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四章 為潘興解困
美軍沒能完成協約軍總司令期望中的任務,直到1918年10月初,美國遠征軍對西線戰場來說都是“新手”,一如1917年3月間法軍、英軍甚至包括德軍對中國遠征軍的看法。[燃^文^書庫][www].[774][buy].[com]
匆匆趕到尚蒂伊城堡的何向東對潘興將軍的處境表示深切的理解和同情。美第一集團軍未能達成突破,問題其實不是僅僅出在美軍身上,而要包括協約軍總司令部。
美軍一個師有兩萬八千人,幾乎等同于兩個法軍師或者兩個德軍師,又或者一個半英軍師。按照法軍的師級編制力量分配給美軍師的進攻正面是一點五公里,法軍師恰好合適,美軍師就顯得“兵力富余”了。從戰術突破的要求來說,一公里正面有一萬步兵、炮兵就足夠,而美第一集團軍的進攻出發陣地上,一公里正面幾乎有兩萬人。
多出一倍的兵力和兵器在向前攻擊、移動時對道路、后勤補給的要求應該按照兩個法軍師來計算,恰恰,福煦和魏剛領導的協約軍總司令部還是按照一個法軍師的需求來計劃。這就造成戰役計劃中規定的進攻正面上,美軍兵力密度過大,道路交通壓力過重的現象,前線稍微有些緊張而對后方有所要求時,缺乏經驗的美軍是司令部又按照前線的要求,不判明前線情況,把兵力、兵器、物資一股腦的送上去,生怕造成前線兵力和供應不足。事實證明,前線是兵力過于密集,反而降低了攻擊力度!
美國人給歐洲留下一個印象——大!
在圣米耶爾戰役后,法軍將領說美國人身材較法國**,腳底板也比法國**,所以能夠無視鐵絲網和鐵蒺藜障礙,一路順利的達成突破。法軍將領又說,美國是家大業大,美軍炮兵對德軍早已撤離的陣地進行狂轟濫炸,是家底子夠厚的表現。在何向東看來,美軍的大編制師確乎“大而無當”。
美國人當真缺乏軍事能力嗎?不!這個問題應當放在具體的環境中追溯歷史的淵源。美國的獨立戰爭、抗英戰爭和南北戰爭,以及對西班牙和墨西哥的戰爭中,團就是基本的戰略單位。在單發步槍時代,一個法軍或者英軍步兵團編制員額不會超過兩千人,而美軍在南北戰爭時卻超過三千人。為何如此?軍隊編制產生的環境不同,法國多大?美國又有多大?地域、人口幾乎就決定了美軍團的編制大于法軍團。
再說德軍的團一級編制,德軍以四方師為標準,團是師直轄,平時行政管理和特種部隊(炮兵)才設旅一級。一個師轄四個團為戰時常態,團下面設營、連、排,一個師常態是一萬五千人左右。英軍師卻把營作為戰術單位,師轄旅,旅轄營,沒有團一級編制,每個步兵師也是一萬五千人左右。
美國人不同,師轄旅,旅轄團、團轄營,每一級都實實在在、滿滿當當,造成編制幾乎是法軍、德軍師兩倍的現象。
按照常人的想象,兩倍于敵人的編制應該是好事吧?不然!兩倍于敵的人數是建立在兩倍于敵的后勤補給能力和計劃的基礎上。以普通法軍師的計劃去套美軍師,焉能不亂?!
何向東并不欣賞美軍師的編制,卻想在1923年前后實現一個中國陸軍師擁有兩萬八千兵員的編制法。因為他想進一步增強師一級建制下的炮兵單位,增加航空兵、裝甲兵、摩托化步兵、戰斗工兵單位。用1918年的概念來換算,五年后的中國陸軍師戰力應該在1918年中國陸軍師的三倍!
基于這個設想,何向東對美軍第一集團軍糟糕表現的背后原因就清楚了,對潘興將軍報以理解和同情也就正常了。
1918年10月初,一百六十萬美軍的裝備分解到師一級,其實還不如十七萬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有獨立的重炮旅,美軍卻要法軍重炮部隊協同;中國遠征軍有師一級的裝甲單位,美軍的坦克要么在生產計劃中,要么以營為單位分布在集團軍中。在平均到人頭上的坦克、火炮數量上,美國遠征軍不如中國遠征軍,這一現象又因為中國遠征軍承擔戰略預備隊的任務而加以擴大。
軍隊編制,在發揮擁有的技術兵器威力基礎上,最重要的考慮是“假想敵”編制,以己方同級編制單位在兵力和火力上壓到對手為目的。美國陸軍的假想敵是誰?沒有!墨西哥勉強算三分之一個都不夠格。缺乏假想敵,因為歷史淵源而來的大步兵團,就造成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水土不服”。
何向東給福煦和潘興的解決辦法很簡單——“防御作戰時,一個美軍師按照兩個法軍師來計算戰力;進攻作戰時,一個美軍師按照一個半法軍師來考慮補給支持。”
講了這么多大道理,又給出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你看出什么意思了嗎?
福煦覺得何向東是在暗自怪責協約軍總司令過分照顧“美國新丁”了,其實,歐洲這場戰爭是不需要那么多美軍參與的!
潘興松了一口氣,連續兩次進攻不奏效,說明美軍在指揮上確乎存在問題。何向東說解的只是一個方面,可算是在各國總司令面前給美軍總司令挽回了幾分顏面。實際上潘興已經聽到風聲,法國總理克列蒙梭對美軍的表現非常不滿,要求福煦那美軍指揮權納入法軍總司令之下。
會議散去,潘興親自上門拜訪何向東。表示感謝外帶“問計”,畢竟中國上將是如今協約軍中的“常勝將軍”。
預料到潘興登門,何向東故意在自己的套房里擺了一個排場——美軍當面的阿爾貢—馬斯(默茲)戰區地圖,證明中國上將也在主動替美國朋友思考戰局,司令官會議上的發言是“有的放矢”。
“何將軍,美國遠征軍正處在一個艱難的關頭。”潘興的目光不住的掃過地圖,他急于在戰場上獲得突破,以證明美軍有獨立指揮作戰取勝,獨擋一面的能力,從而在協約軍體系中保持美軍的獨立性。
美軍發起的圣米耶爾戰役勝利了,可那是一場微不足道而紕漏百出的勝利。不知就里或者根本就是被控制的新聞媒體大力鼓吹“美軍只用一天就攻克圣米耶爾突出部”,甚至編造出“美國人的大腳能夠克服鐵絲網”的讕言,似乎美軍具有多么強悍的戰斗力一般。
其實不然,美軍在圣米耶爾的表現只能用“非常笨拙”來評價。
兵力上,美軍和法第2殖民地軍在主要突擊地段上擁有對德軍的八倍兵力優勢,火炮和飛機優勢是五倍,德軍沒有坦克而美軍和法軍有二百七十三輛。十七個師(其中三個法國師)對德軍加爾維茨集群七個師,考慮到美軍的龐大編制和加爾維茨集群所屬部隊的羸弱不堪,突破是應該達到的最基本要求,而戰役目的是要“殲滅”在圣米耶爾突出部的所有德軍。
戰略上,德軍已經著手撤出突出部了,美軍竟然沒有發覺,依然按部就班的進行炮火準備,大量炮彈白白浪費在沒有一名德軍的所謂“德軍前沿陣地”上。進攻發起時,步兵擁塞了道路,坦克不能開到前面去,步炮協同做的更加糟糕,出現了自己的炮彈落到自己步兵群中的現象,而炮兵也無法及時向前推進支援步兵作戰。
圣米耶爾暴露出來的問題,在阿爾貢又一次出現,這一次,潘興面對的不是棄守突出部的德加爾維茨集群,而是一心堅守阿爾貢山地、屏障默茲河西岸的德第3集團軍。進攻作戰的特點是——如能獲得突破,那么攻防雙方的傷亡就比較接近,甚至出現殲滅戰果;如果突破不成,那么攻擊者的傷亡就是防御者的數倍甚至十倍!
潘興的態度很坦誠,在他腦子里一直存在對中國陸軍將軍的好感,那是楊正濤和劉慶恩帶給他的印象。何向東支持美軍的獨立指揮權,何向東利用自己對福煦的影響力在維護美軍的利益美國政府給中國政府的無息貸款是值得的!
“約翰,你來看。”何向東指點地圖說:“阿爾貢山地和默茲河是南北走向,你從南向北進攻,將**以仰攻的不利態勢與德軍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爭奪,這種地形和強行正面推進的戰法之間存在不可調諧的矛盾,這才是美軍無法按照福煦元帥的要求和協約國家首腦的期望獲得突破的原因所在。我建議你密切與法第四集團軍的配合,把主要突擊力量放在第四集團軍地段上,獲得突破后以預備隊向巴加特勒、阿普雷蒙德軍右翼發起進攻,從阿爾貢山的中部將整個德軍截為兩段。這樣,你最少能夠把當面三個德軍師的一半以上,大約兩個師殲滅在阿普雷蒙以南地區。剩下一個德軍師是無法阻擋美軍前進步伐的。”
潘興過于希望美軍獨立完成一場突破作戰了,他把美第一集團軍和第四集團軍的聯合作戰分解為“同時發起的各自為戰式進攻”,根本就沒想過把自己的力量投入法軍當面,使得法軍首先突破,而后再從德軍虛弱的側翼打擊美軍當面之敵。
為何潘興會如此執著于“美軍單獨的勝利”?美國要在歐洲展現力量,站在與英、法同等高度的位置上;美軍要成為支撐起威爾遜總統的軍事力量。因此,美軍就需要證明自己與法軍、英軍一樣強大!
**因素導致的戰略協調不力,再造成聯合作戰中本就經驗不足的美軍不愿意主動協同、連連出錯。得到的結果是英、法趁機質疑美軍總司令部存在的必要性,美國在協約國家中的地位也相應的受到嚴重影響。
何向東的建議是潘興擺脫困境的“幾乎唯一方法”。
復制本地址到瀏覽器看最新章節
(https://www.dzxsw.cc/book/115713/645254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