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手段(求推薦票)
楊奇的信件落入董卓雙手中之時,在軍中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以八千人攻破一座嚴密防護的營寨,雖然其中也像當時的漢軍一樣,調走了大部分的守軍,但能夠以八千人攻下,也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因為正常戰斗之中,沒有什么奇襲的計謀,完全是以正破之,還有就是將領的指揮而已。
董卓臉上帶著笑意看著營帳之中的各個將領,楊奇打下了淡水,而且只有千人的損傷,董卓很是滿意。數月之前,叛軍進攻之時,營寨之內同樣只有著三千人,和現在相比多出了一千人,但一千人在那種沒有百姓援助,沒有后備力量的戰斗之中,也就算不得什么了。但叛軍以數萬人進攻,也付出了兩倍于漢軍的傷亡。現在楊奇以不到千人之代價拿下淡水,不僅解決了董軍的問題,而且保存了實力,在之后那真正的大戰之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至于那些死在營寨之下的百姓,被董卓選擇性的遺忘了,對董卓了說,除了軍隊是根本之外,其他的都可以舍去。百姓軟弱無用,只要能夠得來勝利,舍去也是值得,在邊境時,董卓就不是一次,以百姓為餌釣來魚群。
孫子兵法之中有言,“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就食于敵,若是能夠攻陷城池,或者百姓送糧,自然是好的,要不然就只能是縱兵而搶,受害者無非還是百姓而已。在所有將領眼中,百姓不過是提供糧草的器物而已,器物損毀多少又有何人在意。至于安撫百姓,取得百姓支持那就是文官之事。將領不過是把土地打下而已。
文報之中寫楊奇救兩千百姓,初始董卓也未在意,后來在打開另一封信后,董卓才是明白楊奇的真正意思。
楊奇為了之后抵擋叛軍可能的進攻,才要留下這著兩千人,不過當事了之后,這兩千人的命運,董卓就算是閉著眼也能看出來。楊奇做的這些事都是不能見光之事,如果是被人知道,天下所有士人一同唾罵,別說是楊奇,就算是董卓都頂不住。當年董卓做這些事的時候,最后那些能夠活下來的百姓,也都是被人補了一下、不過當時只有董卓的兵馬,至于那些外族之人,傳播謠言,董卓卻是不懼,沒有證據董卓完全可以推的一干二凈。
楊奇這卻和董卓當年有所不同,這西涼叛軍也和鮮卑匈奴不同,朝堂之上不知道有多少,韓遂和邊章的同謀。楊奇雖然說已經盡力去抓捕那些叛逃之人,但董卓卻明白,在那種形式之下,能夠截住八成已經是手下士卒拼命的結果了。楊奇把淡水守將放走的意思,董卓差不多已經明白了,雖然此舉有著不少的好處,但壞處也有,首先一點就是楊奇今次驅民攻城,恐怕是要被全天下知道了。
不過現在楊奇拿出了這份文報,卻是一招好棋。說道這里就算是董卓,都不得不為楊奇叫好。這份軍情被送到張溫手中之后,張溫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還是為了穩定朝中的人心,還是為了顯示自己進攻決心,定然是會把淡水之戰的過程和結送到雒陽之中。現在雒陽之中也需要一場戰斗穩定人心,恐怕楊奇這一次是要名揚天下了,而且是以英雄的形象。
到時楊奇解救兩千百姓之事想入為主的進入天下百姓心中,而且這件事進攻朝廷的宣揚已成事實,即便是日后知道真相,朝堂諸公也不會拿此事做文章。反而是散播其他言語之人,定然會被大力打擊。因為這是在打他們的臉面,對士族來說,沒有比臉面和名聲更重要的。他們可以不做官卻不能丟掉名聲。
即便是有人提出又如何,到時這兩千人恐怕早已不在世間。叛軍大軍來攻,士卒猶有損傷,更何況這兩千百姓。到時死無對證,僅憑一人之言,也翻不起大浪。但如此這詳細戰報,卻需要斟酌。畢竟楊奇能夠攻陷淡水這些百姓的功勞不小,現在沒有了他們,這戰報要如何去寫,就需要董卓來決定了。董卓畢竟是在官場和戰場縱橫了幾十年,這些東西也只有董卓這種富有經驗之人,才能做得天衣無縫。
董卓提筆沉思一陣之后再案幾上奮筆疾書,很快一封戰報就出現在董卓的桌面之上。正常戰斗在其中已經完全變了味道,統帥楊奇更是被無限的放大,孤身沖上城墻,殲敵過百,親自打開寨門,然后又緊守寨門不被奪回,整場戰偶機會就是楊奇一個人的戰斗。雖然有些虛假,但卻正好符合了上面選出一個英雄的做法,而且以楊奇的武功,卻也做得出來,到也不虞被人看出錯處。
董卓把戰報交給身邊的親衛,然后讓他們快速的把戰報和董卓的一封信送到美陽城中。然后命令楊定領兵前去支援楊奇,至少要在午時之前趕到,而大軍則會在傍晚時分趕到,在這段時間內,楊定需要聽從楊奇的命令,保住淡水不失。
命令下達之后,董卓看著那些正忙著收拾東西的親兵,看著那初升的朝陽,董卓知道,今天對楊奇來說定然是一個難過日子,董卓已經接到細作密報,北宮伯玉帶領著七萬騎兵已經飛速向著淡水而來,最晚今天午時就會到達,到時楊奇將會面臨一場苦戰。
淡水這個點不僅對交戰的雙方都非常的重要,叛軍只要占據之處就能把漢軍三路大軍真正的截成三個部分,讓漢軍只能各自為戰。韓遂雖然不知道張溫的作戰計劃,但是張溫的目的卻是知道,那就是要在之后的戰斗之中,把叛軍給趕出三輔之地,趕回西涼,最后是能夠把韓遂等人在西涼殲滅。
因此漢軍之后就只有也只能是出擊一條路可走,到時叛軍就有了野戰的機會。野戰的地點很可能就是在美陽,到時淡水河川口這兩個點就能發揮意想不到作用。而且能夠把漢軍分成三部,甚至十部,這正是韓遂最希望的事情。
因為若是雙方各出十人,叛軍定然勝利。若是百人千人,雙方或許就是平手,但是萬人,那就一定是漢軍勝利。當然這只是一個比方,戰場之上的勝負畢竟不是如此計算的。當然這已經可以表明了一些問題。
那就叛軍的訓練和紀律一直都是比不上漢軍,軍隊戰力主要因素,尤其是大軍戰斗之中,紀律為先。沒有紀律即便是訓練也未必用心,戰場之上能否完全執行命令與否,更是一個問題。這一點韓遂等人不是不知道,但叛軍畢竟是叛軍,組成部分混雜的多,其中光是馬賊就不少,讓他們能夠聽從命令,讓他們沖就沖,退就退,已經是殊為不易了。至于讓他們連平常的生活都要受到影響,卻更是難入登天。若只是這些馬賊,韓遂以強硬手段未必不能做到,但不要忘了那些羌人的脾氣未必就比這些馬賊好上一些。現在軍中五層以上的都不喜歡那種處處被拘束的生活,因此韓遂努力一年,也不過是略有成效。
因此在小估摸的戰斗之中,叛軍不會占據下風,但是到了大軍作戰之中,紀律不行,自然比不上令行禁止的漢軍。畢竟董卓軍中已經羌人居多,但也不過是三成而已,董卓完全是以強硬的手段震服這些羌人,才讓他們做到令行禁止。因此漢軍在大軍作戰之中卻是占據了一些上風。當然士卒只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將領緣故,大漢可是把天下的將領都調到了這三幅之地,將領多人牛毛,每個人也都有著真才實學之人,戰場之上,那些混資歷之人如何會來?在大軍作戰之中,按命令指揮一部作戰自然是不成問題。
但西涼不同,一州之地,能夠有多少將領,其中又有多少愿意跟隨韓遂?現在韓遂軍中萬人長還不是問題,但是到了下面,那就只能是選勇力著任之,至于他們能夠指揮軍隊到什么程度,那就只有聽天由命了。
因此把漢軍分開,最好是能夠把漢軍分的每部幾千人,這種狀況是韓遂最樂意見到的。現在做不到,那淡水河川口把漢軍分成三部分,說不定就是日后勝敗的關鍵一點。
朝陽鮮紅如血,是不是也意味著今天定然是一個紅色的一天?董卓暗道……
;
(https://www.dzxsw.cc/book/102581/545043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