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崇禎重振大明 > 第340章 海瑞和張居正

第340章 海瑞和張居正


海瑞這個名字,給朱由檢出了一個難題。

    因為海瑞是靠勸諫皇帝成名的,朱由檢如果把他列為紫閣功臣,豈非在鼓勵臣子罵自己?

    而且以海瑞的功業來說,他最大的功績是在擔任應天巡撫時整修吳淞江等水利工程,以及清丈田畝、推行一條鞭法等事。

    這個功績,作為紫閣賢臣是佼佼者,但是距離紫閣功臣,還有一些差距。

    若非海瑞的名氣太大,他可能根本不會被提起。

    朱由檢猶豫的原因,也在于海瑞的名聲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比于謙還有名。

    把這樣的名臣列為紫閣功臣,能夠讓紫閣功臣更受認可。更容易宣傳給百姓,進而讓百姓了解其他人。

    像是宋朝的昭勛閣,如果把包拯列進去,它的名氣一定會變得非常大,而不是少有人知——

    畢竟包拯可是以一己之力,把龍圖閣變得婦孺皆知的人。

    海瑞在民間的名聲不亞于包拯,他成為紫閣功臣之后,能夠極大地提高紫閣功臣的知名度,讓百姓知道紫閣功臣。

    所以朱由檢面對這個名字,一時陷入猶豫。

    沒有等著皇帝做決定,方才幫皇帝把陸炳列入紫閣功臣的袁可立道:

    “海瑞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治安疏》更是堪為奏疏典范。”

    “陸炳是錦衣衛榜樣,被陛下列入紫閣。”

    “臣以為海瑞是三法司榜樣,同樣應該成為紫閣功臣。”

    推官出身、還曾被皇帝任命為協理三法司大臣,袁可立這番話語,影響到很多三法司官員。

    左都御史王永光、右都御史成基命、左副都御史李邦華、刑部尚書蘇茂相、大理寺卿張九德等三法司大臣,紛紛出言附和。認為海瑞確實是三法司榜樣,應該成為紫閣功臣。

    吏部添注右侍郎李若星,更是認為以海瑞的清廉,可以作為天下所有官員表率。

    僉都御史劉宗周,甚至拿海瑞和著名諫臣魏徵相比,認為他的《治安疏》等奏疏,不亞于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等名篇。魏徵能名列凌煙閣功臣,海瑞當然能列入紫閣功臣。

    這番話打動了很多臣子,群臣紛紛附和,認為皇帝把海瑞列入紫閣功臣,是虛心納諫的表現。

    想要用海瑞這個人物,否定嘉靖皇帝后期的作為。并且讓當今皇帝引以為戒,不要學嘉靖皇帝的缺點——

    否則大明的臣子中,還會出現海瑞。

    這番隱隱的君臣角力,朱由檢即使最初不明白,在看到群臣幾乎全都贊同海瑞列入紫閣功臣后,也能看出來了。

    不過他對海瑞是否列入紫閣功臣,本就是無可無不可。既然群臣都贊同,他就把海瑞列進去。

    畢竟他即使貴為皇帝,若是在這件事上和群臣爭起來,天下人議論的時候,也會非議自己——

    百姓可不會覺得海瑞不夠資格成為紫閣功臣,他們只會認為皇帝小心眼,容不下這樣的清官。

    所以,朱由檢不但要把海瑞列進去,還要比群臣表現得更激進,要讓天下百姓都知道,自己推崇海瑞:

    “海瑞不但是三法司楷模,還是巡撫楷模、知縣楷模、教諭楷模、舉人楷模。”

    “能以舉人入仕,做出這番功績者,天下能有幾人?”

    歷數海瑞的功績,把他擔任教諭時面對官員不拜,都說成了典型事跡。并且下達諭令,允許教師在學堂不跪拜官員。所有教師,面對官員長揖即可。用這一個態度,進一步收攏士心。

    然后他又讓吏部官員,敘說海瑞擔任知縣和巡撫事跡,號召地方官員,以海瑞為榜樣。

    至于三法司那邊,就更要讓他們推崇海瑞了。朱由檢下令三法司懸掛海瑞的名言警句,并且讓董其昌繪制海瑞的紫閣功臣畫像,并且在畫好后翻刻,印發三法司衙門。

    號召所有的三法司官員以海瑞為榜樣,秉公執法、清廉做官。

    種種措施下來,群臣聽得臉色都有些變了。因為海瑞晚年時給萬歷皇帝上疏,可以拿洪武年間的枉法八十貫論絞為例,建議用這個辦法懲貪的——

    真按這個標準執行,在場的官員十之八九都是死罪。

    所以一些人已經有些怕了,甚至悄悄擦冷汗。

    朱由檢看著這些人的模樣,心中冷哼一聲,決定盡快推行官員財產申報,遏制貪腐蔓延。

    然后以衛尉寺屬于執法機構,命令該衙門同樣懸掛海瑞畫像。并且引用海瑞的《治安疏》,把省級以下的府州縣衛尉署,以后改稱治安署——

    用這個辦法加強衛尉寺在民間的認可度,為以后衛尉寺機構在地方的全面鋪開做準備。

    群臣聽得有些麻了,朱由檢還沒停止,繼續道:

    “海瑞以清廉聞名,追贈其為清廉伯,后裔世襲指揮僉事。”

    “擬封為蘇松城隍,兼任蘇州府和松江府兩府城隍之神,并且允許其它地方祭拜。”

    把海瑞的城隍廟放在江南,鎮壓那一帶的歪風邪氣。甚至在蘇州府和松江府之外,允許其它地方同樣供奉海瑞。

    種種舉措,都顯示了對海瑞的推崇。以后誰也不能說,皇帝不推崇海瑞。甚至在傳揚出去后,還能借海瑞的名氣,增加民間對自己這個皇帝的認可度。

    群臣聽得面面相覷,感覺皇帝給海瑞的封贈太高了,甚至高于商輅。對比海瑞的功績,有些褒揚過甚。

    但是他們剛剛齊聲推薦海瑞成為紫閣功臣,現在改口的話,有些說不過去。

    而且大多數人心中,懷著和皇帝一樣的擔心——

    那就是開口反對的話,民間會罵自己。

    所以在這樣的形勢下,海瑞的封贈獲得通過。群臣默契地把這件事情撇過去,商討下一位紫閣功臣。

    這一位紫閣功臣很好選,因為皇帝早就明確說過,于謙、張居正、戚繼光是紫閣功臣。

    在于謙和戚繼光都已經入選的情況下,張居正這位隆慶、萬歷年間的大臣,被群臣推舉為紫閣功臣。

    朱由檢對張居正的褒揚是一貫的,認為他稱得上救世之臣。他的種種措施,讓開國二百多年顯得陳腐的大明,在萬歷年間重新煥發生機,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這樣一位首輔,即使有些缺點,朱由檢也能容忍。所以他在張居正被推舉為紫閣功臣后,下令道:

    “追贈張居正為江陵公,后裔世襲指揮使。”

    “擬封湖廣省城隍,允許當地祭拜。”

    這是于謙之外,第二位追贈公爵、擬封省城隍的功臣。之前就連被追贈郡王的朱永,都只是永平府城隍。

    可以說這就是在明示,皇帝認為于謙和張居正的功勞不相上下,在紫閣功臣中能排在前兩位。

    對于這個封贈,群臣大多覺得有些高了。尤其是一些人心中,對張居正還有非議——

    畢竟他留下的考成法,被皇帝啟用后已經開始在折磨官吏。

    所以很多臣子出言,認為對張居正的封贈太高,追贈為江陵伯和荊州府城隍即可。

    甚至還有人拿張居正的“我非相,乃攝也”等言語,認為他竊弄太阿、專權亂政。

    對這樣的臣子,皇帝不能褒揚過甚。

    面對這些言論,朱由檢嘆了口氣,說道:

    “張居正縱然有些錯處,但是就憑他沒有篡位的心思,就值得朕封贈。”

    “千古以來,能用心輔佐幼主治世、而又沒異心者,惟有周公、諸葛武侯等寥寥數人而已。”

    “張居正用心謀國,神宗一時被蒙蔽,誤以為江陵公不忠,這是神宗的過失。”

    “朕要撥亂反正,必須重重封贈。”

    說著,他語重心長地向群臣道:

    “朕希望以后大明再出現幼主時,能夠再出現江陵公。”

    “如此君臣相得、與國同戚,方是一段佳話。”

    “張居正的功勞和于謙一樣,都是功在社稷!”

    這番話語,讓很多臣子深受觸動。誰又不想和皇帝君臣相得,留下一段佳話呢?

    張居正有再多不好,但他扶保幼主、而且勇擔重任,那就是一位功臣。

    當今皇帝想通過重重封贈,挽回之前神宗皇帝苛待張居正的影響,他們實在是不好反對。

    甚至有些人的心里,還有著同樣扶保幼主、名列紫閣的希冀——

    畢竟大明的皇帝普遍不長命,在場的臣子別看年紀大,很多人卻覺得還能見到新皇帝。

    如果新皇帝是幼主,那么他們就有了成為新的張居正、名列紫閣的機會。

    所以,在朱由檢的堅持下,張居正的封贈獲得通過。

    不過他對張居正不是沒有意見,所以又告誡群臣道:

    “張居正的扶保幼主值得諸位學習,但他后來的戀權,諸位也同樣要引以為戒。”

    “文王十二而冠,成王十五而冠,而后周公還政,謹守臣子之禮。”

    “張居正一味嚴苛教導神宗,不但沒在神宗十二歲時開始還政、也沒有在神宗十五歲時徹底功成身退。這是他的過失,也是神宗憤懣之下被挑撥、誤認為他不忠的原因。”

    “朕給張居正贈的江陵公是郡公,原因也在于此。”

    “若其善始善終,朕豈吝嗇國公甚至郡王?”

    認為以張居正的功績,如果善始善終的話,足以追贈郡王。

    群臣聽得直擦汗,心中慶幸皇帝沒有給張居正追贈江陵王。但是想到皇帝的評價,更加認識到了扶保幼主的難度——

    如果不能處理好和幼主的關系,即使立下張居正那樣的功績,也可能遺禍家族。

    甚至他們覺得,皇帝是在警告未來輔佐幼主的臣子,在幼主能處理朝政后,最好主動身退。否則張家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

    負責重制禮樂的劉宗周,因此受到啟發,向皇帝道:

    “陛下所言,誠是用心良苦。”

    “臣以為當定下禮制,天子十二加冠,開始處理政事。”

    “待其十五歲時,原本秉政的大臣必須身退。”

    打算用這個禮制,規范幼年天子和掌權大臣的關系。

    朱由檢聞言點頭,對此頗為贊許。

    他自己雖然用不到這個制度,但是如果大明能渡過危機、繼續延續下去,以后確實有可能出幼主、再出現實際攝政的大臣。有明確的制度制約,總會更好一些。

    當然,這些還都是初步討論。以后如何規定,還會更加細致。

    在張居正的封贈被定下后,群臣本以為接下來就是東李西麻等武將,沒想到皇帝又提出了一個讓他們意外的名字,還是從沒有在朝堂任職的人:

    “端清世子朱載堉,他計算的十二平均律,在指導大明重制禮樂。”

    “之前獻上的歷法等圖書,也多有可取之處。”

    “欽天監已經向朕提議,以其《萬年歷》為本,修訂大明歷法。”

    “這樣功勛卓著、德行也非常出眾的人,朕以為應該列入紫閣功臣。”

    群臣聽得完全懵了,萬萬沒想到皇帝提出一個和朝政完全沒有關系的人。

    按照皇帝的說法,端清世子朱載堉,可是完全以學問和德行被列為紫閣功臣。

    這讓很多臣子不滿,認為皇帝純粹是為了褒揚宗室,所以提出了這個人。

    事實也是如此,因為唐藩和楚藩的案子,朱由檢前段時間,感覺臉面無光、宗室也被非議。

    為了讓宗室有個榜樣,以后給自己少惹出來事情,他決定把朱載堉納入紫閣功臣,好好宣傳一下——

    要讓世人知道,宗室不全是廢物,有做出貢獻和品德出眾的功臣。

    不過這個提議,遭到很多臣子反對。就連同樣在歷法、數學上有造詣的徐光啟,也不認為單憑這些,朱載堉就能名列紫閣功臣。

    面對他們的反對,朱由檢迂回了一下,問群臣道:

    “眾卿以為,當今朝廷的臣子,未來誰有機會成為紫閣功臣?”

    這個話題有點大,而且牽扯到朝堂上的大臣。很多人不敢亂說,以免得罪他人。

    還是袁可立的資格老、膽子大,不顧其他人的目光,說道:

    “川貴總督朱燮元,若能徹底平定西南,當能像王驥一樣,成為紫閣功臣。”

    “遼東督師孫承宗,若能平定建虜,當為紫閣功臣。”

    “僉都御史劉宗周,若能成功重制禮樂,當為紫閣功臣。”

    這是他認為的,最有可能成為紫閣功臣的人。

    群臣聽得紛紛點頭,認為當前最有希望的,確實是這三個人。

    其中朱燮元的希望最大,因為以朱燮元的能力,大概率平定西南。若非之前遇到丁憂耽擱,說不定奢安之亂早就被他平定了。對比王驥的功勞,他能被列入紫閣功臣。

    孫承宗只能說是有希望,但是機會不太大。很多人已經認識到建虜是一個大敵,不是短時間就能平定的。以孫承宗的年紀,可能只是奠基者。未來能否成為紫閣功臣,還要看他在擔任遼東督師期間立下多少功績。

    至于劉宗周,他若真完成重制禮樂,并且成功推行,就是圣賢也能當得,更別說紫閣功臣席位——

    但是他同樣也最危險,因為如果重制禮樂失敗,他可能身死族滅、名聲也會盡毀。

    這三個人,就是當前大明最有希望名列紫閣功臣的人。其他人不說沒有機會,卻都小于他們。

    就連主持林丹汗封貢的孔貞運、在平定白蓮教和收復遼南時立功的袁可立、輔佐皇帝登極的黃立極……群臣也只認為他們預定了紫閣賢臣席位,卻離紫閣功臣很遠,甚至可以說沒有看到機會。

    武將中的滿桂等將領,距離成為紫閣功臣,也差了平亂或滅國的功績。

    這樣討論下來,群臣有些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因為重制禮樂雖然是劉宗周主持,但是劉宗周精通的是禮,樂律理論來自朱載堉。

    如果重制禮樂成功,朱載堉的功績雖然不能說和劉宗周相比,但是卻有資格成為紫閣功臣。

    皇帝以這個理由把他列入紫閣功臣,確實說得過去。(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71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