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一二 投名狀
韓永寧心中一哆嗦,意識到改變自己仕途和命運的一個天大的好機會要來了!
如果說方才在城門口自己做的事兒是一個小小的投名狀的話,那么現在董策問了自己這句話之后,自己就有機會能夠做一個極有分量的投名狀。¢£頂¢£點¢£小¢£說,
他趕緊道:“末將都很清楚。”
“好。”
董策哈哈一笑,輕輕拍了拍掌,道:“走,咱們就去韓永寧駐守的那段城墻看看去,這城墻防御,可是重中之重,不容出錯兒的。若是那兒都出了差池,那這得勝堡內外,只怕就沒有不出錯兒的地界兒了。”
他還有一句話沒說出來:若當真有這么多差錯的話,那么黃大人,您今日就留在這得勝堡吧,想回家?那可難了!今兒這交接,可就不那么順當了。
聽了董策的話,黃琬也是臉色一冷,狠狠的瞪了韓永寧一眼,眼神中存著一些警告的意思。這個眼神自然是在告訴韓永寧:“你小子別亂說話。”
韓永寧卻像是根本沒看見黃琬的眼神一般,低垂著眼皮瞧著地,也不知道在想著什么。
黃琬臉色一沉,心中暗暗有了些計較。
董策當先離開大堂:“走吧!”
大伙兒紛紛跟著,黃琬磨磨唧唧的走在后頭,但是在臨出大堂之前,卻是沖著一直跟在他身后的那小廝打了個手勢。那小廝心領神會,沒有跟出去,而是一溜煙兒去了后堂。
一行人隨著董策開始向西城門走去,到了西城門,順著馬道上了城墻。得勝堡的城墻論起高大堅固程度,在整個大同鎮也都是數得著的。高達三丈八尺的城墻,比之大同鎮城也僅僅是遜色一點兒而已。
登上城墻,董策四下里瞧了一眼,忽然眼睛一亮,徑直朝著一處走去。
而瞧見他走去的那個方向盡頭的東西是什么之后,黃琬的臉色頓時變得極不自然起來。
董策的目標是擺放在城墻上的一門大炮。
說起來,這還是他來到這個時代之后,第一次見到大炮。當初在澄城縣的時候,澄城縣是沒有大炮這種武器的,畢竟在明朝末年,像是這種重型火炮,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一般的縣城是不會有的,只有在一些邊防重鎮才有。
董策走到那門大炮身前,仔細打量著。
這門大炮長度大約是在兩米半左右,看著炮壁的厚度,應該不是特別的重。大炮安放在炮架之上,木質的炮架上,有轉向裝置,想來這大炮的炮口,應該是可以四處轉動的。這大炮的炮口比較細,大炮的腹部則是比較粗大,而在腹部一側,開有長長的口子。
董策一看見這口子,便知道這大炮是什么了,畢竟他對明朝末年的炮,還是非常有研究的。
這種腹部一側有口子的炮,是佛郎機炮。那長長的口子,是用來裝填子銃的。
佛郎機炮算得上是比較早期的滑膛加農炮,是后裝填的,也就是說,它的炮彈不是從炮口塞進去的,而是從大炮的腹部裝填進去的。佛郎機炮不是直接發射炮彈而是發射子銃。
這門佛朗機炮明顯看起來還比較新,大約有八成新左右的樣子,炮身之上沒有一絲的銹跡,看起來保養得還不錯,閃爍著金屬的光芒。
這門大炮無論是長度,口徑,還是性能,甚至是美觀程度,都無法與后世那些動輒四五百毫米甚至達到八百毫米口徑,長度接近甚至超過十米的超級重炮相提并論。但是此時,這門佛郎機炮上面散發的光芒,這炮身的樣子,以及那種金屬的質感,在董策眼中卻是美麗的無與倫比,給董策一種頗為震撼的感覺。
這便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一類兵器啊!
火炮,在這個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相交,明末清初的東亞大地上,這樣的武器,毫無疑問是極其強大的力量。
當然,前提是要用得好。
董策笑了笑,回頭對韓永寧道:“喲,這門大炮保存的還不錯么?”
韓永寧趕緊笑道:“大人過獎了,這門炮平素里是拿油布蓋著的,若是下雨陰天的話,還要拖進城門樓子里放著,而且素日里也經常打油擦拭的。今兒個陽光好,這才是把它拉出來曬曬。雖說是銅鐵鑄造的,但也該曬曬太陽不是?”
董策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你呀,倒是會說話。”
其實韓永寧有些話沒說出來,他們之所以將這大炮保養得這么好,之所以對待大炮如此用心,完全是因為黃琬的吩咐。而黃琬為什么會吩咐他們這樣做呢?
韓永寧私下里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黃琬要盡量將佛朗機炮保養的好一些,如此往外賣的時候也好出手。當然,這事兒太大,他現在還不敢說。
董策拍了拍那厚重的炮身,又是感嘆般的說了一句:“不錯,這大炮當真是不錯。”
其實在明朝末年,所有的大炮中,佛郎機炮頂多能排到第二的位置上,在其上面還有紅衣大炮。
紅衣大炮,其實正確的讀法應該是紅夷大炮,夷狄的夷。
明朝人是從荷蘭人和葡萄牙人手中,得到這種鑄造大炮的技術的,或許是當初跟明朝人打交道的那一批荷蘭人葡萄牙人以紅頭發居多的緣故,所以就多了這么個紅夷大炮的名頭。而到了后來,有許多官員為了彰顯大炮的威嚴,為了氣派場面,便經常讓人在大炮上面披上紅布,就跟穿了一層紅衣服一樣,于是慢慢的就轉化成了紅衣大炮了。
其實這還不算什么,明清兩朝都愛給大炮起名字,叫什么什么大將軍的都有的是,披上一層紅衣服,也算是尋常。
董策雖然已經來到大明朝有不短的時間了,但迄今為止,他還沒有見過紅衣大炮,只是從前世讀過的明朝人的筆記文獻中,偶爾能夠窺見一些這種紅衣大炮的面目。在一些明朝人的筆下,紅衣大炮大的長有兩丈許,重三千余斤,一炮打出,糜爛數十里。
當然,其中絕對有夸大之處,以現在十七世紀中葉,明朝末年大炮的鑄造技術、科技水平,一炮打出去,三四里甚至十里地之內到還是有可能的,要說數十里那確實是有點夸張了。而且絕大部分的紅衣大炮也不可能有兩丈那么長,這會兒的科技水平要鑄造那么大的炮,還是有些艱難的。
(https://www.dzxsw.cc/book/102932/559209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