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增設縣級官員
用低品級的官員取代吏員,是朱由檢早已確定的策略。他想用這些流官,改變地方權力被胥吏和大族把持的情況。
不僅教職要改為品官,朱由檢還打算在縣級增設法官,和府里的推官一樣,負責司法監察工作。
衛尉署在縣級也要有官員,負責地方治安和軍事工作。
正好孫傳庭上了一封奏疏,朱由檢命司禮監秉筆太監高時明取出,在朝堂上宣讀。
這封奏疏,是孫傳庭為了安排陜西武道大會的優勝人員而上的。
鑒于如今的陜西盜匪遍地、匪患多發,孫傳庭建議在陜西增設官吏,負責捕盜工作。
正好朱由檢推動朝廷把吏員和八九品官員的任命權限下放,在陜西試點,由布政司、按察司四品以上官員推舉,吏政廳負責人提交給吏部。
教諭再怎么說也是文官,而且有很多教職出身的名臣。這些教職被定為品官,他們勉強能接受。縣尉卻實打實地就是武官,讓他們很看不慣。不愿把地方的權力,和他們看不起的武人分享。
“所以朕前些日子把八九品官員任命權力下放,增加低品級官員。”
這是地方治理制度的一大改變,比朝堂上官員之前擔心的事情還可怕。許多不愿改變的官員,頓時紛紛勸諫,勸皇帝收回此議。
“朝廷舉行朝會集議,縣里面的官員,也要至少每月集議一次,商議縣中事務。并且由教諭做記錄,呈報給上級觀看。”
“如果執行得好,再向其它地方推廣。”
“難道你們這些高坐在朝堂上的官員,比他還了解地方情況嗎?”
這下很多舉人頓時不爭論了,知道增設縣官的提議是否能通過,才是關系到他們所有人的大問題。
把這件事情定下后,朱由檢結束了朝會。回去就喚來京報的負責人和編輯人員,讓他們按自己的指示寫稿件:
他們的理由多種多樣,說得最多的就是天下紛亂,應該以穩定為要。不能在這個時候,擅動縣級官員。
這代表著重制禮樂就是由他負責,而且要在他的弟子手中,一點一點推進。
所以大明的士子,大部分是只通一經,對其它四經不怎么了解。會試閱卷也要分房,每一經有多少房、擁有多少錄取名額,都要在考試前確定。
尤其是陜西那邊的賦稅在去年就被皇帝給免了,如今增設官員,從哪里掏出錢來。
朱由檢深知這些事情,沒想過設立縣尉的事情能被輕易通過。所以他把這件事,和教職提升為品官一起提出。
這個人前兩天被他安排繪制《清明上河圖》,朱由檢當然要提供支持,讓他的名氣更大點。這樣后世的子孫想賣書畫的時候,也能更值點錢。
下第舉人乞求教職的事情,嘉靖年間就出現了。萬歷二十三年會試后,甚至出現了七百多名下第舉人乞恩就教的場面。
朝堂上的大臣聽到皇帝不僅要把教諭提升為品官,還要增設縣尉,反對的人一下多了起來。
把自己的規劃全盤托出,朱由檢道:
“今后縣里面的事務,知縣掌握全局,縣丞輔佐知縣,法官負責刑名,主簿負責錢糧,縣尉負責治安,教諭負責教化。”
所以綜合考慮之后,朱由檢點了董其昌為明書科主考官,讓他主持這一科,確定各種規范。
知縣縱然擁有全局事務處理權,但是在具體的事情上,要和其他分管的官員商議。這樣就降低了知縣胡作非為的可能性,讓地方權力分配更合理。
“考什么、怎么考,都由先生決斷。”
“要為重制禮樂,選拔些合適的人才。”
至于劉宗周主持的明經科,準備起來要簡單些。因為大明的科舉內容,就是四書五經。只是四書是必修課、五經是選修課,在鄉試和會試中,士子需要選擇一經作為本經。鄉試的五經魁稱呼,就是由此而來。
二十七日一早,已經漸漸有了讀報習慣的京城人,便看到了頭版頭條的增設恩科,以及旁邊的增設縣級官員消息。
“發生那樣的事,知縣就不合格,要對其予以訓戒,甚至降職罷官。”
這讓他的心情,如何能夠高興?他所丟失的機緣,遠遠不是一個主考官那么簡單。
“萬不能出現知縣和幕僚私下決定事務,其他官員卻絲毫不知的情況。”
即使孫傳庭和袁樞在奏疏中提出,讓朝廷派遣武進士擔任縣尉也一樣。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武進士,也是屬于武人。
這是朱由檢想到的方法,打算用京城士子的輿論,倒逼朝堂上的大臣,接受縣級官制改革——
如今孫傳庭便和袁樞一起提議,在陜西增設巡檢司。并且在各縣增設縣尉,作為衛尉署的下級。
“我們就不配享受陛下的恩典?”
不過這些都是開胃菜,很快便又人發現,增加縣官和增設恩科的關系。如果不增加縣官,恩科出身的人,還有機會當官嗎?
皇帝擴招這么多,怎么安排得來?
例如這一次的會試,就被分為易經六房、詩經六房、尚書四房、春秋和禮記各兩房。一共有二十房,二十名閱卷的同考官。每一房錄取二十人,共四百名進士。
“府里既有推官,縣里也要有法官,像城區廷尉署一樣,負責司法審判和監察事務。”
“三個官員負責一縣事務的情況,已經不符合大明需要。”
即使對他來說,擔任大明首次明書科的主考官,也是一大榮譽。這不僅是名聲上的事情,還代表著這一科明書科的士子,都要認他為座師。
董其昌就是知道其中利害,才會喜不自勝。他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臨到老來,還能主持科舉。
那些陜西武道大會的優勝者、不夠資格去京城參加武道大會的,孫傳庭認為可以在訓練后任命為縣尉、巡檢,帶領衙役捕快,抓捕地方盜匪。
然后他轉向劉宗周,說道:
“明經科的事情,就由劉先生主持。”
而且上面還提到,要賜予一些非進士的舉人出身,讓他們有當官的資格。
朱由檢聽著他們不斷提出困難,就是不愿幫自己解決問題。對這些朝堂上的官員,有些不太滿意。
在前一段時間制定省級會推條例后,朱由檢認識到大明的官員能夠接受集議制度下放。所以決定把大事集議的傳統,向縣里面拓展——
那些副榜舉人不愿擔任的教職,一些下第舉人可是趨之若鶩。畢竟由教職當官,也是入仕的途徑。著名的海瑞海剛峰,就是以舉人身份擔任教諭,成為一代名臣。
但是朱由檢既然已經提出,就不會半途而廢。用孫傳庭的奏疏反駁道:
“增加縣官的事情,是陜西巡撫提出的。”
而且更關鍵的是,這是大明第一次舉行明書科,明書科考試的標準,都要由他決定。什么樣的字能夠取用,要聽他的安排——
這讓看到報紙的舉人,頓時喜出望外。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皇帝錄用六百進士還不夠,還打算增設恩科,再招收二百進士。
“怎么能只讓這些人參加呢?”
“典史作為吏員之長,允許列席會議,向其他吏員傳達。”
朱由檢對這個提議極為贊賞,讓高時明把奏疏中增設縣尉的提議,大聲朗讀出來。
這些都是成例,明經科剛剛設立,顯然不可能改變。這次明經科考試,顯然要仿照進士科。以后競爭激烈了,才有可能把五經內容融合,要求參加的士子五經皆通。
“這六位官員,就是縣里事務的決定者。縣中大小事務、吏員升降、財政收支,都要由六人做決斷。”
“然后在這篇文章的旁邊,要寫上增設縣級官員的討論。把朝廷有意增設縣官的事情,告訴所有士子。”
“二十七日的頭版,要定為朝廷增設恩科,把朕登極加恩,多錄用人才的事情寫出來。”
這種方法比一下子在全國鋪開穩重點,但是仍舊有很多風險。
以后縣里的事務,就由知縣全權決斷改為集體領導。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職權,分割知縣的權力。
這些舉人的年齡大,多少有點名氣。有他們出頭駁斥,再加上祖上三代白身的舉人附和。雙方斗了個旗鼓相當,誰也不肯服誰。
并且把法官的設立,同樣提了出來:
“知縣掌一縣之政,不能把精力耽擱在刑名事務上。”
“知縣僅在其余官員爭論不出高下時,擁有最終決定權。”
而且更妙的是,董其昌今年已經七十四歲了。即使名氣再大、弟子再多,也不可能在朝堂上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年前通過的七十歲以上一次起復一年的決定,也能讓朱由檢很輕易地把他拿下來。
這些人大多是地頭蛇,在地方有些影響力。對綠林中的事情,比一般官員更了解。有這些人帶頭,陜西匪患不說徹底平定,至少能暫時穩定下來。
一些多年不第、想要謀個官位的舉人,對此議論紛紛,想要讓朝廷收回成命,把恩科的范圍拓展到所有舉人。
所謂“破家縣令,滅門府尹”,指的就是他們。
知縣俗稱百里侯,又被稱為老父母,他們在地方的權力,可謂大得無邊。
劉宗周突然得到這個任命,心中十分喜悅。
這樣他在大明書法界的影響力,會得到一個躍升。后世明書科的士子,都要學他的字帖。
唯有大學士張瑞圖,心中很是黯然。因為他同樣是書法名家,有資格主持明書科。皇帝之前也讓他專注圖書和文字事宜,負責這些事情。以他大學士的身份,主持科舉更適合點。
孫傳庭由此提出,可以在陜西增設巡檢,在縣里增設縣尉,專門負責捕盜。
巡檢、副巡檢的品級,則被定為從九品,屬于正式官員。
重制禮樂這樣的大事,需要很多的人手。皇帝把明經科交給他,讓他怎能不喜?
然后是明書科的主考官,朱由檢點了董其昌負責。
所以皇帝設立恩科,讓京城的舉人大為夸贊。他們唯一不滿意的,就是恩科的參加資格有限制,只能由一部分人參加,把很多人排除在外:
這是報紙發行后,第一次發揮輿論上的影響力,用輿論影響政治,影響朝堂決策。
“要讓京城來參加會試的舉子知道,他們得到出身后,有官位等著他們。”
朱由檢要限制他們的權力,就想到了集體領導制。而且大明也有集議的傳統,能夠接受這種事。
大明各地的巡檢司,負責緝捕盜賊、盤詰奸偽之事,在各府州縣關津要害處設立,率領徭役弓兵警備不虞。
但是皇帝寧愿用吏部右侍郎董其昌,也不愿他擔任主考官。顯然代表著他在皇帝心中已經沒有絲毫地位,只等著找個時機拿下來。
但是他同樣知道這件事情阻力大,也沒有想過一次朝會就把這件事情定下來,說道:
“這件事關系重大,下個月舉行廷議討論。”
雖然被授予的官職只是正九品,但是對很多下第舉人來說,已經求之不得——
“到時是否通過,由諸位卿家決斷!”
朱由檢正是知道這個情況,所以才任命他擔任明書科主考官。畢竟他這段時間可讓董其昌寫了不少字,而且還讓他繪畫,董其昌名氣大了,這些都會升值。
但是那些年老的舉人,對此就不太樂意了。他們這么大的年齡還來參加會試,明顯是對做官有期盼。紛紛駁斥那些舉人不夠尊老,竟然想搶奪他們的機會。
讓吏部選個好日子,在中軍都督府舉行廷議。
董其昌的書法造詣在大明首屈一指,他擔任明書科主考官,群臣自然服氣。
“這件事情,朕打算應孫傳庭所請,在陜西那邊試行。”
“以后三法司官員,就主要從推官、法官中選擇。明法科的士子,主要擔任三法司職務。”
朱由檢對此非常重視,對稿件優中選優,親自修改定下來。
他完全能用自己的書法為范本,規定書法越接近他的人,越能拿到好名次。
如果他們不愿意增加縣級官員,京城聚集的舉子,會把他們噴得連家門都出不去。
畢竟皇帝把恩科的名字稱為明經科和明書科,明顯是打算不止設一次。如今年輕的舉人只要未來年過四十,就有參加的機會。
但是如果縣級官員不增設,那么朝廷需要的官員,數量就很有限。未來即使開恩科,也不會錄用多少人。
所以京城的舉子,在這點上是同仇敵愾,他們紛紛認為,應該增設縣官,分割知縣權力。(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75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