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六卷章節》
蕭寒說我們接著舉例子:
夜戰,歷來是以寡擊眾、出奇制勝的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擊敵無備,殲滅其有生力量,或擾敵不安,相機破敵。其主要條件是必須將勇兵精,行動神速,熟悉地形,深曉敵情。而防御敵人夜襲的方法,首先是加強戒備,使敵無隙可乘。其次是在得知敵人夜襲后,將計就計,設置埋伏,殲滅來襲之敵。狄青奪取昆侖關就是夜襲戰的典型戰例。
在大唐諸侯國前朝十一世紀四十年代,在豈州左、右江流域的羈縻州壯族中有一大姓儂氏,首領叫依智高,他經過多年的準備,于皇祐元年(1049 年)九月起兵反宋。皇祐四年五月,依智高攻陷廣南西路的政治、軍事中心邑州(今廣西邕寧),并進圍廣州。宋軍多次征伐,都遭到失敗。宋皇祐四年九月,仁宗任命名將狄青領兵出征,前往討平濃智高叛亂。
十月初八,前朝大將軍狄青率軍出發,第二年正月初三抵達賓州(今廣西賓陽縣)。這時依智高因久攻廣州不下,已經還據邕州。邕州城防堅固,城北百里處是昆侖關。此關為邕州天然屏障,居高臨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宋軍進攻邕州的必經之地。宋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如不能盡快奪占昆侖關,將會給宋軍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狄青決定出其不意迅速占領這一軍事要地。
此時,正趕上一年一度的元宵節臨近之際。狄青下令部隊就地休整十天,并大宴將士三天,同時要賓州準備十天的糧秣。儂智高根據哨探所得到的情報,認為宋軍十天后才會前來進攻,于是放松了戒備。狄青卻暗中進行了偵察,把昆侖關內外的地形和軍事設施以及守關的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正月十六日晚,風雨大作,伸手不見五指,狄青親率先鋒部隊,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道路,神不知鬼不覺地直趨昆侖關,經大半夜急行軍到達關下。守關叛軍以為宋軍還在聚眾歡宴,加上風雨交加,因此毫無戒備,宋軍順利攻取了昆侖關。正如后來狄青所言:“賊不知守此,無能為也。彼謂夜半風雨時,吾不敢來,吾來,所以出其不意也。”宋軍攻取昆侖關后,乘勝向邕州進發,儂智高發覺后,倉促派兵迎截,被宋軍擊敗,儂智高落荒而逃,宋軍大獲全勝,迅速平定了叛亂。
此戰宋軍的勝利,關鍵在于出其不意,利用夜襲,迅速奪取了戰略要點昆侖關。而依智高則由于放松戒備,給對手以可乘之機,終于導致失敗。
敵武第四十六
本篇論述了遭遇戰的戰法。首先論述了突然同敵遭遇,敵軍“甚眾且武,武車驍騎,繞我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如處理不當,即可能遭到失敗,因此稱之為“敗兵”。要取得作戰的勝利,必須將武車驍騎布列在兩翼,同時將材士強弩埋伏在道路兩側。誘敵人伏,再行出擊,即可將敵擊敗。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敵人與我車騎相當,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整治精銳,吾陣不敢當”的情況下,應將材士強弩埋伏在左右,車騎堅陣而處,等敵人入伏時,左右前后進行夾擊,“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卒遇敵人,甚眾且武。武車驍騎,繞我左右,吾三軍皆震,走不可止,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敗兵。善者以勝,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為之奈何?”
太公曰:“伏我材士強弩,武車驍騎,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敵人逐我,發我車騎,沖其左右。如此,則敵人擾亂,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敵人與我車騎相當,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整治精銳,吾陳不敢當,為之奈何?”
太公曰:“選我材上強弩,伏于左右,車騎堅陳而處,敵人過我伏兵,積弩射其左右,車騎銳兵疾擊其軍,或擊其前,或擊其后。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武王曰:“善哉!”
它意思呢: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突然與敵遭遇,敵軍人數眾多而且勇猛兇狠,并以武沖大戰車和驍勇的騎兵包圍我左右兩翼。我全軍震恐,紛紛逃跑,不可阻止。對此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這樣的軍隊叫做敗兵。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取勝;不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敗亡。”
武王問:“面對這種局面應該采取什么辦法處置?”
太公答道:“應該埋伏我的材士強弩,并把威力大的戰車和驍勇的騎兵配置在左右兩翼,伏擊地點一般放在距離我主力前后約三里的地方。敵人如果前來追擊,就出動我的戰車和騎兵,攻擊敵人的左右兩側,這樣,敵軍就會陷于混亂,我逃跑的土卒就會自動停止逃跑。”
武王問:“敵我雙方的戰車和騎兵相遇,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前來進攻,陣勢整齊,士卒精銳。我要與敵對陣而戰,卻難以抵擋,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在這種情況下
以及勇銳十卒猛烈地攻擊敵軍,或攻擊敵人的正面,或攻擊敵人的側后。這樣,敵人雖然眾多,也必定會被我打敗。”
武王說:“好啊!”
我們在舉例子: 遭遇戰是敵對雙方在運動中相遇而發生的戰斗,一般可分為預期遭遇戰和非預期遭遇戰。其特點是:戰斗觸發時對敵方情況不大明了,組織戰斗的時間倉卒,雙方都有暴露的翼側,戰斗行動緊張急促,戰斗樣式轉換迅速。遭遇戰的基本作戰原則是爭取主動,先機制敵。在軍隊運動過程中,組織不間斷的偵察,盡可能提前發現敵人。發現敵情后,迅速果斷地定下決心,先敵展開,占領有利地形,先敵發起沖擊,大膽向敵翼側實施突擊。在非預期遭遇戰中,狹路相逢勇者勝。而在預期遭遇戰中,應盡量采用佯退誘敵,設置伏兵,誘敵入伏,再行出擊戰法。雞父之戰中,吳軍就是運用這一原則戰勝楚軍的。
前朝春秋后期,諸侯爭霸的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淮河流域,吳、楚兩國展開了長期的爭戰。周敬王元年(前 519 年),前朝帝王吳王僚率公子光等,興兵進攻楚國控制的淮河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臺)。楚平王聞訊后,即命司馬薳越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并命令尹子瑕帶病督軍。吳軍見楚聯軍力量強盛,來勢兇猛,遂迅速撤去對州來的包圍,將部隊轉移到鐘離(今安徽風陽東北),暫避敵鋒,伺機行動。
楚軍在進軍途中,子瑕病死。楚軍失去主帥,士氣頓時沮喪低落。司馬薳越見狀,被迫回獅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吳公子光聽說楚軍統帥子瑕身亡,楚聯軍不戰而退,認為這是擊破敵人的良機,便向吳王僚建議乘機尾追,奇襲取勝。吳王采納了他的建議,揮軍前進,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此舉完全出乎楚司馬薳越的意料,倉猝之中,他讓胡、沈、陳、蔡、頓、許六國軍隊列為前陣,掩護楚軍。吳王以左、中、右三軍主力預作埋伏,以不習戰陣的三千囚徒為誘兵前往攻擊胡、沈、陳諸軍。剛一接戰,吳誘兵即佯作潰退,胡、沈、陳軍見狀貿然追擊,進入吳軍伏擊圈。吳軍從三面突然出擊,很快戰勝了胡、沈、陳三國軍隊,并俘殺胡、沈國君和陳國大夫齧,爾后故意縱俘卒逃走。這些士卒狂奔逃回,口中叫嚷國君己被殺死。許、蔡、頓三國軍隊見狀,頓時軍心大亂,陣勢不穩。吳軍乘勝擂鼓吶喊而進,許、蔡、頓軍不戰而潰。楚軍未及列陣,受到猛烈沖擊,迅速潰敗。吳軍大獲全勝,乘勝攻占州來。
此戰,吳軍以寡敵眾,又處于“后據戰地而趨戰”的不利處境,最后卻打了勝仗,原因在于正確地判斷了敵情,利用“晦日”不宜作戰的傳統牙慣,突然出現在戰場,示形動敵,誘敵冒進,設伏痛擊,乘勝猛攻。而楚軍在這次遭遇戰中的失利,關鍵在于士氣低落,內部步調不一,對吳軍的動向缺乏了解,臨陣時指揮笨拙,缺乏機動應變能力,終于導致慘敗。真正是“善者以勝,不善者以亡。”
鳥云山兵第四十七
本篇論述了山地防御的戰法。首先指出,軍隊駐扎在山下、山上的弊端:“處山之高,則為敵所棲;處山之下,則為敵所囚。”接著進一步論述了軍隊駐扎在山上時,應布成鳥云之陣,即控制機動部隊、支援各方作戰的陣勢。其方法是:加強警戒,山的前后左右四面都要派出警戒;凡是敵人有可能侵入的地段,都要派兵把守,并以戰車阻絕交通要道和谷口;高樹旌旗,加強聯絡;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戰斗。這樣,就構成了牢不可摧的“山城”。當敵來攻時,即可將敵人擊敗。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高山磐石,其上亭亭,無有草木,四面受敵,吾三軍恐懼,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軍處山之高,則為敵所棲;處山之下,則為敵所囚。既以被山而處;必為鳥云之陳。鳥云之陳,陰陽皆備。或屯其陰,或屯其陽。處山之陽,備山之陰;處山之陰,備山之陽;處山之左,備山之右;處山之右,備山之左。其山敵所能陵者,兵備其表,衢道通谷,絕以武車,高置旌旗,謹敕三軍,無使敵人知我之情,是謂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陳,法令已行,奇正已設,各置沖陳于山之表,便兵所處,乃分車騎為鳥云之陳。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擒。”
其意思為: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遇到高山巨石,山峰高聳,沒有草木,四面受敵。我全軍因而恐懼,士兵迷惑惶亂。我要想進行防守就能穩固,實施進攻就能取勝,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凡是把軍隊配置在山頂之上,就容易被敵人所隔絕孤立;凡是把軍隊配置在山麓,就容易被敵人所圍困囚禁。既然是在山地環境中作戰,就必須布成鳥云之陣,所謂鳥云之陣,就是對山南山北各個方面都要戒備。軍隊或者駐守山的北面,或者駐守山的南面。駐扎在山的南面,要戒備山的北面;駐扎在山的北面,要戒備山的南面;駐扎在山的左面,要戒備山的右面;駐扎在山的右面,要戒備山的左面。凡是該山敵人所能攀登的地方,都要派兵守備,交通要道和能通行的谷地,要用戰車加以阻絕。高掛旗幟,以便聯絡;整飭三軍,嚴陣以待,不要讓敵人察知我軍情況,這樣就成了一座山城。部隊的行列已經排定,士卒已經列陣,法令已經頒行,奇正的運用已經確定,各部隊都編成沖陣,配置在山上比較突出的高地便于作戰的地方。然后把戰車和騎兵布成鳥云之陣。這樣,當敵來攻時,我全軍猛烈戰斗。敵軍雖多,必被打敗,其將領也可被我俘獲。”
我們舉例子:
山地作戰,因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給機動、聯絡和后勤補給帶來困難。無論是攻和守,都有利有弊。對于守方而言,可以據險阻扼,以逸待勞,但一旦補給和水源被切斷,則容易“為敵所棲”。對于攻方而言,有利于隱蔽接敵,迂回、包圍和滲透。但由于敵人占據了有利地形,控制了道路、谷地、險隘,則容易“為敵所囚”。因此,對于攻守雙方來講,都應該趨利避害,根據不同情況,靈活用兵,去爭取勝利。馬謖街亭之敗就是由于“為敵所棲”的結果。
蕭寒前世太和二年(228 年)春,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諸葛亮的進攻部署是,揚言由斜谷進攻郿城(今陜西眉縣北),令趙云、鄧芝率部為疑兵,據箕谷(今陜西寶雞東南),自率主力出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奪取隴右。正月,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聲東擊西,“身率大軍攻祁山”,魏朝野震恐。天水、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安定(今甘肅涇川)三郡叛魏應蜀。魏明帝曹叡急命大將張率步騎五萬,西拒諸葛亮,并于二月十七日親去長安督戰。于是,蜀魏雙方為爭奪隴右展開一場激戰。蜀軍一方面準備進攻尚未降服的廣魏(今甘肅天水東北)、隴西(今甘肅隴西)二郡,企圖奪取整個隴右,同時集中一定兵力,準備迎擊魏的援軍。魏軍張郃部則迅速西進,越過六盤山與隴山之間的谷道,轉鋒南下,橫渡渭水,直趨街亭(今甘肅天水縣東南街子口),威脅蜀軍側后,企圖擊敗蜀軍,奪回隴右,諸葛亮為保障主力翼側的安全,便于進兵,命馬謖率前軍進駐街亭。街亭位于渭河與麥積山之間,是關隴間的通道之一,地位十分重要。馬謖抵達街亭后,驕傲輕敵,違背諸葛亮依山傍水部署兵力的指示,不據隘守險,反而“舍水上山”,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于提出:“街亭山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我軍則不戰自潰。”因此請求按原計劃依山傍水扎營。但馬謖高傲自大,認為“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的秘訣。”王平再三勸阻,馬謖都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將大軍布于山上。
張郃進逼街亭,偵知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斷其水源、糧道,然后將馬謖部圍困于山上,并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耐,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郃乘勢進攻,蜀軍大敗,街亭失守,馬謖之敗,使諸葛亮大軍“進無所據”,繼續奪取隴右的戰機已失,且翼側受到威脅,只好撤軍,導致第一次攻魏失敗。而馬謖也因損兵失地被軍法處斬。
(https://www.dzxsw.cc/book/10334964/6022143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