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打火機和流民遷徙
由簧輪槍想到了打火機,朱由檢認為這是一個新產業,而且能極大地方便生活。
所以他詢問道:
“現在取火用什么?”
“都用什么工具?”
呂祥不明所以,回應道:
“可以用火折子,也可以用火鐮!
想要摸出來展示,卻發現自己入宮時沒讓帶——
畢竟他帶著火銃入宮,當然要嚴禁帶火。
不過火折子和火鐮這兩種東西,宮里面也是使用的。
很快,御用監的太監就將它們取來。還有供皇帝御用的火鐮,制作頗為精美。
朱由檢是不用自己生火的,自然沒有用過。見到這么精美的火鐮,一時有些驚訝。
在御前司掌印太監宋晉講解下,朱由檢才明白它的用法,指著火鐮向呂祥道:
“你說能不能用簧輪火機,制造一種打火機!
“用它取代火鐮,引火更方便些。”
想著自己在后世把玩過的煤油打火機,朱由檢把它的結構大致畫了出來,讓呂祥安排文思院的工匠造。
看著皇帝畫出的打火機,呂祥雖然覺得有些復雜,卻不認為文思院造不出來。
畢竟文思院的工匠,本職就是為皇帝制造精美器物的,很多人的手藝,都是精妙絕倫。
對于外殼制造,他感覺沒有任何問題。內殼和外殼一樣用銅制,鉆孔的防風墻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那些亂七八糟的小零件,問題也不算大。
就是火石和下面的彈簧,讓他覺得有點困難。想制作這么細的彈簧,那可一點都不容易:
“這個彈簧太細了,而且用鐵絲制作,恐怕彈力不夠。”
對于這個問題,朱由檢道:
“彈簧造不出來就用簧片,只要能把火石頂上去就好!
“反正它和火石不直接接觸,上面還要隔著頂針!
仔細講解了一下煤油打火機的原理,在他看來很簡單:
主要就是用棉球吸收煤油,和棉芯一起放在內殼里面。
棉芯吸收煤油后,可以被火花引燃,并且被防風墻保護。
需要點火的時候,只需要撥動齒輪和火石磨擦產生火花,就能把棉芯點燃,像油燈一樣燃燒。
朱由檢指著火鐮,向呂祥道:
“你把齒輪和火石,看做火鐮的火鋼和火石就行了!
“棉芯可看做火絨,只是下面連著油,像是一盞油燈!
“如果不容易點燃,可以把火絨塞進去助燃。”
“或者你在內殼外面加個簧輪火機,用鉸鏈連接外殼上蓋。打開外殼上蓋就能上發條,然后按下扳機出現火花,像簧輪火銃一樣點燃棉芯!
這么一說,不但呂祥,御用監掌印太監宋晉也明白了,笑著道:
“皇爺,小臣覺得御用監也能造出來,不用麻煩文思院。”
這種精巧的玩意兒,御用監也很擅長。
朱由檢瞥了他一眼,又看了看有些緊張的呂祥,說道:
“御用監也可以從宮中抽選工匠,組建一個團隊造!
“誰若能造出來,朕會重重有賞!”
這下有了競爭,兩人都緊張起來,決定抽出能工巧匠,盡快把打火機造出來。
不過對皇帝說的煤油,呂祥仍是不解,詢問道:
“煤油是什么?”
“臣從來沒有聽說過!
“難道是用煤制作的油?”
朱由檢這才明白呂祥在思考什么,拍了拍自己腦袋,回應道:
“沒有煤油就先用燈油,只要能用火花引燃棉芯即可。”
“還有,搜集一些石油,然后蒸餾分餾!
“根據沸點不同,石油會分餾出很容易揮發、還有可能爆炸的汽油;燃燒穩定的煤油;比較難以引燃的柴油;還有剩下的重油和瀝青等物。”
“煤油就是從石油中分餾出來的,它的燃燒穩定、亮度足,不冒黑煙,不結燈花,很適合作為燈油!
“你們找到這種油后多提煉一些,減少用香油等油脂作燈油。”
油脂這種東西,也是食物的一種。食用的油脂多了,能減少谷物食用。
所以朱由檢在被呂祥提醒后,立刻認識到還可以從地下開采石油作燈油,減少油脂消耗。
呂祥想了一會兒,詢問道:
“陛下說的石油,是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的鄜延境內的石油嗎?”
“臣聽說延長縣有石油井,流出的油可以燃燒,還可以治六畜疥癬。”
“還能用來制墨,印刷研究所中有人用它試制油墨!
延長油田的大名,朱由檢當然聽說過。
聽到那邊已經發現油井,再想到陜西現在受災,發展石油產業能讓更多的人有生路,他當即就下令道:
“讓內府監派人去延綏,和當地組建石油公司!
“盡快分餾出煤油,制作煤油打火機和煤油燈!
“還有那種易爆的汽油,可以制作燃燒彈,從城墻和熱氣球上投擲。”
“柴油可以除銹,還可以用來燃燒。重油也可以燒!
“瀝青可以鋪路,讓太仆寺一起派人,摸索瀝青路面!
從煤油上面發現了一個大產業,朱由檢極為激動。
雖然以現在的條件,石油里面的很多東西都無法充分利用,但是煤油的提煉,就能撐起這個行業。
而且他還想到了后世燒重油的蒸汽輪機,打算把煤炭、重油等燃料一起用上,嘗試制作蒸汽機——
但凡能提高一點效率,能讓蒸汽機實用化。大明的工業就有了穩定動力,能發生工業革命。
還有就是煉鋼,如今的煉焦技術不成熟,用煤炭冶煉鋼鐵質量非常差。
但是用木炭的話,又太消耗木材。
遵化鐵冶就是因為周圍的木材用完,不得不宣布封閉。
如果能用柴油或重油煉鋼,就可能重新開起來。
或者在陜西、山西等地尋找鐵礦,在那里冶煉鋼鐵。
想到這里,朱由檢又下了命令,除了延長之外,其它地方也要尋找石油,發展石油冶煉。
這一連串行業,還有已經準備鋪開的蜂窩煤。讓朱由檢在內府監成立了能源集團,專門負責煤炭、石油等相關產業。
命令下達之后,內府監掌印王承恩,很快安排人員,準備前往陜西。
此時的陜西那邊,已經到處是災民。
在秋糧絕收之后,去年就已經遭受一次大災的陜西,普通民戶是徹底活不下去了。
若非朝廷下旨把府縣轉為都司衛所,估計陜西各地,已經流民遍地。
但是即使如此,也仍舊有很多人當流民。
他們大多是不愿被編入衛所、不想加入軍民衛的人。
畢竟以前的衛所,里面都是軍戶。他們的處境比普通民戶還要慘,他們可不愿意。
這些人寧愿違抗朝廷的命令逃荒,也不愿老老實實留在原地,按朝廷的命令遷徙。
面對這種情況,早已七月份就得到消息的延綏巡撫朱童蒙,在八月頒布了延綏都護府命令:
所有衛所兵丁全部發動,把逃荒的流民第一批編入衛所遷徙。
延安衛的李三水,就這樣被派了出去。
他家是大明立國之初,就遷徙來的軍戶,也因此日子過得特別苦。早已喪失了土地,在給軍官當佃戶。
到了如今,李家可謂是窮得叮當響,家里父母和哥哥李大金、李二木都窮死了,如今只有他一個人。
眼看年過三十,還沒有討到媳婦,李三水覺得李家這一代多半就要絕戶。這讓他有了逃離衛所的想法,想擺脫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
但是身為軍戶,他一旦逃亡當流民,那就會成逃兵。被抓到后斬了,也沒地方說理。
所以他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直到今年絕收。
“糧食一粒都收不到,還要給張百戶交租子。”
“不如趕緊逃了,免得被他逼死!”
看著干枯的禾苗,李三水哭了一場,下決心從這里逃離。
但是還沒等他收拾好逃荒的行禮,就突然聽到一個消息:
今年的租子免了,以前拖欠的也不用交。
所有衛所壯丁,全部編入軍隊。
只要加入軍中,就有飽飯可吃。
李三水本來還不相信這樣的好事,擔心這是要讓自己上戰場,但是張百戶講的一席話,打消了他的擔心:
“延綏巡撫命令,所有延安府的流民,全部編入延安衛。”
“抓到十戶封甲長,抓到百戶封保長!
“都快過來領武器,咱們一起去抓流民!”
指揮著他的家丁,給眾人發放兵器。
身為張百戶的佃戶,李三水知道他向來是無利不起早,而且對上戰場怕得要死。
連他都敢拿著武器出發,看來真的是抓流民。
這讓他渾渾噩噩之下領了武器,進入延安府中,抓捕逃荒的流民。
和他想象的抓捕過程不一樣,抓捕流民的時候,根本沒動兵器。
張百戶也不知道從找來了糧食,煮了一鍋稀粥,就把流民吸引了過來。
然后給流民發放了號牌,這些人就被抓了。
以后要憑借號牌,每日排隊領飯。
流民逃荒就是為了飯吃,聽到拿著號牌就能領飯,很多人根本沒有反抗,就這樣編入了衛所。
李三水等軍戶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吃飽了還不肯老實的人。
好在這樣的人不多,李三水還能震懾住,尤其是張百戶任命他為甲長,并且囑咐他從麾下流民中、挑選強壯的做副甲長后。
這些人得了職位,頓時感覺和別人不同了。仗著副甲長的身份作威作福,吃得也比普通流民好一點。
就連李三水,在被張百戶分了十戶流民、被任命為甲長后,也不再想著逃荒的事情了。
能在麾下領著十戶人,每日還有飯吃,干嘛要逃荒去。
不過他不想去,張百戶卻逼著他去。
在把抓捕的流民分給李三水這樣的軍戶,完成都護府的命令后。張百戶徹底輕松了,向前來監護的延綏都護府護軍上尉道:
“宋上尉,這些軍戶都抓了十戶流民離開了,俺的地契該發了吧?”
“宋上尉通融一二,盡快把地契發下來。”
宋應昇看了他一眼,說道:
“張百戶可要想好了!
“拿了衛所的地契,以后你就轉為地主,不再是朝廷的世襲百戶了!
“這可是朝廷世官,有轉為世爵的機會!
“到了海外就能開辟爵士領,有方十里的領地!
張百戶臉上堆著笑,向宋應昇道:
“俺老張沒那個本事,沒能力去當世爵!
“這種封爵的事情還是讓其他人去做吧,俺只想守住家業!
求宋應昇通融,把他占據軍戶土地的地契發下去。
這次他之所以這么積極,就是因為延綏都護府要清舊賬。凡是不配合移民的,都要把非法侵占的土地收回去——
據說關中那邊,三邊總督孫傳庭已經下了狠手。凡是不配合的,都被判了流放。
戒嚴令下,孫傳庭已經完全掌握了陜西的權力。張百戶沒有能力反抗這樣的封疆大吏,為了保住祖上侵占來的土地,只能把家底拿出來,用自家存的糧食,招攬到一千多戶流民。
然后把這些流民分給麾下的百戶,讓這些人踏上了遷徙道路。
可以說,李三水等軍戶是被他不知不覺間賣了,被他騙去海外。
他們留下來的土地,都被留下來的衛所軍官瓜分。
不過怎么瓜分,也是有規矩的。按照朝廷制定的政策,不允許出現千畝以上大地主。
張百戶的職位又比較低,相比指揮和千戶就是軍官中的底層。這讓他費盡了力氣,也只拿到六百畝的地契。其中還只有一百畝水澆地,其它都是旱地。
按照都護府的提醒,明年多半還是旱災,他在這些旱地上,只能種草放牧。
也因為此,他不需要那么多佃戶。只留下了幾戶比較親近的,轉為民戶給自己當佃戶。
這些人也沒吃虧,按照皇帝的命令,每戶留下來的人家,都從衛所中分到了五十畝土地。
他們大多是留著自家土地沒有被軍官侵占的,還有就是出錢出糧從衛所購買的——
這次遷移之后,延安衛就會撤銷,或者說是并入延安府附郭縣轉成的延安衛,再無什么區別。
張百戶就因此出了些錢糧,讓自家的佃戶買了土地留下來。
這些地名義上是這些人家的,其實卻屬于張百戶。以后要給張百戶還債,相當于是交租子。
張百戶甚至還想著,以后把他們的地契轉過來。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都護府對地契的保護很嚴格,直接就凍結了買賣,把這些地當成了永業田。
他的巧取豪奪,一直沒有能成功。
甚至,后來他的佃戶還打探到朝廷規定的最高利率,在還款利息超過本金一倍后,就能不再歸還。
這讓張百戶只掙了些利錢,卻沒拿到土地。
一些佃戶還和張家翻了臉,讓張百戶只能自己去種地——
當然,那個時候,張百戶已經不是百戶,而是所謂的張大戶。
身上只留下卸去世襲軍職后,皇帝恩賞的公士身份。
再下一代就什么都沒有了,和普通地主無異。
這讓張家后人,后來頗為后悔。(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65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