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漢末第一將
初平元年二月十五,陳國國王劉chong、北海下密丞劉備、渤海郡兵曹史太史慈作為討董聯軍的使者,進入了雒陽。[燃^文^書庫][www].[774][buy].[com]
討董聯軍去年初起的時候聲勢浩大,但到了初平元年的二月很快陷入自相殘殺的境地。天下忠于漢室的人們徹底見識了關東諸侯的嘴臉。正當大家長嘆忠臣義士今何在的時候,蔣通、劉chong、曹‘操’、劉備四家力量不算最強的諸侯繼續舉起討董大旗前進。瞬時成為天下之望(1)。西進義軍先是摧古拉朽的連下河南尹三城,引得士大夫們翹首以盼。待到虎牢關一場野戰,聯軍暫時停止了前進。戰果如何,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從今天聯軍的使者堂而皇之的進入雒陽,而董卓居然默認的情況來看,其真實的結果呼之‘欲’出:雙方都傷亡慘重。
這樣雖然還不是很夠,但已經相當不錯了。畢竟能夠讓現在天下獨強的董卓吃這么大一個癟,已經是很難得了。若是酸棗諸侯能夠同心協力而不是自相殘殺的話,算了算了,那些世家子是靠不住的。
“臣陳王劉chong(下密丞劉備),拜見陛下。”
“免禮免禮,兄長(2),朕可是等你好久了。嗯,下密丞,你也姓劉?”
“陛下,臣劉備,系中山靖王之后……”
“哦,竟然有這樣的事情,速傳宗正來見朕……”
幾個姓劉的去做表面功夫,真正有資格做實質‘性’談判的,是討董聯軍的核心力量渤海軍的代表太史慈和掌握了朝廷實權的董卓系的智囊李儒。
“文優先生,俺是武將,不喜歡那些虛的,我們直接進入正題好不好。”
“甚好,儒雖然不善于兵事,但也是涼州出身,最討厭那些繁文縟節了。把你家主公的價碼開出來,盡管漫天要價,儒落地還錢就是了。”
“好,文優先生,慈就直言了。我家主公一向主張義利合一。所以我先說咱們渤海軍能給你們的利,再說你們需要給我們的利。”
“善。”
“一、我軍釋放包括李傕在內的一個校尉、十七個軍候為首的俘虜一萬五千三百余人,其中傷兵大約九千余人,都已經得到基本救治。歸還張濟、李維兩位校尉的遺體。貴軍戰死的其他將士遺體,我軍已經指揮俘虜挖坑統一掩埋。根據俘虜的指認,大部分戰死的貴軍將士,我軍在其墳頭上都標注了姓名。允許貴軍家屬自行前往祭拜或者遷葬。
二、我軍自即日起,停止前進。不日整軍東返,不再向西一步。”
“甚好,貴軍居然能夠不讓我涼州健兒曝尸荒野,儒在此謝過了,那么說說我們需要付出什么?”
“文優先生果然如我家主公所說,是個深謀遠慮之人。我軍的要求如下:一、將太尉黃琬及其在雒陽的全部家人送到虎牢關前‘交’給我軍。二、將左中郎將蔡邕及其在雒陽的全部家人送到虎牢關前‘交’給我軍。三、前衛尉張溫的遺孀孤‘女’,據說被收為官奴,我家主公代孫文臺求個人情,還請釋放。任其遷往孫文臺處。四、以上三條要求的人物算是用我軍手中的上百名貴軍各級軍官‘交’換。剩下的貴軍普通士兵,我家主公的意思,要么用糧食來換,一人一百石糧食,要么用石室、蘭臺、東觀、仁壽閣的藏書來換,一人十卷書。五、我軍東返三個月后六個月內,廢除三互法,拜我家主公為名號將軍,青州牧,渤海郡劃入青州。侯爵嘛你們看著封一個就是了。增加陳王殿下的封地,拜其為輔漢將軍。任命曹孟德為兗州東郡太守。任命劉玄德為江夏太守。嗯,差不多就是這些了。”
李儒右手捏著自己的胡子,稍微想了想道:“黃太尉一家、蔡中郎將一家、張溫的遺孤,都沒有問題。我軍的俘虜嘛,儒選擇全部用糧食來換,不過一百石一人實在太貴,可不可以少一點。最后一條,儒自己不能做主,還得請示相國后再予以回復。”
“嗯,最后一條想來文優先生自己是做不得主的。那咱們先說說第四條好了。一百石一人哪里貴了?我渤海的一個普通槍兵,俸祿都是五十石一年(3)。更何況你涼州兵一用都是很多年。這些可都是上過戰場,和我渤海軍真槍真刀的戰過的老兵哦!”
“小兵還有俸祿?還是五十石一年?久聞渤海富庶,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不過一百石糧食已經足夠一個中等五口之家非常寬裕的度過一年了。一百石換一個士兵,實在太貴。”
“呵呵,看來涼州軍制和我渤海大不相同。也罷,文優先生覺得貴,我家主公又沒給慈降價的權利,那文優先生用宮廷藏書來換吧?十卷一人,很便宜的哦。”
“哼,蔣浩然狼子野心,吾還不知道么。他倡導與眾不同的義利統一論,又要我等‘交’出蔡邕蔡大家,還要收刮宮內藏書。不就是要在雒陽之外再建一個文宗?十卷一人還很便宜?你可知道抄錄一卷書要耗費多少人的心血?從民間找到一部新的藏書要耗費多少代價?自光武中興以來,朝廷雖然盡力求書,但現在宮內藏書不會超過十萬卷(4)!十卷一人一換,雒陽就無書可讀了!儒雖然是涼州人,但也是孔‘門’弟子,這種斷子絕孫的敗家之事,是決計不會做的。此事再也休提!”
“嘿嘿,我家主公就猜到文優先生在這個問題上不會順了他的心思。這樣吧,一半糧食一半書籍來換如何?書籍上的價錢,還可以再商量的嘛。”
李儒把頭搖得如同撥‘浪’鼓一般:“俘虜,只用糧食換。一百石一人我認了。大不了把雒陽的糧倉刮干凈就是。還有,我只要傷兵,那些一點傷都沒有就投降了的雜碎,不值得我用糧食去換!”
“文優,你過了!這事,不能這樣辦……”
“豎子,住口…啊?啊!外父大人,儒不是說你。”
“好哪,吾知道汝不是在說吾。不過換俘虜這事情,不能換一部分不換一部分。你畢竟不是帶兵的人,不知道這樣做了對我軍的士氣損害會有多大。”
“喏,外父大人,儒失態了。”
“嗯。”董卓轉過身來:“汝便是從中平元年就跟隨蔣浩然起兵的太史子義?吾早年曾經在廣宗城外見過你一面。”
“渤海郡兵曹史太史慈,見過相國。”
“呵呵呵,子義不必多禮,聽說蔣浩然在虎牢關前也跟稚然互稱表字,我們也互稱表字就是了。”
“好啊,仲穎公,跟您說話真是爽快,不愧是丘八出生的。最對慈的胃口哪!”
“丘八?啊,哈哈哈,對對對,吾就是丘八出生。哎呀,既然大家都是丘八出生的,說話就不要那么文縐縐的哪。剛才那五條我都聽到了。全部都沒有問題。蔣浩然要求退兵三個月以后才封賞他們,真是深謀遠慮,對我等好,對你們也好。要求封的地方也沒問題,蔣浩然只是要個名號將軍?太小太小,袁本初那個‘混’蛋不是自封了個車騎將軍么?朝廷正式拜蔣浩然為車騎將軍如何?再給他開府的權利如何?嗯,再封個縣侯吧。把蔣家莊園所在的牟平封給他怎樣?陳國現在九個縣是不是?這樣,吾把陳留郡南部的已吾、襄邑、扶溝三個縣劃入陳國增益其地如何?曹孟德雖然想行刺于吾,但也算豪勇之人,比起袁本初這樣的夸夸其談之人強了無數倍。東郡太守沒問題,某把曹季興(曹騰)的侯爵還給他,封他費亭侯如何?這也算重振家聲了嘛。劉玄德,江夏太守?可以,加封宜城亭侯如何?至于俘虜‘交’換嘛,一口價,五萬卷藏書,五十萬石糧草。如何?”
“好!仲穎公果然爽快,慈代我家主公答應了!”
“嗯,我們軍中男兒,說話算話,就不搞什么盟誓了。這事就這么說定了。”
“當然,我家主公說過,他雖然很不喜歡仲穎公,但對仲穎公的度量還是佩服的。”
當太史慈和董卓、李儒在相國府討價還價的時候,劉備正在經歷自中平元年起兵以來的最大一次飛躍。
經過宗正的認可,劉備正式被劉家的當代家主,皇帝陛下本人認可為帝室之胄,論了輩分下來,劉備居然和劉表、劉璋等人是一輩,比現在的皇帝劉協、陳王劉chong都高了一輩。于是劉皇叔就這樣新鮮出爐了。
蔣通非常清楚劉備是個禍害,是個野心極大的不安定分子。但是仍然不得不把劉備加入出使隊伍,讓他得到覲見皇帝的機會。很大程度是迫于形勢。蔣通一直都在努力給世人塑造這么一個印象:跟著通哥走的,就一定有‘肉’吃。跟通哥做對的,通哥砸死他。劉備帶了三百人跟著自己討董,旁觀者看了,都會做出此人忠肝義膽,不能以兵多兵少貶低此人的評價。又加上關羽、張飛都在虎牢關一戰中立下大功,所以蔣通必須想辦法為劉備爭取到足夠的利益。至少要給人家爭取一個太守做。哪怕明知這樣做會加速劉備的成長、做大。他也不得不這么做。
不過蔣通還是留了點心眼:要做太守可以啊,去南方做太守吧。中原的事情你就不要參合了。反正在真實的歷史上你在中原也屬于‘混’不下去的那種類型。去江夏吧。那地方可不是個好地方,北面是袁家的老巢汝南,西北是袁術盤踞的南陽郡,西邊是荊州治所所在的南郡。馬上劉表就要擔任荊州牧了喲。東面是揚州。即將上任的的揚州刺史可是自己的發小兒劉繇。這就是通哥為啥要讓你面圣的原因了:現在劉虞、劉焉、劉繇、劉表、劉chong,各具一方的漢室宗親多得很。在心存漢室的士子心中,你還不是唯一的選擇。況且你身為新鮮出爐的漢室宗親,總不能去打其他的漢室宗親吧?而袁術呢?拜托,現在的袁術是你惹得起的么?
退一萬步講,你就是逆了天,把袁術、孫堅同盟干翻了。你也別想有多大的發展:江夏的第一土豪是誰?黃家!我老丈人是黃家的家主。我是黃家的‘女’婿!就這一點,就足夠扯你的后‘腿’了!
漢庭的威望確實是每況愈下,不過現在還是有那么一點的。對地方太守、刺史的任命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真要等到這一年的下半年,公孫瓚在北方徹底撕破臉皮,開啟了漢末諸侯毫無遮掩的自相殘殺大幕,尤其是初平二年,孫堅得到袁閥‘私’兵的支持,拱翻了董卓,‘逼’得董卓不得不徹底收縮勢力到潼關以西之后。漢庭的威望就徹底掃地了。那時候中央的任命就屁都不是了。
所以蔣通才要求董卓對自己等人的任命要三個月后六個月內。三個月后,那時候自己都退兵回了渤海。董卓少了城下之盟的屈辱,也不會給諸侯們留下‘討董就能升官發財’的印象,避免吸引大家再次積極的攻打。而蔣通等人也少了什么一封官就忘了初衷的流言蜚語。因此董卓才說蔣通這個提議對大家都好。而必須在六個月內,就是要打這么一次時間差。蔣通非常清楚,孫堅第一次討董失敗,是因為沒有得到袁術的徹底支持。而當袁術腦袋發熱,把袁閥的數萬‘私’兵投入戰場后,在孫堅這樣的猛將指揮下,涼州兵就損失慘重了。等到董卓天下獨強的印象被覆滅后,朝廷的任命其含金量就幾乎沒有了。
董卓這個時候仍然是天下最強的軍閥,士兵最多,單兵戰斗力也強。但是董卓的敵人也多。關東諸侯其實不算什么,涼州的韓遂、馬騰也不算什么,朝廷里那些‘私’下串聯‘陰’謀暗殺他的王允之流也不算什么。董卓最大的威脅是:他在抗拒時代的‘潮’流和歷史的腳步。按照歷史的正常發展,這個時候士族階級已經形成,到了搶班奪權的時候了。何進、宦官都被毀滅的時候,士族階級就應該掌控國家了。結果董卓強行‘插’了進來。打‘亂’了士族階級控制國家的步伐。可以說,董卓是全天下士族的敵人。正因為有著這么強大的敵人,所以董卓不能和孫堅硬拼。因為實力消耗太大了,剩下的軍隊就壓不住反抗的力量了。所以在后來看到袁家拿出真實的實力后,董卓就退到長安去了。但是走的時候走得太匆忙,慌慌張張的把雒陽的人口卷走了,長安那邊又沒安排好。涼州集團、并州集團自己又缺乏內政人才。結果到了長安發現養不起那么多兵不說,本來從雒陽遷來應該成為剝削對象的平民,因為安置不力,反而成了拖累。于是董卓不得不把涼州軍放出來到處劫掠找吃的,最遠的甚至都跑到潁川、陳留來了。董卓身邊的軍隊一少,呂布又叛變,自然就被搞掉了。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現在的董卓,單以軍事力量而論,還是最強的。所以蔣通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消滅他。更何況蔣通自己也是要和全天下的士族階級為敵的。在自己的力量足夠強大以前,有董卓這么個標桿在自己前面頂著吸引仇恨,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所以蔣通非但不想消滅董卓,相反,還要拉他一把。
所以他才讓太史慈轉述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總而言之,就是:虛防雒陽,實充長安,先不要急著立即遷都長安。事實上蔣通這一路退走后,真正有威脅的也只有南路的孫堅了。所以董卓先生你完全不必慌張失措的遷都。不過現在開始雒陽人口的轉移準備和長安的接受安置準備工作也是應該的。萬一局勢有變,能夠迅速退守長安,威望雖然受損,但是實力不減多少。同時蔣通還把西晉初年的占田令給‘弄’了出來,告訴董卓怎樣刺‘激’民眾的生產積極‘性’。以便生產更多的糧食,養活大量的軍隊。
太史慈很明顯的感受到,當他轉述蔣通話的時候,董卓、李儒開始不以為然,后來就神‘色’凝重,到最后就是大為嘆服了。因此,對于太史慈提出的,想去拜訪皇甫嵩等人的要求,董卓雖然稍微猶豫了一下,但得到太史慈的只是蔣通這個下級對老上司的問候,不求其他的保證后,還是同意了。
被董卓惡整了一番,剛剛從監獄里放出來,擔任議郎一職的皇甫嵩家中,在‘門’可羅雀很久后,迎來了渤海郡的客人。
“……以上,就是虎牢關大戰的全過程,我家主公派慈到雒陽來之前就一再叮囑,讓慈無論如何都要見到左中郎將,當面請益!”
“呵呵呵,左中郎將…難得浩然還記得當年共事的情誼啊。”皇甫嵩明顯的老了,‘精’神也大不如前。不過聽著太史慈細細的講述虎牢關大戰的過程時,狀態明顯回升,再一次有了漢末第一名將的風范。
“既然浩然這么看得起吾,那吾就講講這一戰的感受吧。”皇甫嵩輕捻了一下胡子,開始侃侃而談:“此戰,浩然的槍兵確實強悍。董仲穎的涼州兵曾經是吾親自帶出來的,自信天下間能強過此兵的,不會超過三家。浩然的槍陣能一再催破涼州軍的防御,攻擊力可謂天下至強。不過這側翼的防護嘛……嵩認為,最強的側翼防護還是槍陣自身。子義,你看,如果某把方陣擺成個空心。加強四個角的遠程打擊能力……”
太史慈聽到這些,感觸還不是很深。但如果蔣通在這里,就要膜拜了——空心槍兵陣,加強四個角的遠程打擊能力,這不就是西班牙方陣么?
“嵩也是隨口一說,說實在的,嵩真的很佩服浩然。居然能練出這樣的強兵。側翼步兵傷亡超過九成都能死戰不退。這樣的兵嵩不要說見了,聽都沒聽說過。也只有有了這樣的兵,才能擺這樣的陣。否則,兵弱了,擺這樣的槍陣,只能是自尋死路。”
“浩然的臨陣指揮能力還是稍有欠缺,在把握戰場節奏、出擊時機方面還是不如李傕、張濟、呂布等沙場宿將。不過比起當年剿滅黃巾的時候有了很大的進步了。只要再多打幾仗,慢慢就會跟上并且超過我等了。到時候浩然再指揮如此強兵,嘖嘖,天下,還有誰能擋住你渤海之一擊啊……”
————————分割線似乎出現得很頻繁嘛——————
1、孫堅是歷史上討董諸侯中作戰意志最堅定,成果最大的。但是卻只有威名,沒有稱贊。也沒有吸引到多少士子來投。造成這樣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孫堅的‘性’格和行事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這個人如果活在現在,就是一個標準的憤青,因為他的思維邏輯和現代憤青很像。憤青的思維邏輯是:因為我是愛國的,所以我做的是正確的。凡是反對我的,都是錯誤的,都是不愛國的,都可以打倒。孫堅的思維邏輯是:因為我是反董的,所以我做的都是正確的。凡是不配合我的,都是在支持董卓,都可以打倒。所以孫堅從長沙北上,殺荊州刺史王睿、殺南陽太守張咨,就因為這些人和他有‘私’怨,對他的討董行為不積極配合。所以這樣不服從我就砍死你的粗暴之人,是不會得到天下士子的擁戴和期望的。
2、漢獻帝劉協和陳王劉chong要追溯共同祖先的話,得上溯到漢明帝。漢明帝是東漢第二代皇帝。如果以光武帝劉秀為第一代,漢明帝為第二代的話,劉協和劉chong都是第九代。劉備就實在是隔得太遠了。
3、關于本書中渤海士兵的俸祿問題。50石每年作者只能說實在太廉價。清朝晚期李鴻章的淮軍,普通士兵每月月俸白銀三兩三錢。這三兩多白銀可以干什么呢?按照《明清論從》的相關數據,可以買2640斤大米。折合成漢代的單位,就是48.88石。相當于一年586.56石。當然,漢代的生產水平和清代不能比,但無論怎樣。50石每年都不算多。
4、西漢末年,哀帝派人整理皇家圖書。整理結果,統計藏書共三三o九o卷,這是我國圖書史上第一次有關皇家藏書數的明確記載。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從光武帝劉秀開始的幾代東漢皇帝都崇儒尚文,重視圖書。東漢建都洛陽,光武帝時曾從長安運來書籍二千馀車;后來洛陽的宮廷藏書逐步增加到這個數字的三倍。東漢皇家藏書起初藏在石室和蘭臺,新征集到的書貯藏在東觀和仁壽閣。綜上,東漢政fu的藏書至少六千車。大約十萬卷。
不過那時候的藏書大多數是竹簡,笨重、體積大、還寫不了幾個字。所以這點藏書的信息量不要做太高估計。同時由于書籍的主要載體沒有得到改善,知識的流傳和普及也相當困難。例如王充是揚州上虞(今紹興鄰縣)人,他的名著《論衡》寫成后,中原地區學者想讀而看不到。漢獻帝時,會稽郡(治所在今紹興)太守王朗卸任回到許都(今河南許昌),友人們發現他的學問比前大有進步。有的人猜測道:王朗“不見異人,當得異書”。一問果然,原來他在會稽時得到了一部《論衡》,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教益。
所以士族階級壟斷當時的做官資格是有條件的:知識傳播不便,平民士子缺乏獲取知識的渠道。統治者要治理國家,必須依靠家學淵源、底蘊深厚的士族階級。
公元190年,董卓‘逼’漢獻帝遷都長安,一時雒陽大‘亂’,東觀、蘭臺、辟雍與鴻都學等處的藏書大部散失,許多用縑帛寫的書卷被拆作車帷或口袋,只剩下七十馀車書籍西運長安,途中又遺棄過半。接著長安戰‘亂’不已,這些僅存的皇家圖書幾乎全部喪失。
()
(https://www.dzxsw.cc/book/102548/543761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