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建極殿選官
對王璘的想法,錢嘉徵極為支持。
他參加這次摹擬考試的目的,就是獲得一批同科,在官場有個關系。
所以他是一定會通過這次模擬考試入仕的,而且還勸說王璘入仕,以后相互扶持。
甚至還透露了一個消息,堅定王璘想法:
“模擬考試排在前百的,其中有不少舉人。這些人都在參加會試,不參與這次選官。”
“排在前面的太學生,也有很多人打算回鄉繼續考舉人,以后考明法科和明算科進士。”
“這些人都不參加選官,王兄能選個好職位。”
王璘聽到這些,頓時心中一喜。不過想到很多太學生打算回鄉考舉人,他心中的不甘又浮現了出來,仍舊猶豫不定:
“我聽說錢牧齋打算上疏,把禮法數算題目下放到鄉試。”
“錢兄以為有多少可能,以后鄉試會不會好考點?”
錢嘉徵也聽說過這個消息,但他并不認為對王璘有多大影響,勸說道:
“縱然禮法數算題目下放到鄉試,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有多大比重。”
“更何況,王兄雖然在數算上擅長點。但是在禮法上面,卻不見得比他人強多少。”
“如果從頭再學,王兄有多少優勢?”
說得王璘啞然,放下了回鄉考試的想法。
誠如錢嘉徵所說,禮法數算題目什么時候下放到鄉試、又占多大比重,是無法預料的事情。
而且他對禮法并不比他人精通,從頭學習的結果難料,說不定比現在更難中舉。
還不如抓住這個機會,直接去當官員。
之前打算加入衛尉署的想法,在王璘心中又浮現了出來:
『衛尉署是武官,磨勘期是五年,相比錢兄這個元士只有一年之差。』
『如果再立下幾次年功,說不定升得更快!』
對衛尉署一直有關注,王璘知道年節這段時間,衛尉署有很多人立功,被皇帝親自提拔。
他如果在這時加入衛尉署,是很有可能進入皇帝視線的。
唯一讓他顧慮的,就是錦衣衛名聲不好聽,同樣品級的武官,也無法和文官相提并論。
對他這個顧慮,錢嘉徵認為根本不是問題:
“錦衣衛的武官,能和其他武官一樣嗎?”
“王兄去衛尉署當官,說不定將來還有可能立功,獲得延世金吾的封賞呢!”
“那些詆毀的純粹是嫉妒,現在哪個高官不想讓后代世襲錦衣衛?”
極力勸說王璘加入錦衣衛,以后好幫他打探消息。
王璘在錢嘉徵的勸說下,漸漸堅定了想法。
錢嘉徵的說辭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覺得有錢嘉徵這個朋友在,自己有可能得到文官認可——
至少這一批通過模擬考試入仕的,不會看不起他。
兩人相互扶持,以后能走得更遠。
就這樣,兩人拿著吏部公布的空缺官職,商議著應該選哪個職位。
甚至還找了幾個同樣獲得任官資格的太學生,一同參詳此事。
就這樣,在會試臨近的時候,一眾沒有資格參加會試、通過模擬考試獲得任官資格的太學生,開始選擇官職。
為了顯示重視,朱由檢把這次選官儀式,放在建極殿舉行。為此還修整了一下建極殿,掛上牌匾、楹聯。
牌匾上寫的是“皇建有極”四個字,出自《尚書·周書·洪范》“皇建其有極”。
極為正中承脊之棟,引申為中正的準則,意思是天子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準則。
這幾個字是皇極殿和建極殿名稱的來源,朱由檢本打算用在皇極殿,但在考慮之后,還是用在了建極殿。
(建極殿,原名謹身殿,清朝改為保和殿,“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
旁邊的楹聯,則是朱由檢從《道德經》選擇的一段話: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和《洪范》皇極篇中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對應,提醒自己作為天子,要承擔整個天下的責任。
這樣一番整修,讓建極殿看著更加莊重。不再像以前,僅僅被皇帝當做更衣的地方。
一眾學子大多是初次來到皇宮,見到莊嚴肅穆的建極殿,心中很是激動。認為自己雖然沒資格在皇極殿參加殿試,但能在選官時來到建極殿,此生也是不枉了。
朱由檢見到這些人大多都還年輕,心中很是欣慰。認為這些人能工作的時間更長,能在未來四五十年,為大明天下出力。
雖然這些人大多會沉淪下僚,沒有幾個人能出現在自己眼前,朱由檢對他們還是很重視,認為是專業官僚的起點——
三法司、戶部等機構的專業化,會從他們開始。
所以,朱由檢親自接見了他們,并且主持這次選官儀式。
按照之前定下的章程,這次選官按名次先后挑選官職。
吏部將空缺的官位寫在一張大大的榜單上,排在前三的學子上前挑選。
最遲三分鐘后,排在最前面的人要確定挑選的官職。吏部官員將相應官職劃掉,旁邊的內閣中書填寫圣旨,皇帝當場任命職位。
在第一人接受任命時,補充一個人上前,觀看空缺官職。
這樣輪流上前,觀看空缺官職榜單的,始終只有三人。每個人也有三分鐘時間,挑選心儀的官職。
這是具體的流程,楊景辰宣讀之后,便點了前三人上前,讓他們挑選官職。
在他們確定挑選的官職前,朱由檢讓身邊的太監宣讀對錢嘉徵的任命,授予翰林院正九品侍書職位。
這個官位雖不高,卻是在翰林院。一眾學子聽到后,都是羨慕不已——
吏部公布的空缺職位,可沒有翰林院的官職。排在最前面的太學正九品學正,相比翰林院正九品侍書也差一點。
可以說,錢嘉徵這次被授予的職位,要勝過所有學子。皇帝對這個元士,真是恩寵備至。
心情激動地接受了這個任命,錢嘉徵知道自己不但簡在帝心,還確立了在模擬考試這一科的地位——
雖然他的成績不是最好的,卻是被授予官職最高的。類比一下,就像是殿試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然后,才是最先挑選的學子,不出意外地選擇了太學正九品學正職位。對于出身太學的他們來說,這個職位很熟悉,而且還有前景,是最合適的選擇。
接下來,京城的官位很快被排在前面的人選走。有些人寧愿選擇京城的從九品官職,都不愿去外地赴任。
正九品太常寺贊禮郎、鴻臚寺署丞選完后,還有人選從九品鴻臚寺鳴贊序班、太常寺司樂,想要以正九品級別,擔任從九品官職。
吏部的官員當然不同意,尤其是負責此事的楊景辰,更是臉色鐵青。為了這次選官,他特意放出了幾個地方上的好職位,沒想到這些人不領情不說,還都不愿意選。
所以他請示皇帝后,宣布道:
“正九品官員若選京城從九品官職,那就降一級任用。”
“各縣正九品主簿,可由從九品官員署理。只要三年無錯,便可正式實授,三年后提升為正九品。”
“去陜西、西南等邊地任職的,可以加一級外放,直接實授正九品。”
意思是去外地任職便能減兩年磨勘,去邊地任職更是能直升一級。
這讓外地的官職,吸引力變得大了點,開始有學子選擇外地官位。
如此種種,雖然中間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卻都當場被解決。大部分學子對這次選官,都感到很是滿意。就算有些人沒選到心儀的官職,也只能怨自己成績不如人,沒在前面挑選。
可以說,按成績挑選官位,他們都覺得服氣。
見證這一幕的朝堂官員,有一些開始支持選官法,建議在新科進士中施行。
尤其是溫體仁、錢謙益,帶頭支持選官法,鼓噪起來聲勢。
一個說選官法公平公正,一個說選官法尊重各人心意,各有各的理由,都認為選官法好。
朱由檢雖然心中這樣打算,卻沒有立即定下,以免影響會試。對外的說法,是在殿試之后,讓所有新科進士,選擇按選官法還是掣簽法。
這讓那些參加會試的舉子,都放下了心來。知道如何選官還是由他們定,現在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他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考取進士。成為進士后怎么當官,是以后考慮的問題。
同時,朱由檢在學子選好官職后,沒有讓他們立刻上任,而是在太學成立一個行政學院,對這些人進行培訓。免得他們到地方后對于該如何做絲毫不知,被那些胥吏糊弄。
尤其是去陜西的官員,朱由檢打算先送到西安,讓孫傳庭對他們繼續培訓,輔助孫傳庭做事。
此時,孫傳庭在年前書寫的奏疏,已經傳了過來。
朱由檢在奏疏中看到孫傳庭在陜西走訪了一遍,不但寫出了見聞,還提出了建議,心中很是滿意。認為這個陜西巡撫是選對了,對陜西的局面很了解。
尤其讓他滿意的,是孫傳庭清晰地認識到,當前的陜西和昔年的山東一樣,處在民變邊緣。這和朱由檢的認知很吻合,認為孫傳庭的眼光很敏銳。
所以,他對孫傳庭在奏疏中提到的減免賦稅、興修水利等建議,都是直接答應。
并決定把去陜西任職的新官員都送給他,讓他收服這些人。
為了讓孫傳庭能約束這些官吏,朱由檢打算把一項設想中的改革,放在陜西試行:
“政務署成立之后,下設吏政科負責吏員任命。”
“吏員也規范為九級,按功勞和任職時間遷轉。”
“但是這些任命由誰確認?吏員轉為官員有什么章程?現在都沒定下來。”
“朕打算派遣一名官員,去陜西試行這件事。”
在一次處理吏部事務的常參會議上,朱由檢提起了這件事。
吏部尚書房壯麗年紀大了,對這些新事物實在不怎么懂,在表示贊同之后,便把事情推給了楊景辰。
楊景辰之前和皇帝有過交流,此時就上奏道:
“陛下所言極是!”
“臣以為各省布政司應該設置吏政廳,負責這些事情。”
“府縣吏員多少,誰能升為官員,應由吏政廳決定。”
“可在陜西試建吏政廳,負責吏員任命。”
群臣聞聽此言,都是心中震動。知道皇帝對官職機構的調整,要從京城延伸到陜西了。
之前在調整戶部和太府寺時,皇帝就表示過把各省督糧道、督冊道等改為布政司戶政廳,負責收取賦稅和轉運事宜。
如今這件事情還沒有施行,楊景辰就提出建立吏政廳,明顯要仿照朝廷六部,在布政司建立各廳。
對此極為慎重,袁可立道:
“建立吏政廳統管吏員極為恰當,但是當前陜西窮困,不能加重負擔。”
“臣以為應該慎重,不宜增多官員。”
這是他一貫的態度,認為官員不能太多,避免造成冗官。
若非吏員改革的事情,是朱由檢早就和他溝通過的,政務署吏政科的設置也早就成了定局。說不定就連吏政廳的事情,袁可立都會反對。
朱由檢知道他的態度,見他只是說不能增多官員,認同道:
“官員確實不宜增多,當以現有官員兼任。”
“戶政廳的事情,由以前的督糧參政負責。”
“每個布政司有左右參政,朕以為吏政廳當由另一位參政負責。”
這是大的原則,顯示吏部和戶部的職責同等重要,不能讓吏部的下屬機構級別低于戶部。
不過,如今的陜西參政各有職責,朱由檢不愿隨意調整,也不想隨便委任一個不認識的官員做試點。
所以他又說道:
“陜西吏政廳的事情,現在只是試行,就不讓參政負責了。”
“朕打算從朝廷選派一位官員,外放為陜西布政司正四品參事,負責試建吏政廳。”
“吏部有什么人選推薦嗎?”
把之前決定的增設左右參事之事,此時又提了出來。
這件事情,是增設承政司虛銜時決定的,有著補償布政司由從二品降為正三品的用意。
只是去年朝堂上的事情太多,朱由檢一直沒顧得上這件事,前一段時間要求吏部大計天下官吏時,才發現很多地方官員都在空缺,各省參事的增設都沒執行。
所以此時他再次提出來,決定派一批朝堂官員去地方擔任參事,加強朝堂對地方的影響力。(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79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