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佳績頻出 下
其實早在自己夫妻倆,在家中商議起如何能在短期內,充盈府庫之際,便不約而同想到了捐官一事。原本無論是在前朝,亦或是開國那幾位帝王統治下,也不失為最為快速見效之法。
但已有近二百年,再不曾有過先例,若不是此次父將的信上說得確實,那北地之境只怕是突變將至。而此刻身在路轉運司的堂叔父的數封來信中,亦是難掩南地各州府上的困境,東南曾遭遇海盜劫掠之地,更是如此。
當即夫妻二人,便將所能加速集資之法,一一列舉與紙面,最終還是選了這捐虛職一項,最是可靠。原就是有據可,無論是大呈朝建國之初,還是歷代幾朝皆成用過不短的時日。而這等虛設官職雖說會在賦稅上,略略損些銀兩,但比起此刻的危機來,卻是尚堪一用的。
關鍵還是玥娘的那一句,大實話:“又不是世襲的官職,倒是無需擔心被清流們詬病。畢竟將眼前的危機解了,才是當務之急,其余諸事也應押后,再作道理才好。”
醞釀好了措辭,倒是一氣呵成寫成了奏折,讓林宏軍帶了上路,直奔薊陽府衙而去。別看,自皇甫靖上任以來,這已是第六年,卻還是頭一遭,使了親兵往那府衙送去加急奏折。
還得從這新任的薊陽知府的出身說起,這位雖不是皇甫族人,卻是皇甫老大人的恩師之子。算起來與身居路轉運司使的皇甫馳,自然便已師兄弟相稱,皇甫靖私底下也是對其稱一聲袁師叔。
也正是因此。皇甫靖才越發的肯定,自己此番的奏折定能順利抵京師要人手中,而不至于被截斷在半道上。不過其中另有一層要害,夫妻倆俱是不曾料到。那便是此前這薊陽境內的佳績頻出。已是使得朝中不少大人,對于此地所呈上的奏折很是另眼相待。
今次又是一本加急送至,出奇的順利抵京不說,更是被閱完之后的萬歲爺連連稱好。直到將幾位近臣喚來細論后,在場眾人皆是滿意之極。而原就被府庫一事捆住數月的近臣們。出宮回府時。無不長長舒了口郁積多時的濁氣來。
更有甚者,不覺頷首暗道,這薊陽還真是一鳴驚人。細數近幾年間各地遷升官員中,就屬此地最為極速了。且不論過往那些,只拍今次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七品小知縣,定是要自此連升數級咯!
此番到底是朝廷的大手筆,又是以最快的速度將此事確定下來。不出一月內。包括京畿十二道在內,全境上下六十六個州府,皆給定五個名額可用。
這般一來,大呈朝中就多添了三百余名,無俸虛職。雖說不過是空掛了官名罷了,但其間也無疑涉及到不少富戶往后的賦稅一事。因此上,戶部也花費了不少時日,再度將那奏折中所提及的預案,反復核對了數遍后,才將最終的結論呈上御覽。
得知,那奏折上的所提賦稅減免一項上的數額,幾乎精確到了極致一說,更是令在場眾人啞然暗驚。看來確實用心至深,想必定是所費多時,若是不然又怎會這般精準之極。
不待圣上面上喜色更甚,那旁就有大臣跪倒高呼“恭喜萬歲爺,我大呈朝可謂是人才輩出!”接連又有幾位,不約而同附和聲起。如此滿場皆喜之事,已是久未得見了,又怎能不叫今上欣慰備至。所以之后經由大臣提出,要將此等精于算術的人才,派往此刻正值頹敗之勢的東南境內,也是成了再應當不過的合宜之舉。
按說這等近乎于,變相‘賣官’之法勢必會,招來朝中清流們的話柄。卻自始自終,不曾有過一人敢挺身而出的,便足以證明圣上的勢在必行之心。
而然此等大事,無論是在朝中、京城,乃至于各府城之中,引發的諸多私議,也正以不可避免之勢,迅速蔓延開來。但此件看似無意間,給商家富戶們抬身價之事,與普通百姓們而言,不過只當是個新鮮事,瞧著熱鬧罷了。
又不是分了自家的田產與人,倒是全無反對之聲傳出半句。也惟有,極少數看不得這事發生的,才會暗中腹議頗多。當然又不乏另有所圖之人,更因此等的大變故,而咬牙不平的。自然滿京城中,當屬大將軍府內的后院眾人,才能居這最首之位咯!
“要說也是那個新上任的知府,卻是個好相與的,要是換個私心重的,哪里還能容得他一個小小的縣官,搶了頭功去!”將剛由外門管事處聽得大消息,忙不迭就跑來講述給后院這幾位曉得。
引得那旁專心吃茶的二姨娘,也不免抬頭看向她一眼。而那旁的素來萬事都只會附和的三姨娘,也正驚訝追問道:“啊!原來我們府上的四公子,卻是去了那么個窮地界?”
聽得她這沒頭沒腦的一問,就連剛才還驚異抬頭的二姨娘,無聲搖頭外,其余兩個更是難言滿臉的鄙夷之色。恐怕前后幾進院子內外全都加起來,也尋不出到如此還這般糊涂的。
居于主位上的大姨娘,也是不免要抬著些自己的身份,與別個不同。很是難得的不曾扭頭冷哼了事,反倒將四公子如今所在地界,又與她給細講了個大概來。
“哦。”聽完所述,不免再提一句道:“那個薊陽州,可不就是年前運來好些,上品北地絲織的地界所在嗎?”
“不錯,就是那個州府,要不是原先的薊陽知府出手,按車馬快行之便,修筑成了疾速道路,只怕這緙絲胡家的好絲織,也不得這般及時就運入京中哦!”這旁為首的大姨娘,更是不免多提了一句。
這下到是叫在場幾個,頗為吃驚不已,大姨娘口中的那位知府莫非與她娘家有故不成?怎么說起那位大人來,她臉上卻是明顯添了幾分得意之色來。
今日或許是大姨娘心情不差,倒是無須旁人再提,她便已是自發接著連了下去:“這事倒是不瞞著你們幾個。素日里與我相交甚好的吳家大姨娘,便是前任薊陽知府夫人的故表姐。”
“前任知府……。”那旁三姨娘剛要出言追問,桌底下就被一旁眼明‘腳’快的四姨娘,踢了一腳打斷下來。
而這位腳法極快的四姨娘,嘴上也是沒閑著,忙不迭就補了一句道:“到底是大姨娘結識的人家,自然都是有作為的高官名門,哪里是我們這等,原就沒有跟腳的卑賤之人可比的!”
好容易,等大姨娘得意盡興后,放了她們三人回屋。才聽得三姨娘低聲追問一句道:“那個法子可不是前任知府出的,而是再上一任的知府上報朝廷的,對不對?哪里不成是我記錯了?
卻聽得那旁慢了半步的二姨娘,一臉肯定的微微點頭道:“就是三妹妹口中,那再前一任想出的法子。”言完,更是稍稍側轉回身,又是無聲哂笑著搖了搖頭,才扶著丫鬟的手慢悠悠,轉往了自己所居的小院去。
再見這旁與自己同住一院的四姨娘,更是訕笑著連連頷首,低聲告訴起來:“你是身子骨不好了多少日子,就是年節時也不曾出門幾回,到底還是不曉得。如今她是逢人,便要提及這樁來,要是個原就不知實情的到還罷了。可要是遇上的明白人,這還不得丟死人哦!”
“身邊的丫鬟們,也沒個好心提醒一句的。”
“原先那兩個有實用的不是叫他兒子,拐了一個去,余下那個她自己個又非得送了,往老爺的書房里伺候。這下可好了,統共就在家里住了大半年,就又令命出了關外,眼看就沒了著落,可生生把大好的年歲都耽誤在空宅子里咯!”
“啊!那丫鬟還不得把她主子給埋怨死,白瞎了多少青春喲!”
“可不就是這理。如今那丫鬟可算是,再沒出頭之日咯。今年都二十了,還有哪家會要她,就是配個管事也是難,除非自愿與那人做個填房去,還差不多。”
被四姨娘這一番細述,這旁的三姨娘不由低嘆一聲道:“到底是寧娶大家婢,不要小家女。唉,原本好好的一樁婚事,都給攪了。也不看老爺近些年來,就連個新姨娘都不曾抬進府來,哪里還能瞧得上一個婢女出身的小丫鬟?”
那旁的三姨娘也是同樣,訕笑著直搖頭,未再多言一句。這原就是府里眾人皆知之事,可那大姨娘也是病急亂投醫罷了。總想著在老爺將爵位、府邸,交到嫡子身上前,再多給自家的那兩個兒子,多撈上些家產才是道理。
如此看來,已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又聯想到了當初自己獲悉的情景來,更是忍不住一陣驚異不定。只怕這大姨娘為了兒子們的往后,也定會做出那狗急跳墻的事來。
或許再等老爺回京之際,便是自己拉攏另兩位姨娘,三人結盟小心應付之時。亦或者,還是只與自己同病相憐的四姨娘……,唉,還是小心為妙,此事非到萬不得已,還是守口如瓶的好!(未完待續)
(https://www.dzxsw.cc/book/102897/557953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