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輿論監督權
深知報紙在輿論上的影響力,朱由檢在計劃發展報業時,便打算加強對這一行的控制。
在收購控股部份報房、對大部分報房進行參股后,還成立行業協會、制定行業標準。確保整個報業,都在他的控制下。
不過,他深知這一行的潛力,以后不可能一直被自己壟斷。現在設置的各種證件、提高準入門檻,也只不過是小手段。士人、勛貴想要進入這一行,這些可難不到他們。
甚至,在報業協會的成員增多后,就連理事會和會長,也有可能失控。
所以朱由檢打算從其它方面,加強對報業的控制。
王承恩在回應了有關稿費的問題后,拍了拍手說道:
“今后報紙上刊登的文章,除了要去出版廳備案外,還要由錦衣衛保密司和輿情司審核。”
“凡是涉及皇室、軍情等機密消息的,必須經過審核。”
“下面有請錦衣衛指揮方弘瓚,為大伙兒講解這件事。”
一個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從后堂走了出來。
眾人見此情景,都是心中一驚。因為飛魚服這種二品賜服,可不是一般的官員能夠獲得的。
再想到王承恩說他是錦衣衛指揮,眾人都認識到,這是錦衣衛的高層。
方弘瓚確實是錦衣衛高層,早就在錦衣衛擔任指揮。甚至衛尉寺卿劉僑的起復,都是他出言舉薦的。
如今在通過審查,確定他和魏忠賢牽連不深后,已經被重新起復,擔任錦衣衛指揮僉事。協助錦衣衛指揮使鄭士毅掌管北司房,負責情報工作。
這次整合京城報業,朱由檢便派了他壓陣。
方弘瓚出現之后,京城報房的人連大氣都不敢喘,生怕引起他的注意。
眼看有些冷場,方弘瓚對自己的威勢頗為滿意,說道:
“所有稿件必須分級,涉密的要經過錦衣衛審核。”
“錦衣衛沒通過的,一律不得發表。”
“報業協會的規章,一定要加上這一條。”
在場的人無人敢反對,就連代會長謝長鎮,也只能唯唯諾諾答應。
只有張三的哥哥張大,壯著膽子說道:
“讓錦衣衛審核沒問題,但是我們報房天南地北的,錦衣衛衙門又在大明門。”
“怎么把稿件送過去,給錦衣衛審核?”
這個問題,說到了很多的人心坎里。各家報房有的在東城,有的在西城,離大明門西邊的錦衣衛衙門都比較遠。
怎么把稿件及時送過去,審核的結果如何及時通報,那是一個難題。
否則審核結果不及時,印刷的新聞變成舊聞,那就影響銷量了。
所以在張大提出疑問后,人群中議論紛紛,都在討論這樣審核的難點。
這個時候,就又是王承恩出面了,向眾人道:
“陛下仁德,知道大伙兒天南地北,交流起來不方便。”
“所以讓我選個地方,把各家報房聚起來。”
“出版廳、錦衣衛都會在那里建立分署,直接審核稿件。”
“你們說,這個報業園區,是選在東城還是西城,或者去南城找地方?”
提出幾個地方,都是在查抄閹黨后,通過置換聚在一塊的宅院。還有一些宮里之前就掌握的地塊,被皇帝允許用于建立報業園。
眾人沒想到還有這個收獲,對皇帝如此仁德,都是銘感五內。就算是不想搬遷的,在這個局面下也不敢出言反對。
只能按王承恩的說法,選擇一片地方地方建立報業園。
選來選去,有兩個地方最被眾人青睞。
一是東城區北面、安定門旁邊的崇敬坊,那里是文廟和太學所在,讀書人比較多,適合建設報業園。
二是東城區南面、臨近貢院的明智坊草場。這是宮里掌握的大塊地方,如今被皇帝拿過來,用于建設報業園。
這個地方的優勢,自然是臨近貢院,在會試、鄉試舉行時讀書人會比較多。而且距離承天門、東華門比較近,朝臣多在這一帶居住,他們也是購買報紙的主力。
這兩個地方選哪里,眾人爭論不休。最終還是王承恩一錘定音,選擇把明智坊草場改為報業園。
主要原因,是因為此地臨近文思院。鉛版印刷等新技術都是文思院提供的,放在這出了問題,能夠及時解決。
如果文思院發明新的印刷技術,可以及時采用。
此地在王承恩看來,非常適合報業園。
“以后明智坊草場,就改為明智報業園。”
“先把周圍的宅院收購置一部分,安頓各家報房。”
“以后報房擴大了,把報業園一點一點建起來。”
說著報業園的規劃,王承恩又向方弘瓚道:
“錦衣衛在那里建分署,應該沒有問題吧?”
方弘瓚當然說沒問題,不過他提起一件事,讓王承恩注意:
“現在還在考會試,明智坊草場那邊住著一些舉子,現在做大動作實在有些不便。”
“不如先放在文思院,讓文思院騰出些地方。”
王承恩想了一下,覺得這話有道理。如果影響了會試舉子,讓士人一頓狂噴,那就有些不美了。
不過文思院被皇帝重視,他也不敢擅動。想著盔甲廠距此不遠,王承恩道:
“還是讓盔甲廠騰出地方吧!”
“我以前在那任職,知道周圍的宅院有不少是盔甲廠子弟的。”
“可以讓他們先擠擠,騰出幾套宅子。”
“印刷先放在文思院,以后再在報業園建工坊。”
在盔甲廠干了好幾年,而且現在的盔甲廠被內府監兼管,王承恩對使用他們的場地,沒有絲毫猶豫。
就這樣,報房集中的事情,被他們定了下來。世界上第一個產業園區,開始在京城出現。
在場的人,自然不知道這個報業園的意義。在定下這點之后,方弘瓚又提出了一件事,要求報刊行業執行:
“以后報紙販賣的事情,除了原有的方法外,要把報童納入。”
“每個坊至少有一個報刊亭,作為報刊集散地。”
“每個報刊亭負責一片區域,給報童、郵遞員等分發報紙。”
“這個報刊亭,由輿情司和衛尉署合建,不得私自設立。”
這是從銷售渠道上,控制京城報業。
其它地方的情況暫時不好說,但是京城報紙的銷售,朱由檢決定掌控起來。
只要掌握住這點,就掌握了各個報房的命脈。讓他們對錦衣衛的審查,不敢陽奉陰違——
如果被錦衣衛察覺,會從銷售上壓制他們。如果有某些報紙繞過審查刊發新聞,報刊亭能夠及時收繳處理。
可以說,這個銷售體系在朱由檢心里更重要,認為能讓自己更長久地控制輿論。
任何人想要繞過,都會受錦衣衛打擊。衛尉署作為錦衣衛的一部分,同樣也會出力。
這個規定,讓很多報房的人不明所以。因為現在的報刊行業沒有發展到這一步,沒有很多報童沿街販賣、也沒有人固定訂報。
所以他們只能懷著疑惑接受這一條,以后將自家的報紙,分發給報刊亭售賣。
同時,這個規定也解決了一些人對報房集中后的擔心,每個坊都至少有一個報刊亭,能夠把他們的報紙,向京城各個地方售賣。
見到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提疑問,方弘瓚繼續提出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條款:
“報業是公共服務行業,從事報刊行業的報房報社等機構,被定性為公共機構。”
“所有的公共機構,因為涉嫌公共利益,要受朝廷和民眾監督,保證它的獨立性,確保立場中立、為公共利益服務。”
“出于公共安全需要,錦衣衛有權對公共機構進行調查,無需另外授權。”
“在公共機構從業的人員同理,尤其是作家、撰稿人等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要接受錦衣衛監督。”
這是朱由檢又套上的一條鎖鏈,用錦衣衛監督調查報刊行業和從業人員,讓他們無法脫離控制。
這個要求一出,各報房的人頓時面面相覷,有些人覺得無法接受,已經有退出報業的心思——
被錦衣衛一直監督著,還有可能被調查,他們如何會愿意?
還是張大,此時提出疑問道:
“監督調查什么?”
“總不能什么都查吧?”
方弘瓚笑著說道:
“首先是開支方面,公共機構和公眾人物的開支必須公開,每年在報紙上刊登。”
“允許接受捐贈,但捐贈收入不能超過收入占比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不能和境外人員、宗教人士等人員有關。”
“其次是對消息來源的追究,所有的消息都必須有來源,要有實名提供者,方便出問題后調查。沒有確切來源、未經驗證的消息不準刊登。”
“如果發布假消息,尤其是傳播五百次以上、造成重大影響的,會追究刑事責任。”
“例如誹謗誣陷他人、發布虛假市場信息等,都會被追究責任。”
“其它規定會后續追加,只要你們守法,錦衣衛不會閑著沒事調查你們。”
這個解釋,并沒有讓在場的人放寬心。畢竟錦衣衛的監督調查權力,就像是懸在他們頭上的一把劍,讓他們怎么放寬心?
但是方弘瓚接下來說的事情,讓他們完全放下了憂慮,大力擁護皇帝:
“給你們這么多限制,主要是陛下把一項權力,授權給了你們。”
“以后報刊行業,擁有輿論監督權。可以向朝廷機構和官吏提出批評建議,甚至進行檢舉。”
“為了防止你們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所以嚴格要求,防止監督權濫用。”
“在此本官要告誡你們,對朝廷機構和官吏的要求,你們同樣要遵守,甚至要更嚴格。否則被你們批評的人,會反過來批評你們。錦衣衛對你們的保護,不是方方面面。”
對方弘瓚的告誡,眾人根本就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報刊行業竟然擁有輿論監督權。
這是不是意味著,他們像御史一樣,擁有監督官員和衙門的權力?
以后得報刊從業者,就是民間御史?
想到這四個字,各報房的人就一震興奮,實在想不到自己一個平民百姓,竟然能擁有監察御史的權力。
雖然這個權力相比真正的御史很小,但是能監督衙門的老爺,讓他們怎么不興奮?
甚至,謝長鎮等行業老手,更是認識到報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即將到來——
那些郁郁不得志、自認為懷才不遇、喜歡對各種事情發表看法的文人,會蜂擁入報業。
他們會寫出一篇篇文章,讓報紙不會缺稿件。購買報紙的人也會迅速增多,是現在的十倍、百倍。
還有人關心錦衣衛的保護,詢問道:
“錦衣衛的保護,是讓我們在揭發檢舉時,不受打擊報復嗎?”
方弘瓚肯定地道:
“只要有理有據,而且是實名檢舉,錦衣衛保護你們不受打擊報復。”
“如果要查看朝廷資料,也可以由錦衣衛人員陪同,查看非涉密內容。”
“如果你們在調查相關事件時,感覺受到威脅,可以向錦衣衛和衛尉署求助,接受相關保護。”
“要記住,你們是錦衣衛罩著的,不用管其它衙門。”
“朝廷機構和官吏犯了錯,你們盡管檢舉。如果犯下罪行,衛尉署會立案。”
這讓各報房的人更加興奮,更覺得自己是民間御史。
此時此刻,他們再沒有對各項規定的抱怨,而是真正認識到,錦衣衛的那些要求,是在保護他們。
否則有報房接受捐贈、罔顧事實說話,會損壞整個報業的形象,被官員要求取消輿論監督權。
為了保住這個權力,他們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讓朝廷的官吏,有借題發揮的機會。
可以說,這個權力就是報刊行業立身的依仗,誰敢破壞這一點,就是和整個報業為敵。
朱由檢通過授予輿論監督權,真正收服了京城報業的人心。
而他也會收獲一批受他指揮、自帶干糧的“民間御史”,對大明各個方面進行監督,約束官員行為。
甚至,一些他看不慣的事情,也可以發表在報紙上,讓報紙造出輿論,然后要求整改。
這樣他就不需要在小事上都親自下場、事無巨細地安排了。
整個大明的官場環境,都會隨之改變。(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78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