得干下去。
解決不了遼東將門,就無法為軍屯擴充土地。
軍屯土地擴充不了,就解決不了糧食問題。
解決不了糧食問題,遼東就始終是朝廷的大負擔。
朝廷背著這個負擔,能勉強維持就不錯了,根本就沒有更多的錢糧去打后金。
不打后金就收復不了遼土,他這個在前線防守的督師,如何能成為紫閣功臣?
可以說,皇帝的話語一層一層說下來,核心意思就只有一個:
讓他對遼東將門下手,逼他們遷居內地。
《孫承宗行狀》:
公之東歸也,與高第遇于豐潤,公謂第曰:“長安貴人以我輩為守門,而高居堂奧,說好說惡。今公且為我守門,予且居堂奧觀大經綸也。”
第曰:“賴主上洪福,閣下壯猷,第守而勿失,可幸無罪。”
公笑曰:“公以守而勿失為兼兼乎?予居四年,復九大城、四十五堡,招練精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后勁營八、弓弩火炮手五萬、輕車千、偏廂車一千五百輛、沙唬船六百、馬駝牛騾六萬、甲胄器仗弓矢火藥藺石渠答鹵合之數百余萬。
我進四百里,奴退七百里。西虜受我戎索,東奴不敢過河一步。
招集遼人四十余萬、遼兵三萬。
兩年屯田五千頃,得十五萬鹽錢稅朋樁入可七萬,采青省十八萬。
公今守四年,再恢四百里,種種倍予所辦,方稱守而勿失。若以予所辦而四年勿失,未為守也!
第唯唯謝不敏而退。
(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91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