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煉神器和習飛石
朱由檢提出來金屬定裝彈,滿以為這時的人很難理解,需要自己仔細解釋。
沒想到徐光啟、畢懋康等人聽到后,很快就明白了。
畢懋康道:
“陛下所說的金屬定裝彈,是不是像佛郎機炮的子銃?”
“把彈頭裝在子銃前面,后面再加上底火?”
這下朱由檢反而不明白了,因為他對佛郎機炮,了解并不算多。之前他更關心的,是大明的火銃。
直到內廷的兵仗局,取來一門非常輕便的佛郎機炮,他才明白畢懋康所說的子銃是什么。
看著手中的子銃,朱由檢高興地道:
“畢卿說的不錯,這枚子銃,確實接近金屬定裝彈。”
“裝火藥的部份可以稱為藥筒,前面加上彈頭,后面加上底火,那就是完全的金屬定裝彈了。”
“你們可以想想,用金屬定裝彈作為子彈、炮彈,是不是發射速度更快,甚至超過弓箭?”
(現代炮彈結構和佛郎機炮對比,可以看出佛郎機炮的子銃,相當于是炮彈的藥筒,這是金屬定裝彈的雛形)
群臣聽著皇帝的想法,再想著佛郎機炮的射速。如果把彈頭和藥筒結合起來,再能夠擊發點火,發射速度確實能夠更快,有可能超過弓箭。
那樣大明軍中以后就不用裝備弓箭了,建虜最擅長的弓箭,也會在大明的火銃面前喪失優勢。
想明白這一點的袁可立,非常高興地道:
“火銃的威力要強于弩,如果再有弓箭的射速,軍中就能徹底不用弓弩了。”
“臣以為金屬定裝彈當盡快研制,作為裝備研究院第一要務。”
朱由檢同樣也是這個想法,但他知道這里面的難度,生產也是個大問題。所以他思考之后,說道:
“底火可以先放一放,但是藥筒和彈頭的結合,你們可以想辦法。”
“例如把箭形彈塞在藥筒里面,用火繩點燃擊發。”
這卻是他想起了,之前研制的箭形彈源自脫殼穿甲彈,改為火炮炮彈,那是非常適合。
徐光啟聽到之后,立刻道:
“陛下所言極是。”
“箭形彈的藥包,容易從彈體上脫落。發射時臨時纏繞,又很耗費時間。”
“如果能裝在藥筒里,就沒這個麻煩了。”
“甚至能不用絲綢藥包,降低箭形彈成本。”
朱由檢聽到這番話,才知道自己之前提出的箭形彈,使用時還有這個問題。
這讓他點了點頭,說道:
“絲綢藥包還是要發展,用于給火炮使用的火藥定量。”
“避免炮手慌亂之下,裝多了火藥導致火炮炸膛。”
“但是箭形彈裝在藥筒里面后,確實可以不用絲綢藥包。”
又看著眼前的佛郎機炮,詢問道:
“這門佛郎機炮,口徑應該很小吧?”
“總重有多少斤?”
兵仗局的太監回道:
“這門佛郎機炮按舊制口徑是一寸,按照陛下定的公制,就是三十二毫米。”
“母銃管長五尺,總重三十余斤。”
“還有更小的佛郎機炮,口徑只有五分,同樣也更輕便。”
五分就是十六毫米,這讓朱由檢很是驚訝,沒想到佛郎機炮能夠造得這么小。
也難怪大明北方的軍隊不怎么喜歡射程遠的火銃,反而對射程近的三眼銃喜愛有加。因為數量眾多的小口徑火炮,在軍中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火銃的地位。
這讓他有些感覺到,自己之前定型的重型火銃,其實有些疏漏。應該把它當做火炮,士兵會更容易接受些。
想到這里,朱由檢向畢懋康道:
“能不能在輕型火銃和重型火銃的基礎上,用子母銃結構研制一種新火銃?”
“這種像佛郎機炮的火銃,研制有難度嗎?”
畢懋康想了一下,有些為難地道:
“用輕型火銃改毫無問題,趙士禎就曾基于他改進的魯密銃,研制出配有六個子銃的掣電銃,還有同樣用子銃的鷹揚銃。”
“研制二十毫米的佛郎機炮也沒多大難度。”
“就是在重型火銃的基礎上改,那就很困難了。”
“佛郎機炮的后膛需要開孔,子銃也比較重,重量會增加很多,難以像火銃一樣使用。”
(掣電銃的子銃,已經有現代子彈的雛形,彈頭、彈藥都在子銃內,而且還有子銃袋)
無論是三十多斤還是二十多斤,佛郎機炮都是不適合拿在手里操作的,需要架起來才能打。所以它被稱為炮,和單兵操作的火銃不一樣。
朱由檢想著畢懋康的話,摸著手上厚實的子銃,詢問道:
“這枚子銃,是用鐵制的吧?”
畢懋康當即回道:
“母銃銅鐵不拘,子銃必用熟鐵。”
朱由檢想著后世的彈殼材料,最初基本是銅制,后來采用覆銅鋼和涂漆鋼,詢問道:
“為何不用銅制子銃?”
“應該能做得更薄些。”
畢懋康仔細解釋道:
“銅制子銃容易變形,有些子銃用銅,但是要用鐵胎。”
“而且銅的價格較高,這種鐵胎包銅的子銃,現在很少用了。”
朱由檢這下明白了,銅的延展性好,所以使用一兩次后,可能就變形無法和母銃相合了。
再加上銅的價格較高,所以在熟鐵子銃成熟后,很快就都用熟鐵了。
想著后世的子彈大多是一次性的,復裝彈用得很少,朱由檢認識到了其中差別,詢問道:
“如果用一次性的銅制子銃,能夠造得多薄?”
“你們用銅皮卷制子彈,試試能不能用。”
畢懋康聞言非常驚訝,旁邊的徐光啟道:
“那樣即使能用,也就只能用一次。”
“相比絲綢藥包,成本可能更高。”
用銅皮卷制一次性子彈,是他們根本就沒想過的。
因為銅在大明,是能直接鑄錢的。
相比絲綢藥包,銅皮子彈的成本可能會更高。
朱由檢也知道這一點,畢竟后世的中國,都用覆銅鋼和涂漆鋼彈殼的子彈、代替了銅殼子彈。原因無外乎是國內銅礦缺乏,銅的價格也高,子彈成本較高。
但是現在的大明沒有覆銅鋼和涂漆鋼技術,甚至連鐵皮卷制子彈可能都無法造出來,只能用延展可塑性更好的銅皮。
這是子彈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朱由檢堅定地道:
“只要能用就好,注意銅皮回收。”
“還有,后續可以把銅皮造薄節省銅料。或者用鐵胎包銅,研究出可制造彈殼的覆銅鋼。”
“這樣子彈的外殼會很薄,重量會減輕很多,能攜帶更多子彈。”
“火銃的后膛也不用造得那么大,可以節省重量,控制在單兵操作的范圍內。”
“這對大明非常重要,是能否戰勝建虜的關鍵。”
把子彈的地位提得這么高,是因為朱由檢知道金屬定裝彈出現后,機槍的制造會很容易。
即使全自動的機槍難造點,手搖的加特林轉管機槍卻很簡單。
(架在獨輪車上的加特林機槍,后面是搖把,手搖轉動。上面是供彈具)
他簡單畫了一下轉管機槍的結構,還有裝子彈的帆布彈帶和彈鼓、彈匣等供彈裝置,畢懋康看到后興奮道:
“這是能轉動裝填的迅雷銃,不用增加管數就能連發更多的彈藥。”
“趙士楨曾造出五管迅雷銃,因為只能連射五發,后來還造出十八管。”
“如果能連續裝彈發射,就不需要增加管數了。”
(迅雷銃如果能轉起來、并且能自動裝填彈藥,就是轉管機槍)
朱由檢聽到后更是驚訝,沒想到大明已經有類似轉管機槍的多管槍械,這讓他頗是好奇地了解了一下。
在知道趙士禎不但改進了魯密銃,還設計了掣電銃、迅雷銃、鷹揚銃,而且發明的火箭溜更是有火箭彈的雛形后,朱由檢驚嘆地道:
“趙士禎是火器研發的天才啊!”
“恨不能此人復生!”
又下令道:
“輕型火銃是以魯密銃為基礎,趙士禎也有貢獻。”
“追贈大良造勛級,后裔世襲百戶或爵士,禮部擬定謚號。”
“另外,在裝備研究院輕兵器研究所成立一個小組,專門研制能連發的迅雷銃。”
“若能研發出來,朕授予世襲千戶或男爵!”
“火箭溜等武器也要研究,爭取造出火箭炮。”
群臣聽到之后,都是感到驚訝。因為皇帝之前的賞賜,基本都局限在百戶,也就是世襲爵士。
沒想到在迅雷銃的賞格上,直接升為男爵。
這讓群臣認識到皇帝對迅雷銃的重視,甚至高于火炮。
對于被皇帝追贈爵位的趙士禎,也是羨慕不已。畢懋康更是下定決心,要多研制武器。說不定哪種武器就會被皇帝看上了,會給自己個爵位。
朱由檢確實對迅雷銃極為重視,認為若是能發展出轉管機槍,大明會取得對建虜的絕對優勢。北方草原的胡虜,更是不可能對大明形成威脅。
為了這種武器,區區一個男爵算什么,就是更高的爵位,他也舍得賜出去。
讓他欣慰的是,群臣已經適應了他開出的賞格。在場的樞密院官員,沒有一個提出反對。
這讓他覺得自己的步子可以更大,對一些重要的技術開出懸賞,向整個大明征集。
相信大明這么多人口,總會冒出來天才。
一些工匠家中秘傳的技術,也會在豐厚的賞賜下獻出來。
之前他用專利費吸引民間改進燧發火機,就是這方面的嘗試。
如今看來還不夠,完全可以用爵位。
『相比于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突破的雷汞和火帽,還是燧發打火更現實些。』
『只要提高打火成功率,就能把燧發槍列裝,作為制式裝備。』
『這才是最有可能定型的下一代武器!』
想到這里,朱由檢讓施鳳來擬旨,為燧發火機開出賞格,打算在明年舉行一次評選,對于改進出合格燧發火機的工匠賜予世襲爵士獎勵。
甚至,他把自己應該在打火機上分享的專利費,也作為獎金拿了出來,賜予對改進火機有貢獻的工匠。
群臣聽到這里,都已經有些無語了。剛才他們不反對,只是因為剛得到都護司這個大禮包,在這種小事上順從皇帝而已。沒想到皇帝變本加厲,對一個燧發火機都開出爵位獎勵。
這讓李邦華不得不開口道:
“陛下,練兵不可專恃火器,當以整軍為要。”
“賞賜工匠爵位,不如賞給將士。”
朱由檢聞言皺眉道:
“之前卿的奏疏,不也要說煉神器嗎?”
“燧發火銃相比火繩銃要強出數倍,這不就是神器嗎?”
“朕對制造的工匠授予爵位,難道不正確嗎?”
李邦華正色說道:
“臣確實說過煉神器,但是更重要的是整頓軍伍。”
“大明的火器一直強于建虜,為何會接連損兵折將呢?”
“唯有振紀綱、明法令,方能練好士兵。”
“陛下隨意賞賜,會傷軍中士氣。”
朱由檢若有所思,點頭道:
“確實不應該隨意賞賜,那就商量個制度定下來。”
“以之前定型的火銃為基準,在研制新一代武器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可以授予世襲百戶或爵士。”
“對于重要的如轉管迅雷銃這樣的火器,再提高一層賞格。”
“之前重型火銃和輕型火銃的定型,功勞主要在呂祥和趙士禎。”
“趙士禎已經追贈爵位,呂祥也授予世襲爵士。”
“參與火銃定型的徐光啟、畢懋康同樣記功,將來一并賞賜。”
又向袁可立、畢懋康等人道:
“兵部和裝備部盡快研究一套方案,對研發和改進火器的匠官進行賞賜。”
“不能有功不賞,寒了功臣之心!”
畢懋康高興領命,袁可立也只能應下來。
李邦華則有些無奈,沒想到皇帝因為他的說法,要對研制火器的匠官制度性賞賜。
從此以后,對匠官的賞賜就不是一次性的了,而是有明確的標準。
會有越來越多的工匠,因此得到爵位。
張了張嘴,李邦華要說什么,朱由檢已經提前堵嘴道:
“李卿之前的奏疏除了提到煉神器外,還曾提到習飛石。”
“這個飛石是什么?比火器威力還要大嗎?”
“李卿講解一下!”
李邦華只能解釋道:
“飛石是蜀中守城時的有效戰法,京營的任務就是守衛京城,臣以為應該習練。”
“兵科彭給事中在天啟三年就曾上奏,京營應該習飛石。”
“臣也以為京營整訓時,應以習飛石為要。”
朱由檢聽得牙疼,看著言之鑿鑿的李邦華,還有兵科給事中彭汝楠,說道:
“兩位卿家有心了,但是習飛石大可不必,現在已經有更好的守城方法。”
“無論火銃火炮,在守城時都更有效。”
“兩位應該研究一下霍維華前段時間上奏的棱堡圖樣,學學西洋人用火銃和火炮守城的辦法,知道什么是交叉火力。”
“大明欲重新振興,不可故步自封啊!”
命人把霍維華考察熱蘭遮城后寫的奏疏取出來,讓樞密大臣研讀。(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62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