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之戰略篇章》
蕭寒頓了頓語氣道:
略地第四十
本篇闡述了攻打城邑的作戰方法。有以下凡個要點:一是加強警戒,扼守交通要道,切斷敵人外援,這樣,城年被圍軍民便會恐慌不安,敵軍最終必會投降。同時警惕敵人假裝投降,乘我懈怠發起攻擊。二是采取“圍師必闕”的方法,誘敵出城突圍,乘機予以全殲。三是圍城打援,“審知敵人別軍所在,及其大城別堡”,嚴加防備,敵人援兵“必莫敢至”。四是攻克、敵人城池之后,應以“仁義”、“厚德”收攬民心,“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降者勿殺,得而勿戮”。這些就是攻城作戰的一般原則。
武王問太公曰:“故勝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別軍守險與我相拒,我欲攻城圍邑,恐其別軍卒至而擊我,中外相合,擊我表里,三
軍大亂,上下恐駭,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圍邑,車騎必遠,屯衛警戒,阻其外內。中人絕糧,外不得輸。城人恐怖,其將必降。”
武王曰:“中人絕糧,外不得輸,陰為約誓,相與密謀,夜出窮寇死戰,其車騎銳士,或沖我內,或擊我外,士卒迷惑;三軍敗亂,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當分軍為三軍,謹視地形而處。審知敵人別軍所在,及其大城別堡,為之置遺缺之道,以利其心,謹備勿失。敵人恐懼,不入山林,即歸大邑。走其別軍,車騎遠要其前,勿令遺脫。中人以為先出者得其徑道,其練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獨在。車騎深入長驅,敵人之軍必莫敢至。慎勿與戰,絕其糧道,圍而守之,必久其日。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冢樹社叢勿伐,降者勿殺,得而勿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則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武王問太公說:“我軍乘勝深入敵國,占領其土地,但還有大城未能攻下,而敵人城外另有一支部隊固守險要地形與我軍相峙。我想圍攻城池,又恐怕其城外部隊淬然向我發起攻擊,與城內守敵里應外合,對我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以致我全軍大亂,官兵恐懼震駭。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圍邑之時,應把戰車;騎兵配置在離城較遠的地方,擔任守衛和警戒,以隔斷敵人內外之間的聯系。這樣,城內敵人曠日持久必然糧食斷絕,而外面的糧食又不能輸入。如此,城內軍民就會發生恐慌,守城的敵將必然投降!
武王問:“城內敵軍斷糧,城外糧食又不得輸入,這時敵人內外暗中互相聯系,秘密謀劃向外突圍,乘著黑夜出城拼命死戰,敵人的車騎精銳有的突擊我內部,有的進攻我外面,使我軍士卒恐懼惶惑,全軍大敗混亂,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遇到這種情況,應把我軍分為三部,并根據地形情況審慎屯駐。詳細查明敵人城外部隊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別堡的狀況,然后為被圍敵人留出一條道路,以引誘城內敵軍外逃。但須嚴密戒備,不要讓敵人跑掉。由于被圍敵人驚恐慌亂,因此突圍時不是想逃人山林,就是想撤往另一城邑。這時我軍應以一部,首先趕走敵人在城外的部隊,以另一部車騎精銳在距城較遠的地方,阻止敵人突圍的先頭部隊,不要讓他們逃脫。在這種形勢下,守城敵軍就會誤以為其先頭部隊已突圍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其精銳士卒就必定會繼續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內。然后用我軍的第三部戰車和騎兵,深入長驅,插入敵后。如此,敵人守城部隊必不敢繼續突圍。這時我軍要格外謹慎,不要急于同敵人交戰,只要斷絕其糧道,把它圍困起來,日子一久,敵人必然投降。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燒其倉庫的糧食,不要毀壞城內民眾的房屋,不要砍伐墳地的樹木和廟祠的叢林,不要殺戮投降的敵軍士卒,不要虐待敵人被俘的人員。借此向敵國民眾表示仁慈,施加恩惠,并向敵國軍民宣布,有罪的只是無道君主一人。這樣,天下就會心悅誠服了。”
武王說:“說得太好了!”
火戰第四十一
本篇論述了在深草及灌木叢林地帶防御敵人火攻的方法。在軍隊“遇深草蓊穢”之時,又有“天燥疾風之利”,敵人很可能乘機發起火攻。反敵火攻的戰法,首先要加強警戒準備,“以云梯、飛樓,遠望左右,謹察前后”。發現敵人以火攻我,可提前將我軍前后的茂草燒成“黑地”,構成一道防火帶,并將強彎材士部署在左右進行防護,即可免受敵人攻的威脅。如果敵人前出至黑地,我軍則應結成“四武沖陣”,用強彎護衛兩翼,這樣雖不能取勝,也不會失敗。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草蓊穢,周吾軍前后左右,三軍行數百里,人馬疲倦休止。敵人因天燥疾風之利,燔吾上風,車騎銳士堅伏吾后。吾三軍恐懼,散亂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則以云梯、飛樓遠望左右,謹察前后。
見火起,即燔吾前而廣延之,又燔吾后。敵人若至,即引軍而卻,按黑地而堅處。敵人之來,猶在吾后,見火起必還走。吾按黑地而處,強彎材士衛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則敵不能害我。”
武王曰:“敵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煙覆吾軍,其大兵按黑地而起,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為四武沖陳,強弩翼吾左右,其法無勝亦無負。”
其意思為: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遇到茂密的草叢樹木圍繞在我軍前后左右,我軍已行軍數百里,人馬困乏疲憊,需要宿營休息。這時,敵人利用天氣干燥,風聲疾速的有利條件,在我上風口放火,又使其車騎銳士埋伏在我軍的后面,造成我三軍恐怖,散亂逃跑,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在宿營地豎起云梯、飛樓,登高瞭望和仔細觀察前后左右的情況。發現敵人燒起大火,我也立即在軍前較遠的開闊地上放火,擴大火焚面積,同時又在我軍后面放火,以便燒出一塊黑地。若是敵人前來進攻,我就把軍隊撤到這塊燒光草木的黑地上堅守。前來進攻的敵人此時落在我軍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軍在黑地上布列陣勢,以材士強弩掩護左右兩翼,并繼續放火燒掉我前后的草地。這樣,敵人就不能加害于我了。”
武王問:“敵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以至濃煙覆蓋了我軍,而敵人的大軍突然向我據守的黑地發起進攻,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遇上這種情況,應當把我軍結成四武沖陣的戰斗隊形,以強弩掩護左右兩翼。這種辦法雖然無法取勝,但也不會導致失敗。”
例如: 本篇所言火戰,是在被圍狀態下挫敗敵人火攻的戰術,具有防御的性質,只能救于一時,而難以持久。特別是敵人實行火攻,一般是處于上風處,而我軍處于下風處。在這種情況下,以火攻對火攻,不僅難以達到目的,反而會燒及自己。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戰方法,在實戰中的實用價值很小。與此相反,在占有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對敵實施火攻,是古代經常使用的戰法之一,夷陵之戰就是以火攻取勝的范例。
前世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東吳孫權襲奪荊州,擒殺蜀將關羽。蜀章武元年(221 年),劉備不顧群臣反對,率軍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這年七月,劉備率十多萬軍隊發起了大規模進攻。當時,蜀、吳兩國的疆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四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稊歸。
孫權在蜀軍的大舉進攻下,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抵御蜀軍。陸遜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認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戰心切,吳軍應暫時避其鋒芒,再伺機破敵。于是說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后在這里轉入防御,遏止蜀軍推進。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山地讓給了蜀軍。
次年正月,蜀漢吳班率領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進抵亭,設立太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段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從正月到六月,兩軍相持不決。劉備百般挑戰,陸遜均不予理睬。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氣候炎熱,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只好將水軍轉移到陸地,把軍營設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待秋后再發動進攻,由于蜀軍處于吳國境內二三百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后方,后勤保障困難,加上連營百里,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在大舉反攻前,先派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進攻,從中找到了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盛夏,氣候炎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筑成、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陸遜命令吳軍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乘夜突襲營寨,順風放火,火勢迅速漫廷,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吳將朱然率軍猛攻擊蜀軍后部,切斷蜀軍退路。陸遜主力在腕亭向蜀軍展開猛烈進攻,很快攻破蜀軍四十余座營寨。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到夷陵西北馬鞍山,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輜重喪失殆盡。劉備在部將護衛下拼死突圍,擺脫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次年四月,惱羞于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此戰,陸遜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后退誘敵深入,最后巧用火攻,終于以五萬兵力一舉擊敗占有優勢的蜀軍,創造了古代火攻勝數的光輝范例。
壘虛第四十二
本篇論述了偵知敵人營壘虛實和敵人行動的方法。首先強調了將帥必須“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著論述了通過“登高下望”、“望其壘”、“望其士卒”,了解敵人的“變動”、敵人營壘的“虛實”、敵人的“去來”。具體辦法是,“聽其鼓無音,鋒無聲”,“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即可判斷敵人的營壘空虛。敵人突然出動不久,便有士卒往回跑,這說明敵人行動太急,導致敵軍行陣錯亂,這時“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
武王問太公曰:“何以知敵壘之虛實、啟來自去?”
太公曰:“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望其壘,即知其虛實;望其士卒,則知其去來。”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聽其鼓無音,鋒無聲,望其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必知敵詐而為偶人也。敵人卒去不遠,未定而復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也。太疾則前后不相次③,不相次則行陳必亂。如此者,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
其意思為:武王問太公說:“怎樣才能知道敵人營壘的虛實和敵軍來來去去的調動情況呢?”
太公答道:“將帥必須上知天時的逆順,下知地理的險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觀察敵情的變化;從遠處眺望敵人的營壘,就可知道其內部的虛實;觀察敵士兵的動態,就可知道敵軍調動的情況!
武王問:“怎么才能知道這些事情呢?”
太公答道:“聽不到敵營的鼓聲,也聽不到敵營的鈴聲,看到敵人營壘上有許多飛鳥而沒受到驚恐,空中也沒有飛揚的塵塵,就可知道這必定是座空營,敵人不過是用一些假人欺騙我們。敵人倉促撤退不遠,還沒有停下來又急忙返回的,這是敵人調動太忙亂的表現。調動太忙亂,前后就沒有秩序。沒有秩序,行列陣勢就必然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我可急速出兵打擊它,即使是以少擊眾,也必會取得勝利!
我們舉例子:
通過觀察敵軍營壘、士卒的情況,以判斷敵情,并據此作出相應的決策,這是作戰指揮的起碼要求。春秋時期的平陰之戰,晉軍就是以此擊敗齊軍的。
前朝帝王魯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齊軍進攻魯國,晉平公命茍偃率軍伐齊。
晉、魯聯軍深入齊境,齊靈公率領齊軍在平陰(今山東平陰東北)迎敵。齊靈公拒絕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陰以南地勢險要的泰山余脈的建議,而是在平陰城外科溝高壘,掘塹而守。晉軍料定齊軍不會主動出戰,決定以主力進攻平陰,另以一部迂回經魯、莒國境越過沂蒙山區進襲齊都臨淄。同時,前朝晉軍主帥荀偃讓中軍副元帥士匄故意夸大其辭,告知與他素有交情的齊國大夫子家:“晉與魯、莒兩國,以戰車千乘自魯、莒國境疾襲臨淄,臨淄危在旦夕。一旦臨淄丟失,齊國即亡,你應早作圖謀,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弊蛹覍⑦@一“秘密”轉告齊靈公,齊靈公大為恐慌。
荀偃為進一步恐嚇齊靈公,派兵在平陰以甫的山澤險要處遍插晉軍旗幟,又做了許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戰車上,并在車后拖著樹杖柴薪,往來奔跑揚起塵土,以虛張聲勢,表示晉軍人多勢眾。齊靈含登上平陰東北的巫山盼望軍情,只見謾山遍野都是晉軍旗幟飄揚,車馬奔馳,揚起的塵土遮夭蔽日,以為晉軍人多,嚇得喪魂落魄,于當天夜晚悄悄撤軍東逃。次日,師曠向晉侯報告:“烏鴉的叫聲歡快,齊軍可能已經逃走了。”邢伯也對荀偃說:“聽到馬匹盤旋的聲音,齊軍恐怕已逃走了!笔逑蛞蚕驎x侯匯報說:“城上有烏鴉盤旋,說明平陰己是一座空城,齊軍肯定逃走了!庇谑牵髻认铝顣x軍進駐平陰城,并乘勝尾追齊軍。晉軍擊敗齊軍后衛部隊,連克齊國城邑,一路追趕,包圍齊都臨淄,并一直打到齊國的東境濰水,南邊到達沂水,齊國遭到一次慘敗。此役,晉軍先是虛張聲勢,威懾敵人。繼而根據城上烏鴉云集以及車馬的盤旋聲,準確判斷出平陰己是空城,敵軍已經逃走,即時發起追擊,終于大獲全勝。
(https://www.dzxsw.cc/book/10334964/6022480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