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十三節》
蕭寒說: 靈活機動,隨機應變,出奇制勝,這是指揮作戰所應把握的一項基本原則,即所謂“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不通治亂,不可以語變”。前朝泓水之戰中宋襄公的慘敗就是由于違背了這一原則的結果。
前朝帝王齊桓公去世后,齊國內亂而中衰,南方強國楚乘機進入中原,攫取霸權。素被中原列國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北進,引起中原諸小國的不安。于是
一貫自我標榜仁義的宋襄公便想憑藉宋為公國、爵位最尊的地位,出面領導諸侯抗衡楚國,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宋襄公雄心勃勃,但國力有限,只好仿效當年齊桓公的做法,以“仁義”為號召,召集諸侯在盂地(今河南睢縣西北)會盟,借以抬高自己的聲望和地位。宋襄公拒絕事前大臣提出的多帶兵車,以防不測的建議,輕車筒從前往。結果在盟會上不僅遭到諸多小國的冷遇,且被楚軍活捉。楚軍押著他攻打宋都商丘,由于宋軍民的抵抗,楚軍久攻不克。后來在魯國的調停下,楚成王才將宋襄公釋放回國。
宋襄公遭此奇恥大辱,發誓報仇。但他自知實力難以同楚匹敵,于是把矛頭指向臣服于楚的鄭國。因此不顧群臣反對,執意伐鄭。鄭聞宋師來攻,求救于楚,楚迅速起兵伐宋救鄭。宋襄公得知消息,急忙從鄭國撤軍。周襄王十四年(前 638 年)十月底,宋軍返抵宋境,楚軍繼續向宋挺進。宋襄公屯軍泓水(渦河支流,經今河南商丘、柘城間東南流)以北,以阻止楚軍進一步推進。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并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好陣勢,宋大臣公孫固鑒于兩軍眾寡懸殊的情況,建議宋襄公把握戰機,乘楚軍半渡而擊,遭到拒絕,使楚軍得以順利渡過泓水。楚軍渡河后,大臣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時發起攻擊,又被拒絕。直到楚軍布陣完畢、準備就緒后,宋襄公才擊鼓向楚軍進攻。結果弱小的宋軍被打敗,精銳全部被殲,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傷,在少數殘兵的拚死保護下才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
戰后,眾多大臣都批評宋襄公的錯誤做法。但宋襄公卻振振有詞地辯解,“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老年士兵),“不以阻隘”(不依靠阻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在己方處于劣勢的不利情況下,只能依靠靈活機動,隨機應變,才能出奇制勝。宋襄公奉行“蠢豬式的仁義”,思想保守,墨守成規,拘泥于已經過時的兵法教條不放,導致了覆軍殺身的可悲下場。
五音第二十八
武王問太公曰:“律音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決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微、羽,此其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敵。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之!
“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徽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凈,無陰云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偏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徵聲應管,當以玄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官也,當以青龍⑿。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征,成敗之機!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敵人驚動則聽之。聞枹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徵也;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聞者,宮也。此五者,聲色之符也!
武王問太公說:“從律管發出的聲樂中,可以判斷軍隊力量的消長,預知戰爭的勝負嗎?”
太公回答道:“深奧!君王所問的這個問題。律管共有十二個音階,其中主要的有五個,即宮、商、角、徵、羽。這是最基本的聲音,千秋萬代都不會改變。五行相生相克,神妙無比,乃是天地變化的自然規律、藉此可以預測敵情的變化。金、木、水、火、土五行,各以其相互生克取勝。用兵之道也是以其勝攻不勝!”
“古代三皇的時候,崇尚虛無無為,以克制剛強暴虐。當時沒有文字,一切都按照五行生克行事。五行相互生克的原理,就是天地演變的自然規律。六甲懶分合是十分微妙的。運用五音五行的方法是:當天氣清明晴朗,沒有陰云風雨時,于半夜派遣輕騎前往敵人營壘,在距離敵營九百步以外的地方,都手拿律管對著耳朵,向敵方大聲疾呼以驚動他們。這時,就會有來自敵方的回聲反應于律管中,這回聲非常微弱。如果是角聲反應于律管中,就應當根據白虎所代表的方位從西方攻打敵人;如果是徵聲反應于律管中,就應當根據玄武所代表的方位從北邊攻打敵人;如果是商聲反應于律管中,就應當根據朱雀所代表的方位從南邊進攻敵人;如果是羽聲反應于律管中,就應當根據勾陳所代表的方位從中央攻打敵人;所有律管都沒有回聲的是宮聲的反應,應當根據青龍所代表的方位從東邊攻打敵人。所有這些就是五行生克的應驗,輔佐制勝的征兆,勝敗的關鍵。”
武王說:“太妙了!”
太公說:“微妙的音律,都有外在的征候。”
“武王問:“怎么才能知道呢?”
太公說:“當敵人被驚動時就仔細傾聽,聽到鼓聲是角聲的反應,見到火光是徵聲的反應,聽到金鐵矛戟各種兵器聲是商聲的反應,聽到敵人的呼叫聲是羽聲的反應,寂靜無聲的是宮聲的反應。這五種音律與外界的動靜是各有對稱,互相符合的!
兵征第二十九
本篇首先闡明了“勝敗之征。精神先見”。接著論述了通過士氣盛衰、陣勢治亂、軍紀嚴弛來判斷敵軍的強弱勝敗。最后論述了通過“望氣”來判斷城邑是否可屠、克、降、拔,以及可攻、不可攻。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未戰先知敵人之強弱,豫見勝負之征,為之奈何?”
太公曰:“勝負之征,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敗在人。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士卒所告。凡三軍說懌,士卒畏法,敬其將命,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此強征也;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三軍齊整,陳勢已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三軍無故,旌旗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征也;行陳不固,旌旗亂而相繞,逆大風甚雨之利,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濕加沐,此大敗之征也。
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氣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氣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氣出而南,城不可拔;城氣出而東,城不可攻;城之氣出而復人,城主逃北;城之氣出而覆我軍之上,軍必;城之氣出高而無所止,用兵長久。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輔。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蕭寒道:它的意思:武王問太公說:“我想在未交戰之前就先知道敵人的強弱,預見戰爭勝負的征兆,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勝敗的征兆,首先在敵人精神上表現出來。精明的將帥能夠察覺,但能否利用征兆打敗敵人,則在于人的主觀努力。周密地偵察敵人出入進退的情況,觀察它的動靜,言中談論的吉兇預兆和士卒們相互議論的事情。凡是全軍喜悅,士卒畏懼法令,尊重將帥命令,相互以破敵為喜,相互以勇猛為榮,相互以威武為譽,這是軍隊戰斗力強大的征兆;如果全軍上下不斷驚動,士卒散亂行列不整,相互之間被敵人的強悍所恐嚇,相互傳播作戰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間議論紛紛,謠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懼法令,不尊重將帥,這是軍隊戰斗力虛弱的征兆;全軍步調一致,陣勢堅固,溝深壘高,又憑借大風大雨的有利氣候條件,三軍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鐸之聲高揚而清晰,鼙鼓之聲婉轉而嘹亮,這是軍隊得到神明的幫助,必將取得大勝的征兆;行陣不穩固,旌旗紛亂而方向不明,又逆著大風大雨的不利氣候條件,士卒震駭恐懼,士氣衰竭而渙散,軍馬驚駭亂奔,戰車軸木折斷,金鐸之聲低沉而混濁,鼙鼓之聲沉悶而壓抑,這是軍隊大敗的征凡是攻打包圍城市:如果城上的氣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毀滅;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北流動,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西流動,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南流動,城就堅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東流動,城就不能進攻;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將必定逃亡敗北;如果城上的氣出而覆蓋我軍,我軍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氣高升而不停止,作戰一定歷時長久。凡是攻城圍邑,如果過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須迅速撤圍,因為城中一定有賢能的輔助。這樣,就可以知道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例如:“勝負之征,精神先見”。通過對敵軍士氣、陣勢、軍紀的了解,可以判斷敵人的強弱勝敗。長勺之戰中,魯國就是以此取得勝利的。
前朝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是近鄰。在諸侯兼并、大國爭霸的形勢下,不免發生矛盾;公元前 686 年冬,齊國宮廷內部發生動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都想乘機回國繼承王位,于是雙方展開了一場爭奪君位的斗爭。結果,小白獲勝,搶占了君位,他就是齊桓公。在這場齊國內部的斗爭中,魯國站在公子糾一邊,并曾公開出兵支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齊桓公對此耿耿于懷,不肯善罷干休。公元前 684 年春,齊桓公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諫勸,興師伐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聞訊,動員全國軍隊,決定同齊軍一決勝負,雙方大戰就此展開。
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前,前朝魯國有一名叫曹劌的人,毛遂自薦,要求參與軍事。魯莊公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同自己一起來到軍中。兩軍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萊蕪東北)相遇,待布陣完畢后,魯莊公準備傳令擂鼓出擊,希望能先發制人,曹判見狀忙加以勸阻,建議莊公堅守陣地,以逸待勞,伺機破敵,被莊公采納,齊軍求勝心切,憑恃強大的兵力優勢,向魯率發起猛烈進攻。但接連三次出擊都在魯軍的嚴密防御下遭到了挫敗,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戰力衰落,士氣沮喪。曹劌見時機已到,建議進行反擊,莊公傳令全線出擊。魯軍于是憑借高昂的士氣,迅速勇猛地沖向敵軍,沖垮了齊軍的車陣,大敗敵軍。莊公見齊軍敗退,急欲下令發起追擊,又被曹劌所勸阻,曹劌下車仔細察看,發現齊軍的車轍痕跡紊亂;又登車遠望,望到齊軍的旗幟東倒西歪,判明了齊軍確是敗潰,這才建議魯莊公實施追擊。于是莊公下令追擊,進一步重創齊軍,將其趕出了魯國國境,魯軍至此取得了長勺之戰的最終勝利。
戰爭結束后,魯莊公向魯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憑恃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沖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沖鋒時士氣開始消退,等到第三次擊鼓沖鋒時士氣就完全衰竭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喪失殆盡,而我軍士氣正十分旺盛,這時反擊,自然能一舉打敗齊軍!苯又軇ビ终f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實力強大,不可等閑視之,因此要
謹防其佯敗設伏,引我上當。后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旌旗歪斜,才知他們確實潰敗,這時追擊必可獲勝。曹劌的這些分析,應證了本篇所言:“行陣不周,旌旗亂而相繞”,“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此大敗之征也”。
(https://www.dzxsw.cc/book/10334964/6023376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