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章 是時候了
董策向周伯問道:“咱們現在有多少牲口?”
周伯雖然心地頗軟,不是個狠辣人物,但做事卻是既細心又用心,從王通手里把活兒接過來之后,很快便是上手熟悉。他想了片刻,道:“耕牛已經能全都發下去了,現在公中手里一頭都無。有走騾三頭,大驢五頭,豬十六頭,羊五十七只。雞鴨加起來,約莫有一百二三十只,還有六頭看家的大鵝!
“家底兒倒還是不少。不過還是不夠,豬至少要三十頭,羊至少要一百只才行。雞鴨也要翻倍!”
董策沉吟片刻,道:“短缺的這些,你去找李貴,讓他聯系趙大會,從他那里才買一些豬崽子,羊羔子和雞苗鴨苗!
周伯趕緊應下來:“屬下記得了!
董策微微一笑,側頭向王羽道:“這個事兒,王羽你來負責。三日之內,我要瞧見足夠大的雞舍,鴨欄,豬圈,羊圈。就在這片地方分開來建,外面還要圍上柵欄,防止被人偷走。這樣,你去那些新附的流民中選出五戶來,讓他們專門負責這養殖畜牧場的看守和維持,告訴他們,不需要種地了,每個月給他們發月糧。讓他們好生看管飼養,你每隔三日都要核對數目,登記造冊。”
董策臉色淡淡的,口中說的話卻是殘?一?本?讀?小說xstxt酷無比:“這年頭,為了一口吃的就能把狗腦子都打出來。牲口的命,比人命值錢!告訴這幾乎飼戶,死一頭豬,殺一個人抵命!死一只雞,砍一條胳膊!但若是做得好,養得好,本官也不吝賞賜!
當日下午,周伯便是著人把糧種都發了下去。
地已經墾好,現在可以耕種了,至于磐石堡東,甘河以西的那些新附的民戶,還要再等幾日。
在這個年代的耕種過程中,地力和是否風調雨順忽然是決定收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種子的作用也不可忽略,甚至可說是極為重要。
國人耕地幾千年,早就有了一整套的法子。這些種子在發下去之前,都是用溲肥泡的。
所謂溲肥,乃是把牲口的骨頭給碾碎,磨成粉,然后混合上動物的糞便,一般是的羊糞和牛糞,再加上水,攪拌開來,就成了上好的溲肥了。把種子放到溲肥里面浸泡上一段時間,然后拿出來晾干,然后再放進去泡,再晾干,如此四五次。則種子的表面就已經是附著上了一層營養物質。埋入土中之后,僅僅是靠著這些表面上的營養物質就足以發芽生長。可以極大的提高種子的生活率以及日后的長勢。
百姓們歡天喜地的把種子埋了下去,不少人還依著當地的風俗在地里給種子磕頭,又燒了些草木灰四處播撒,以期來年有個好收成。
也是在這一日下午,磐石堡迎來了劉若宰的信使。
大堂之上,董策放下手中書信,信上只有兩個字:動手!
他知道,是時候了!
董策深深的吸了口氣,只覺得似乎有熱血在體內沸騰,竟是忍不住身子一陣輕微的顫抖,體表的皮膚上都是泛起了一層細小的雞皮疙瘩。
這種感覺,多久沒有過了?上一次的時候,是夜襲建奴的營地,還是八個人義無反顧的沖向馬賊的大陣?
這種感覺,真是讓人著迷!
董策不是著迷于冒險,而是著迷于這冒險之后,這冒險背后,那巨大的利益!
第一次,封百戶。第二次,殺心腹大患,封副千戶。
這是第三次,這一次與以往都不相同,也要格外的艱難的一些,是要于千軍之中取大將首級!
“這一次,我又將獲得什么?”董策輕聲的呢喃著。
他豁然拍案而起,大喝道:“石進、周仲、王渾,耶律斡里和,翟青桐,披甲!隨本官去做大事!”
“是!”
堂下眾人轟然應是。
他們甚至比董策還要興奮,尤其是石進這幾個,他們是董策留下的軍官人才,便沒有插手民事,這些日子看著王通王羽他們忙活,一個個兒早就閑的渾身發癢了。
董策大約料到也就是這幾日,因此早就做好了準備。王渾和耶律斡里和這兩個干將都被招到了這邊,安鄉墩那邊王通一個人帶著訓練,反正訓練章程董策都給了王通,照著程序來就成。而農業托付給了周伯,打漁造船織網交代給了王羽,城池的建設則是李貴會同蘇大成兩人及高孫二位匠戶協同處置。
未來十幾日甚至個數兒月的活兒董策都交代了下去。
是以董策走到也是迅捷。
不過一盞茶之后,一行十數騎人馬便是離開磐石堡,向鎮河堡方向而去。
×××××××分割線×××××××
秋風颯颯,已經帶著一絲寒意。
四野望去,一片枯黃,秋意已經是相當濃重。
建奴已經北撤有一段時間了,曾經在此肆虐的痕跡也漸漸的消去,這片晉北大地,又多了幾分生氣。
路上也漸漸的有不少商隊行人出現,尤其是在通向鎮河堡的官道上,更是堪稱絡繹不絕。
這會兒是秋季,將要入冬,大同鎮以北的數萬官兵將士要渡過冬天,此時正是各級組織開始采買冬衣、糧食、草束、被褥、脂油、棉花等等物資的時候。
而整個冀北道,十幾個城堡,上百個堡寨,萬余士卒所需的物資,都是先集中到冀北兵備道所在的鎮河堡,而后再向下面派發。明末局勢如此混亂,后金、大明、反賊三方混戰不休,如此局面,軍兵將領須得大用,正是武將地位要高速攀升的時候。放在別的朝代,武官肯定已經是要翻身,可是大明朝的文官兒卻還是能死死的壓在武將上頭,驅使之如豬狗,靠的就是牢牢攥住了后勤供應的權力。
明朝往邊關運糧,采用的是開中法,這是那位極度理想主義化,從一開國就為明朝之后百多年的窘境埋下了深深禍根的朱元璋,朱洪武大帝發明的。
就像是他發明的很多制度一樣——軍戶制度、匠戶制度等等——都是看上去很美,聽上去很好,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而過上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發現,簡直就是漏洞百出,一塌糊涂!
天真!幼稚!眼界太低!
至于他定下的極低的商稅制度、官紳不用納糧這些制度,就更是不用說了,明朝給禍害成現在這樣兒,朱元璋難辭其咎!
這位開國大帝治軍,治人都是沒得說的,唯有治國,可能跟他出身有關系,眼界即窄且低,很多想法過于理想化。
或許說,他也沒錯,卻是錯估了人的貪婪。
開中法可就是最典型不過的例子。
所謂開中,說白了,就是鼓勵商人向九邊輸運糧食,然后從政府那里換取鹽引,從而擁有了販鹽賣鹽的權力的一種制度。開中之制系沿襲宋﹑元,但是明朝將其發揚光大,洪武大帝的兩大得意之作——開中法和軍戶制度,此兩者相結合,不但讓大明朝損失了再宋朝一年就有幾百上千萬貫的豐厚鹽稅,更是直接把大明百萬精銳邊軍變成了百萬需要乞討,需要妻女****才能活命的乞丐。
其作用,當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山河變色,萬民恐慌……
洪武四年制定中鹽例,根據里程遠近,一至五石糧食可向政府換取一小引也就是二百斤的鹽引。隨形勢變化﹑米價高低而各自調換。開中法大致分報中﹑守支﹑市易三步。報中是鹽商按照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區糧倉,向政府換取鹽引;守支是鹽商換取鹽引后,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市易是鹽商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
但是其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太大了,能夠供官員們上下其手的地方太多了,而其間的利潤又是太大了。于是,出事兒也就不可避免了。
一開始的時候,制度還算是嚴密,洪武帝和永樂帝都是那等精明苛刻又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兒,官員們也不敢怎么樣。而鹽商們由于長途運輸糧食的耗費巨大,所以干脆就在九邊各地雇傭勞動力開墾田地,生產糧食,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便于更多地獲利。因這種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經營的,區別于軍屯民屯,故稱之為商屯。
明初之商屯,東到遼東,北到宣大,西到甘肅,南到交址,各處都有,極其興盛。后來根據朝廷法令,除用糧米換取鹽引之外,也可用布絹﹑銀錢﹑馬匹等換取,但以糧換取是主要形式。只是后來,制度**,皇室、宦官、勛戚、官員見持有鹽引有利可圖,紛紛奏討鹽引,轉賣于鹽商,從中牟利。
這一被稱為“占窩”的現象愈演愈烈,即破壞了開中制度,也嚴重影響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后來弘治時期,改舊制為商人以銀代米,交納于運司,解至太倉,再分給各邊,每引鹽輸銀三四錢不等。這一改制,致太倉銀多至百余萬,國家財政收入驟增。而因此邊地鹽商大都舉家內遷,商屯迅速破壞,邊軍糧食儲備也因此大減。
(https://www.dzxsw.cc/book/102932/559123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