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永宗大明
朝鮮。
黃臺吉知道朝鮮君臣的回復后,已經有些麻爪了。
在攻下漢城之前,八旗將士都有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打下漢城,把朝鮮都城攻下來。
但是打下漢城后要怎么做,很多人就心思不一了。
有些人的想法和阿敏一模一樣,想要把朝鮮完全占據。
有些人則覺得讓朝鮮臣服他們即可,由之前的兄弟之國徹底變為臣屬,讓朝鮮向他們朝貢,提供需要的物資。
這個想法,也是黃臺吉所認同的。
所以打下漢城之后,他得知朝鮮君臣已經逃往永宗島,就命令英俄爾岱攜帶自己的書信,和朝鮮君臣談判。
但他實在沒想到,朝鮮君臣竟然連見都不見,直接把英俄爾岱趕回來。
還讓英俄爾岱帶回一篇檄文,上面寫著“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抗擊韃虜之責任”。
這讓黃臺吉惱火的同時,心中也暗暗憂慮:
『朝鮮人口近千萬,就算一百個人有一個站出來反抗,那也有十萬人。』
『如果反抗的人更多,我們可能被困在這!』
一路上都在防著伏擊的他,知道朝鮮并不是沒有反抗能力。
只是打仗的將領太菜,才完全沒有發揮戰力。
如果反抗的一二十萬朝鮮人是這樣的將領帶著還好說,他有把握一鼓擊敗,甚至收獲一二十萬奴隸,省得費心抓捕。
但是像之前襲擾阿敏那樣可就惡心了,就算他們每次戰斗都勝利、把襲擾的人殺光,一場戰斗也消滅不了多少人。
這必然導致戰事的漫長化,八旗將士也必然有損失。對于人丁很少的金國來說,根本損失不起。
而且他更擔心的是,長期停留朝鮮,可能感染疾疫。
像是被打下的漢城,因為里面出現了天花,他和多鐸等沒出過痘的高層,就一個都沒有進漢城。避免感染天花,不小心死在這里。
如今他們都住在漢城外面的營帳里,有人想見他們,需要重重確認。
這也是黃臺吉不想待在朝鮮,想讓朝鮮臣服、自己率兵離開的原因。
但是如今的朝鮮君臣連使者都不愿見,他頓時有些不知道該怎么辦:
『繼續打下去,要打哪個城池?』
『難道像一些人說的那樣,打到釜山把朝鮮給占住?』
這是阿敏早就有的想法,也是他極力反對的。因為這樣會讓阿敏的勢力大大增加,可能會和他這個大汗抗衡。
而且金國當前的狀況,也不適合分兵,那樣會讓力量更分散。
所以黃臺吉根本就沒有繼續打的想法,他把目光掠過南邊的城池,看向了永宗島那邊:
“永宗島那邊距岸有多遠?”
“我們的勇士能不能登上去?”
英俄爾岱沒有登上永宗島,但他只是目視,就知道永宗島距離海岸,至少也有四五里。
所以他回復道:
“永宗島距岸四五里,如果像覺華島一樣結出厚冰,我們的勇士可以登上去。”
“現在天氣沒有那么冷,很難跨海登陸。”
黃臺吉皺了皺眉,知道最冷的時候是在臘月正月,距離現在有一個月左右。
再想到漢城的氣候明顯比遼東溫暖,他詢問道:
“永宗島那邊,最冷的時候會結厚冰嗎?”
“你有沒有問過?”
英俄爾岱還真問過,但是朝鮮人都說不會結冰,這讓他反而有些不信了,回道:
“朝鮮人都說沒有,但是屬下以為他們說的話不可信。”
“可以派投靠我們的朝鮮人,讓他們去詢問當地人。”
黃臺吉微微點頭,命人派出人手查探。
而后他又指著地圖上的江華島,說道:
“上次我們打過來,朝鮮君臣是躲在這里吧?”
“為何這次沒有躲在江華島,反而去了永宗島?”
江華島僅僅二里寬的海峽,在他看來實在是太窄了,連一些比較大的河流,都要比它要更寬。
如果朝鮮君臣還在這個島上,他立刻就會命人攻上去。
但是現在也就只能想想,朝鮮君臣這次躲到了永宗島,攻下江華島也沒什么意義。
英俄爾岱對此仔細打探過,回道:
“聽說是朝鮮君臣想去江華島,明朝將領建議他們去永宗島。”
“現在永宗島上,還有明軍護著。”
“加上朝鮮兵馬,大約有兩萬人。”
這個兵力數字,讓黃臺吉又忍不住皺了皺眉。
如果只有朝鮮士兵還好說,他有信心將對方輕易擊敗。
但是有了大明將領率領,這些士兵發揮的實力就不好說了。
即使永宗島海域真的結冰,跨海強征也有一些危險。
這讓他更加惱怒朝鮮君臣,怪他們不肯接受自己好意:
『只要你們臣服就行了,為何非要和我過不去。』
『早日臣服罷兵,豈不皆大歡喜?』
他都這個想法,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多鐸大聲叫道:
“朝鮮的王不知好歹,我們就給他個教訓。”
“我的正白旗,愿為大汗效力。”
黃臺吉欣慰地看著這一幕,知道攻打朝鮮的勝利,讓他在八旗中重新樹立了威信。
但是攻打江華島到底也是跨海,朝鮮君臣不在那里,打下來也沒有多少好處。
所以他指著仁川道:
“江華島暫時不必攻。”
“你出一些兵馬,讓你哥哥多爾袞帶著,去把仁川給打下來。”
“我要陳兵海邊,讓朝鮮的王見識一下他們。”
這讓多鐸深受鼓舞,多爾袞也當即領命,率著兩白旗兵馬出征。
仁川距離漢城不過六十里,只是一日功夫,多爾袞就率兵趕到那里。
而且他根本沒花多大力氣,就把沒有多少人防守的仁川城攻了下來,然后率著兵馬,來到距離永宗島最近的海岸。
拿著從明軍繳獲的望遠鏡,多爾袞遠遠望見,島邊停留了許多船,還有朝鮮君臣迎接,禮儀簡陋隆重。
這讓他好奇地詢問道:
“島上發生了什么事?”“朝鮮君臣這是在做什么?”
麾下的朝鮮通譯仔細打探,好一會兒才從漁民那里聽說,是大明朝廷的使臣,坐著大船而來。
這船只非常巨大,遠比漁船大得多。船上也來了大官,據說是大明的宰相。
凡是在島上的朝鮮君臣,都走出來迎接。
這讓多爾袞聽了極為生氣,猜測大明宰相來干什么?
同時還在盤算,能不能想辦法把大明的宰相擒過來。
——
抵達永宗島的施鳳來,并不知道有人想把自己擒過去。
作為內閣次輔的他,是不怎么喜歡這個差事的。因為海上風高浪急,誰都不知道會不會遇到危險。
但是上了天津最新制造的大船后,他才發覺自己多慮了。這種在馬尼拉大帆船基礎上建造的中國帆船,非常適合航海。
在船上不說穩如平地,一般的風浪卻無法奈何他們。
更別說如今是冬天,臺風已經平息。
只是在旅順中轉了一下,他和周永春等人就順利到了朝鮮。
而且在永宗島上,非常受到禮遇。
這讓在內閣中幾乎是小透明的他,心中非常得意——
不管在內閣中實權如何,他在外面都是響當當的輔臣。
在朝鮮更是上國宰相,被朝鮮君臣敬畏。
看著朝鮮君臣盡力擺放的器物,還有周圍的氣氛,施鳳來滿意地點了點頭,打開詔書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古君分封諸侯,藩屏國家。朝鮮為箕子之苗裔,侍奉大明至忠,故封諸侯以待。”
“朕思朝鮮之忠,授朝鮮國王李倧順天輔運推誠仁親王,食祿一萬石,以貴其身,永為子孫世祿,爾惟懋哉!”
大聲宣讀了冊封朝鮮國王李倧為仁親王的詔書,李倧按大明的禮節,跪地領旨謝恩。
施鳳來為他授與了印信,把原本印信收回。
然后周永春又宣讀了冊封其他爵位的詔書,包括沒在場的朝鮮王世子,以及他的弟弟鳳林伯、麟坪伯。
還有特意趕來的慈江伯崔南伊,三等男爵樸義——
他是射殺揚古利的朝鮮士兵,因為揚古利被畫在百字牌上懸賞,而且死亡時還代掌整個鑲黃旗。所以賞格提升到一千戶,被封為世襲男爵,擁有方百里封地。
這是他之前從未想過的,激動地跪在地上,感謝皇帝恩典。
崔南伊相比之下就好多了,畢竟以前是兩班貴族出身。
不過對大明皇帝真的封自己為伯、還劃分了一塊領地,他心中同樣十分激動,下決心為大明皇帝盡忠,聽從大明使臣的命令,幫大明保住朝鮮。
封爵之后,施鳳來等大明使臣,和朝鮮君臣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
在場的無論大明人還是朝鮮人,都是喜悅非常。相互間的關系,也多了一層親近。
就在這個時候,周遇吉接到匯報,說是發現有人在岸上,一直看著這邊。
“看就看吧,還能遮住不成?”
周遇吉對此并不怎么在意,因為建虜的火炮、投石機,打不了這么遠的距離。
不過士兵的下一句話,卻讓他險些跳了起來。這不是他受了驚,而是實在太歡喜:
“鑲白旗主多爾袞!”
“你們認清了這個人?”
報信的士兵說道:
“當然是認清了,而且反復確認。”
“咱們大明的望遠鏡,遠勝建虜那邊。”
這個周遇吉能確定,因為御營的裝備,都是一等一的。
在薄玨這個制鏡天才加入裝備院后,他們的望遠鏡是越來越好了。只是四五里的距離,當然能夠認清。
這讓他盯著那邊的多爾袞,思索著如何拿到這個功績。
在崔南伊和樸義剛剛受封、兌現懸賞的現在,他敢說這個消息只要透出去,就算朝鮮士兵,都敢上岸冒險——
一旦把多爾袞殺了,那就是世襲子爵的富貴。
不過,還沒有等他想明白,他就忽然聽到,施鳳來等人乘坐的大帆船上,有火炮聲傳了過來。
這讓他氣得一拍大腿,知道是海軍那邊搶了先。
這些人直接就在船上開炮,對準多爾袞所在的方向轟擊。
多爾袞還在拿著望遠鏡觀察著,忽然就看到一個炮彈飛了過來,把自己身邊的士兵連人帶馬打碎。
這讓他頓時吃了一驚,知道被明軍那邊發現。急忙拍馬而走,遠遠離開這里。
船上的海軍炮手,同樣氣得拍大腿,恨火炮精度不夠,沒有直接打死多爾袞。
——
這個插曲,讓周遇吉這個陸軍將領,和海軍將領一陣扯皮。
但是卻絲毫沒有影響島上慶賀的氛圍,內閣次輔施鳳來還說這是禮炮,慶祝朝鮮正式內附大明,成為大明內藩。
他還代表大明朝廷,和朝鮮國王李倧,正式簽訂了《朝鮮國王受封順仁王規矩條約》。
里面的內容基本是之前談下來的,作為大明和朝鮮交往的規范。
然后施鳳來又帶著深意地道:
“永宗島這個名字不錯,正合永宗大明之意。”
“希望仁親王這邊,永遠把大明作為宗主看待。”
李倧連連許諾,永遠會以大明為宗主國。又請求大明派遣天兵,把朝鮮子民救出苦難。
如今朝鮮已成為大明內藩,按照條約條款,也有這個責任。
施鳳來這次過來就攜帶了不少士兵和武器,不過他卻沒有立刻告知朝鮮君臣,而是道:
“如此盛世,焉能沒有石碑記之?”
“施某以為當豎碑以記,刻上‘永宗大明’四字,以及詔書內容和條約條文。”
“這是大明和朝鮮關系的見證,應該讓大明和朝鮮子民謹記。”
李倧聽到這里有些猶豫,不怎么愿意把里面的內容公布出來。他倒不是覺得接受大明冊封有什么屈辱,而是單純地認為普通人不應該知道。
但是朝鮮的臣子,卻認為應該立碑。他們希望通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保護自己權益、約束國王權力。
以后如果朝鮮國王敢肆意妄為,他們就能指著石碑,大聲教訓國君——
這和大明臣子喜歡拿祖制約束皇帝是一樣的,而且大明這個宗主國和朝鮮立下的條約,比祖制更有約束力。
在他們的支持下,李倧最終答應設立碑閣,在永宗島建造石碑。正面刻上“永宗大明”四字,以及詔書內容。背面刻上條約條文,以及條約的簽訂人。
這個石碑也成為了兩國關系的見證,很多人來仁川的時候,都會到島上觀看。(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11818573/3636546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