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裝甲騎士戰爭史
“魔驅裝甲騎士誕生于第二次泛卡奈斯洋戰爭。神圣歷16年9月15日,英倫島軍在巴倫江戰役歷史上第一次將魔驅裝甲騎士投入實戰。盡管當天實際能參與進攻的只有18名原始的MK一型(城堡守衛者)魔驅裝甲騎士,但是魔驅裝甲騎士威力仍然讓德普魯士王國軍感到震驚!
德普魯士王國軍新任的總參謀長毛奇·威廉姆大元帥評價道:“英倫島軍在康樂伊爾的進攻第一次揭示了用魔驅裝甲騎士進行大規模奇襲的可能性……它們能夠越過我們未遭破壞的塹壕和障礙物,這不能不對我們部隊有顯著的影響……步兵感到他對魔驅裝甲騎士的裝甲實際上無能為力。魔驅裝甲騎士一突破我們的塹壕線,防守部隊就感到他們的后方受到威脅而離開了他們原本的戰位。”
在這種情況下,興登堡和他的搭檔第一軍需總監魯登道夫認為最好的對策就是制造更好的魔驅裝甲騎士去對抗。于是,多次下令催促軍事部門盡快研制出德普魯士王國軍自己的魔驅裝甲騎士。
接受這項任務的是德普魯士王國軍第七兵工所。“第七兵工所”的縮寫詞是“阿爾奇”,因此他們設計制造的魔驅裝甲騎士便被命名為“阿爾奇魔驅裝甲騎士”。這個名字起得實在不怎么藝術。但阿爾奇魔驅裝甲騎士卻由此載人了史冊。德普魯士王國軍統帥部提出的魔驅裝甲騎士設計思想是:魔驅裝甲騎士應是一種活動堡壘,用于支援步兵作戰。
“活動堡壘”阿爾奇的裝甲防護不同一般,軀干甲板厚15毫米、四肢甲板厚6毫米。吸取打斷英倫島軍魔驅裝甲騎士足部板甲關節的經驗,連足部板甲關節都有了裝甲防護護膝板。
如此一來阿爾奇就成了龐然大物,長0.95米、寬1.06米、高2.30米,重約3噸!最大速度4公里/小時,最大行程4公里。
到神圣歷18年春德普魯士王國軍已組建了9個魔驅裝甲騎士分隊,其中3個魔驅裝甲騎士分隊裝備阿爾奇,另6個裝備的是繳獲的英倫島軍馬克Ⅳ型魔驅裝甲騎士。
神圣歷18年3月21日,德普魯士王國軍發動了強大的“魯登道夫攻勢”。在這場攻勢中,剛組建的魔驅裝甲騎士分隊被用去實施“陣地戰中的攻擊戰”,這是德普魯士王國軍魔驅裝甲騎士的第一次實戰演練。
在德普魯士王國軍阿爾奇馳上戰場的同時,英倫島軍的主力魔驅裝甲騎士已由MK一型升級為了馬克Ⅳ型魔驅裝甲騎士。馬克Ⅳ型是典型的菱形魔驅裝甲騎士,由MK一型改進而來,是生產數量最多的菱形魔驅裝甲騎士。此外英倫島軍還裝備了一種新研制的魔驅裝甲騎士,即“賽犬”型魔驅裝甲騎士。賽犬魔驅裝甲騎士的設計相當先進,英倫島軍設計賽犬是為了彌補馬克Ⅳ型的機動力不足,所以賽犬的最大速度比馬克Ⅳ型快了一倍達12.8公里/小時,行程達64公里,重量0.3公噸、裝甲厚度為3至12毫米。德普魯士王國軍的魯登道夫攻勢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魯登道夫本人對這個勝利的·心情很復雜——這時已經是神圣歷18年4月上旬了,大批來自英倫島殖民地的亞美利加諾斯人即將到達,留給德普魯士王國軍的時間不多了!
此間,英倫島軍在萊特歐巴羅大陸東南部的幾次反攻均被德普魯士王國軍第二軍團擊退,魯登道夫命令第二軍團司令馬維茨將軍抓住機會進攻,并使用魔驅裝甲騎士分隊。
神圣歷18年4月24日,馬維茨軍團在萊特歐巴羅大陸附近的維萊一布勒托納地區向英倫島軍陣地發起了猛攻。德普魯士王國軍魔驅裝甲騎士隊的3個分隊13名阿爾奇魔驅裝甲騎士,奉命嘗試著進攻英倫島軍在此的南部陣地。
當德普魯士王國軍的阿爾奇魔驅裝甲騎士沖向英倫島軍陣地時,英倫島軍并沒有像往常一樣用炮火和反魔驅裝甲騎士槍阻擊德普魯士王國軍魔驅裝甲騎士,而是使用了魔驅裝甲騎士去對抗魔驅裝甲騎士。于是,世界戰爭史上的第一次魔驅裝甲騎士戰爆發了!
由于當時魔驅裝甲騎士的指揮和觀察不靈,戰斗基本是在混亂的狀態下進行的。戰斗中的焦點是——英倫島軍的3名馬克Ⅳ型魔驅裝甲騎士聯手對付1名阿爾奇魔驅裝甲騎士,另有7名賽犬魔驅裝甲騎士圍攻1名阿爾奇魔驅裝甲騎士。
德普魯士王國軍阿爾奇的裝甲和火力顯示了威力。英倫島軍的賽犬雖然靈活,但它的輕型標槍對阿爾奇根本構不成威脅。而相對遲緩的馬克Ⅳ型則吃了苦頭——德普魯士王國軍1名阿爾奇投擲的57毫米寬頭標槍擊毀了百米外的1名馬克Ⅳ型魔驅裝甲騎士,另1名馬克Ⅳ型魔驅裝甲騎士見狀趕來為同伴報仇,向阿爾奇連射3支投槍。但是英倫島軍的標槍未能穿透穿透阿爾奇的裝甲,僅僅使其受到了輕傷。
地形不平和觀察受限,使得這場魔驅裝甲騎士對抗進行得很緩慢,直到天色已晚雙方才才各自收兵。
德普魯士王國軍贏得了戰術上的勝利——擊毀英倫島軍1名馬克Ⅳ型魔驅裝甲騎士、1名賽犬、擊傷3名,而己方魔驅裝甲騎士無一損失僅有3名受傷。
結果表明——英倫島軍只裝備輕型標槍的賽犬對抗不了德普魯士王國軍的阿爾奇,馬克Ⅳ型魔驅裝甲騎士勉強可以給阿爾奇制造麻煩。
維萊一布勒托納魔驅裝甲騎士戰,讓魯登道夫又喜又急,喜的是德普魯士王國軍魔驅裝甲騎士顯示了威力,急的是德普魯士王國軍的魔驅裝甲騎士太少了!
到神圣歷18年8月8日德普魯士王國軍慘敗,魯登道夫哀嘆道:‘缺乏能大量集中使用的輕型魔驅裝甲騎士,是德普魯士王國軍戰敗的重要原因!’”
中年教官指著黑板上的圖示,“所以現在的魔驅裝甲騎士按重量分為超輕型、輕型、標準型、重型、攻城型。超輕型魔驅裝甲騎士約為200磅左右,輕型為磅,標準型為磅,重型為磅,攻城型基本為3000磅以上。輕型以上的魔驅裝甲騎士幾乎不可能被標槍、弩炮和小口徑火炮擊毀。”
教官看了看達爾文,“斯蒂皮戰役中,撒丁王國海軍擊毀的奧斯迪帕利王國魔驅裝甲騎士集群均是由輕型和超輕型簡裝版裝甲組成的。”
“下面,我來講述兩個戰例。其中一個來自德波戰爭,戰術十分先進和精巧,戰果卻差強人意。——波蘭尼亞邊境小城摩克拉是國際商路進入波蘭尼亞南部的第一站,往西是德普魯士西里西亞工業區,往東則是波蘭尼亞重鎮羅茲,堪稱交通咽喉,德普魯士王國軍侵略波蘭尼亞的“白色方案”中將占領摩克拉視為“奪門一擊”,為后續兵團攻入波蘭尼亞腹地打開缺口。出于“首戰必勝”的心理期望,德普魯士王國軍總參謀部向攝政王建議用王牌第4軍團對付摩克拉。
第4軍團是攝政王上臺后最看重的部隊之一,配備最先進的武器,齊裝滿員達1.4萬人,其核心是第35、36裝甲騎士團,配備魔驅裝甲騎士共325名,其中包括183名“A型”魔驅裝甲騎士、130名“B型”魔驅裝甲騎士以及12名“D號”魔驅裝甲騎士。軍團長萊茵哈特是德普魯士王國軍最精通“閃電戰”的少壯派,他憧憬著充當德普魯士王國軍機動集群的開路先鋒,從波蘭尼亞防守不算鞏固的南部戰線撕開突破口,然后兵鋒直指波蘭尼亞首都華沙。
從全局上看,當時德普魯士王國軍集結50萬大軍,分成南北兩大集群,其中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分割波蘭尼亞國土,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跨越維斯杜拉河,進入波蘭尼亞東部,然后與從東普魯士殺來的北方集團軍群會軍團,共取華沙。德普魯士王國軍南方集團軍群的主攻力量是霍普納指揮的第16集團軍,該軍的主力便是第4軍團。
反觀波蘭尼亞,盡管政府意識到德國人可能會動武,但他們的戰略思維仍停留在一戰時期,幻想通過邊境抵抗來爭取全國動員時間,等待英法盟國援助。為此,波軍把有限的軍隊擺在漫長的國境線上,他們既缺乏可依托的工事,又沒有足夠彈藥,難以長期抗戰。而呆在摩克拉的波蘭尼亞沃爾希尼安騎兵旅就是這樣的代表,他們是在神圣歷39年8月德波關系緊張后才被匆忙派到邊境筑壘地帶的,全旅總兵力6300人,直到開戰時仍未滿編,許多工事也只是早年波蘭尼亞民兵開挖的簡易塹壕。
該旅旅長費利波維茨抵達前線后就意識到問題嚴重,通過仔細觀察既設戰場的周邊環境,他發現小城西面除了一條跨國商路線外,幾乎全是茂密叢林,林中丘陵地帶有許多溪流和溝渠,能在客觀上限制德普魯士王國軍機動部隊的行動。于是,他決定把“保衛摩克拉”的任務引申為“保衛摩克拉西部叢林”,依托有利地形進行抵抗。為此,他把全旅4個騎兵團、1個魔驅裝甲騎士營和1個炮兵營都分派到樹林附近,其中第19騎兵團位于北段,第21騎兵團在中段,南段則由開戰前幾小時才從后方補充上來的波軍第84步兵團第4營和第7弩炮營負責防守。
在這些部隊后方是騎兵旅配屬第2炮兵營的一磅加農炮和3磅山炮。第2騎兵團、第12騎兵團和第21魔驅裝甲騎士營則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支援危急地段。
神圣歷39年9月1日凌晨,德普魯士王國軍向波蘭尼亞發起全線進攻,第4軍團先頭部隊用魔驅裝甲騎士碾碎了波蘭尼亞海關的崗亭。
6時30分許,摩克拉防線的南段率先打響,波軍第4營發現一支德普魯士王國軍偵察分隊,后者只有一些輕騎兵,缺乏攻堅用的重武器,被依托有利地形的波蘭尼亞守軍打得落花流水。德普魯士王國軍裝甲車慌忙后撤,部分德普魯士王國軍被發動反沖鋒的波軍包圍,不得不舉手投降,成為德波戰爭中首批德普魯士戰俘。
但德普魯士王國軍主力很快跟上來,第36裝甲團第1營以A型超輕魔驅裝甲騎士為矛頭,轉攻波軍防線中段。他們欺負對手只是缺少反裝甲武器的騎兵,一邊向前推進,一邊魔驅裝甲騎士用標槍和鐵鏈球伴隨投射。波軍的許多戰馬和畜力牽引的彈藥車被干掉,防線也出現動搖跡象。然而,當德普魯士王國軍魔驅裝甲騎士抵近樹林邊緣時,卻遭到來自波軍防線后方的炮火急襲。波蘭尼亞人的一磅加農炮雖然射程不遠,但非常小巧,波蘭尼亞炮兵們早就預先算好了射擊諸元,為每門炮選定幾個射擊陣位,當德普魯士王國軍魔驅裝甲騎士推進至距炮位僅150米遠時,波軍猛烈開火,2名裝甲薄弱的A型超輕魔驅裝甲騎士被打爆,波蘭尼亞騎兵趁勢發起沖鋒,把掩護魔驅裝甲騎士的德普魯士步兵沖散……
直到中午時分,德普魯士王國軍仍未能在摩克拉取得有價值的突破,這讓德普魯士王國軍第4軍團軍團長萊茵哈特感到震驚,要知道此時許多友鄰部隊已經深入波蘭尼亞腹地幾十千米,自己卻毫無進展,實在令人臉紅。
不甘心的萊茵哈特調整部署,把戰斗力最強的第36騎士團擺到地形相對平緩的樹林北段,試圖依靠50名魔驅裝甲騎士、軍團屬150毫米口徑的榴彈炮群和通過魔法傳訊召喚來的空騎士用熾火膠燃燒彈轟炸蕩平對面的波軍陣地。
面對危急局面,波蘭尼亞旅長費利波維茨果斷向北段防線增派第12騎兵團。當時的戰場猶如地獄,德普魯士王國軍魔驅裝甲騎士一旦沖過波軍防線,后者就用密集火力壓制尾隨魔驅裝甲騎士的德國步兵,然后用步兵的反魔驅裝甲騎士投槍和后方的加農炮夾擊德國魔驅裝甲騎士。經過數小時拉鋸戰,人數和武器處于劣勢的波軍逐漸到了崩潰邊緣。
戰局僵持之際,費利波維茨又使出一招險棋,派出最后的預備隊——第21魔驅裝甲騎士營和第2騎兵團發起反擊,試圖將德普魯士王國軍驅離摩克拉外圍。然而,波軍騎兵剛剛脫離既設陣地,立刻遭到德普魯士王國軍重炮和空騎士的壓制。波軍TKS超輕型魔驅裝甲騎士也被德普魯士王國軍打掉不少。波軍因此實力大損,德波雙方至此算是打了一個平手。
14時許,不耐煩的德普魯士王國軍第4軍團軍團長萊茵哈特親臨一線,他直接督促第35、36裝甲團在一小時內向摩克拉樹林北段發起總攻,從那里穿越鐵路,進占摩克拉鎮。接下來的戰斗更加慘烈,德普魯士王國軍試圖用更長時間的炮擊和轟炸“軟化”波軍的抵抗,可只要德普魯士王國軍裝甲集群接近到波軍陣地幾百米處,就會受到猛烈還擊。
盡管德普魯士王國軍損失巨大,但萊茵哈特“只要摩克拉,不要傷亡數字”的態度還是令戰場形勢發生轉變。17時許,德普魯士王國軍魔驅裝甲騎士終于在北段完成戰術突破,多名魔驅裝甲騎士推進至摩克拉鎮外的城際公路。
18時20分,德普魯士王國軍依仗兵力優勢,終于跌跌撞撞地殺進摩克拉,與波蘭尼亞守軍展開慘烈的巷戰。雙方士兵完全混戰在一起,城外交戰時尚算成形的戰線蕩然無存。
21時,波軍旅長費利波維茨收到一條壞消息,那就是他所在的波蘭尼亞羅茲集團軍被德普魯士王國軍消耗大半,摩克拉附近的克沃布茨克、切斯托霍瓦等城市均告易手。費利波維茨明白,再繼續堅守摩克拉只會被德普魯士王國軍圍殲。他不得不下令放棄陣地,向東撤退。趁著夜色,波蘭尼亞戰士們神情凝重地離開之前拼死戍守的陣地,向新的地域轉移。
順便說一下,波蘭尼亞人的撤退本領遠比不上打防御戰的能力,在后來的轉戰中,費利波維茨指揮的騎兵旅被上級調遣得支離破碎,還在一些毫無意義的機動中遭到德國空騎士的蹂躪,最終冰消瓦解,只有第12騎兵團相對完整地退入華莎,參加了最后的首都保衛戰。
據歷史軍事學家研究,僅持續一天的摩克拉戰役堪稱德波戰爭中最激烈的作戰。德普魯士王國軍在摩克拉戰場上損失了160名魔驅裝甲騎士,傷亡800余人。波蘭尼亞騎兵旅則損失500余人,980余匹戰馬被打死,同時還損失了相當數量的魔驅裝甲騎士和卡車。盡管如此,德普魯士人也不得不承認:波蘭尼亞人在摩克拉表現出的勇氣與能力,是任何對手都不能輕視的。
”
(https://www.dzxsw.cc/book/109986/611992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