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亂紅樓 > 第一百二十六章 林家內議

第一百二十六章 林家內議


  林如海本當這過繼來的兒子爭氣,又肯照顧妹妹,自己就是去得早了些,兩個女兒也用不著擔心了。(千千小說網)[就愛讀書]

  誰知道,這口氣才松了這么一年多些的時間,就又重新提了起來!

  他幾乎可以肯定,黛玉的這個“天賦異能”倘若被太孫或者皇帝所知,黛玉會是什么結果!

  相比之下,那張灤還算是好的。

  林如海雖在揚州,這“清源妙道真君轉世”一事,也有所耳聞。他知道,便是這張灤信口胡謅,只怕太孫和皇帝也未必不當真。而若是這事情他已經說了,至少女兒沒法像如今這樣回來。

  當然,林如海對張灤的這封信也不是全信。

  撇開對女兒的詢問外,因擔心女兒自己也弄不明白情況——畢竟信中所說,并不是黛玉要主動去做些什么。若說個相反的例子——那女魃過處天下大旱,何嘗是女魃自己愿意的?是以,林如海還有另外的打算。只是黛玉自己都那么說了,有些事情也就不是那么必要了。

  而黛玉自然也見著了自己父親那難掩擔憂的模樣。

  可這樣的事不比尋常,哪怕平日里,只要她想說話,就素來都伶牙俐齒,放到現在,她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倒是青玉,她對那“張灤”卻是沒多少印象。被父親這么一拉,又糊里糊涂的看著平日里素來鎮定的黛玉看信時數變的臉色,不由得十分莫名。

  聽父親和黛玉的對話,似乎也不像是說黛玉私見外男一類。不由得左看右看一番,又認真的想了想,才忍不住的問道,“姐姐。到底是什么信?”

  一邊又對林如海道,“父親可不用擔心。不說旁的,哥哥和姐姐都那么聰明,有什么事情解決不了呢?”

  林如海見青玉算是“恢復”了小女兒應有的模樣,心下欣慰,也縷須道,“倒也確實不是什么不能解決之事。不過,在揚州這段時間,玉兒你們就別去寺廟之類的地方了。”

  黛玉點頭。

  青玉卻笑道。“姐姐才不喜歡去寺廟呢,她又不拜神佛的。有時候我聽姐姐說話,都懷疑她是哥哥還是姐姐。”

  聽見這話,林如海的心中一動。

  他笑道,“你姐姐原自小就沒讀過女誡之類,你們母親當初可還說過我。”

  說起這個,林如海又不免露出兩分緬懷之色來。但此后他就自己轉開了話題,又問了些路上的事,還有在順天府的事。

  黛玉和青玉兩個就撿著有趣的說了。

  一路上再無別事。

  等到了官宅,后院中依然是李姨娘和越姨娘管事。許是因為林如海已經早早的把青玉的嫁妝給定了。又更倚重李姨娘些,兩位姨娘管事倒還管得頗有條理。

  黛玉和青玉兩個的閨房都早早的打掃干凈、收拾妥當,兩人喜歡的菜蔬也早早的在廚房備好。卻是全和黛玉前生記憶里回揚州時的那副慌亂不堪的模樣大為不同。

  那時候,都知道林家這份產業難以保住,便是忠心耿耿之人,又怎能不心慌?

  黛玉前后對比一番,心中不免感慨。只是,這樣的感慨又是實在無人述說——就是青玉寶玉兩個都如她所料,見過那百二回本。難道就能知道她當年回家時。那種惶然無所依,絕路無處逃的心境么?

  又想著那張灤之信。她全不知此人是何時見了她,又看出她身上異常的。從寫信時間來看,她猜是那次瘋馬案的時候……可那又不重要。

  若是那樣的異常為人所知。黛玉想得到,自己初時那種“父親能活便能得安然”的心思是肯定要落空!

  種種思緒之下,黛玉覺得自己回到家中的喜悅就淡了很多。

  雖吃了熟悉的揚州菜,家中所制菜肴也比驛站中不知精致多少,黛玉卻有幾分食之無味起來。

  幸而,在晚膳過后,因天色尚早,黛玉聽見父親遣人呼喚。她這才松了口氣,留了紫鵑繼續熟悉揚州的事務,自己卻領了朱鷺,一路到了父親的書房,又自己一人進去。

  青玉沒被喊來,墨玉卻已經先在這里了,就站在父親的書桌前。且他們的父親也站著,并未端坐。

  黛玉一見便已明白,只怕在她來之前,墨玉已經和父親說了些什么,他的臉色不是太好。

  她只當不知,規規矩矩的行了禮。

  林如海倒先嘆了一聲,才道,“當初你母親還說過我,女孩兒家以四書啟蒙未必是好事。我原先不以為然。等這兩年我見玉兒你的家信,從不說‘貞靜賢淑’等字,心中倒有些悔意……誰知如今的事情出來,卻又不見得是錯了。”

  林如海的話,聽著倒似乎有些胡亂、顛倒。

  但是黛玉聽見,眼睛卻是慢慢的亮了。她早就知道,就算是她真有“所在之處,則疾病難生、痼疾易治”的能力,她的父親也不會去利用這樣的能力。

  可要是這樣的能力也能被人看出……

  到底解決的辦法在哪里?

  黛玉已經想到了,卻不知道該怎么和父親說。倒是不料,她還不曾吭聲,她的父親竟似乎已經有了那樣的意思!

  只是到底不敢十分肯定,黛玉也只能按捺心思,就那么無言的等著。

  果然,林如海很快問了一聲,“如今這世上除了四書,還有女四書,玉兒你對那女四書是怎么看的?”

  黛玉想想。

  這會兒,她沒有像當初駁迎春那樣說話,而是反問了自己的父親一句,“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然內外何分?”

  黛玉這么一反問,林如海一時竟不能答。

  這句問話,當然不是黛玉學有所惑。在求教五經。

  單論“圣人之言”,說到女子的話實在是太少。

  而能作為女子行為準則的話,就更少。

  孔孟二圣,孔子幾乎什么也沒說。而孟子呢?一句“授受不親”,一點“為婦之道”,也就基本沒有了。

  要說和女四書一脈相承的,主要還是《禮記》。女四書更多是對三禮的發揮。然而,三禮中固然有些注解是“無爭議”的,但那些注解,其實并不能合于現實。

  故此,林如海不是不知道可以怎么答,卻不愿那么答。

  黛玉呢?

  她固然信奉圣人之言。但有賈母的教導、前生的經歷,她對很多東西的理解,本就不可能和男子一般。而這句話,大概就是“不同之處”的核心。

  到底什么是內,什么是外?

  如果對這一點理解不同于世上通常的見解,那么,《女四書》在她的眼里,自然就失了根基,沒了立錐之地。

  見林如海不答,黛玉又繼續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二字,可為外事?”看了看自己的父親,黛玉極為大膽的還加了一句,“父若不仁,夫若不義,女則何解?”

  林如海捋了捋自己的胡須,嘆息一聲。

  墨玉站在一邊。倒是從之前的事情里抽出思緒來。露出激賞之色——如果說“仁義”二字是針對“人”來說的,那么。對女子的某些要求、束縛,和孔孟之說就無疑形成了悖論!

  難道能說女子就不要守“仁義”二字了嗎?

  “妹妹這話真是駁盡天下女子妄言。”墨玉先這么贊了一句,隨即又有些壞心的道。“‘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何解?”

  這就不是女四書也不是五經,而是孟子了。

  黛玉一本正經道,“權也。”

  墨玉大笑。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一句“權也”,黛玉果然是自圓其說了。仁義二字,置于“禮”之上,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墨玉知道,在這個年代,能看透這個道理的,莫說是女子,便是男子,只怕也沒有幾個。

  而見他兄妹如此,林如海也只能搖了搖頭。

  一來欣慰于他們兄妹相契,二來卻有些無奈,“清之你也莫笑。你妹妹若真按這說法行事,按如今這世道,只怕閨譽就沒了,與自污何異?”

  墨玉不屑道,“不說其他,范文正助資再嫁,二程亦再嫁其侄、甥二女,何曾如今日一般?‘授受不親’竟做‘不可見’解,‘從一而終’也成金科玉律,真可謂矯枉過正了……總之,若要守了這個才有閨譽,閨譽又有何用?不過問心無愧即可。若是有人在意……反正日后妹妹招婿時,也不要那等俗物。”

  如今墨玉也是脫胎換骨了,但凡要發表什么言論,都很自覺地從“圣人之言”以及歷史里找論據。

  且有些事,也確實是他來到這個時代后才知道的。比如說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二程自個兒將自己的侄媳、外甥女給再嫁的史實。

  而他這么明白的說出嫁娶之類的話來,這一次,黛玉卻沒有裝羞澀。而林如海呢?他也只是有些無奈的看了墨玉一眼。

  他知道,墨玉已經明白了這番對話的本質,這是想解除他的憂慮。

  可這孩子將“不要俗物”的話說得那樣輕巧,這不擺明了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么?

  是的,這番貌似有些奇怪的對話,是林如海在告訴黛玉要怎么做,而黛玉顯然也在之前就想到了這點。

  “先天氣運”或者還不需要那么警惕,那個“疾病不生”的能力,放在現在這個環境,卻是大大糟糕。不說現在身體情況很不妙的皇帝,就是太孫,或者別的什么權貴,難道不會覬覦?

  更別說,黛玉是可以預見的美人。

  父女兩個都不覺得防范未然會太杞人憂天。

  而他們想到的對策,則都是“自污”。而且,不能是隨隨便便的往自己身上潑臟水,而只能是“不合世情”,僅僅是“不合世情”,卻要有理有據。

  可是這么一來,又肯定會影響到黛玉的婚事。

  林如海可以贊同黛玉不按“現今的閨范”行事,卻肯定要擔心她的婚事。便是墨玉那么說了,也不可能真的放下擔憂,當下只是揮手道,“不過是那么一說。如今你們仍在孝期,有些事情還不用著急,若能有旁論,卻是更好。”

  ps:

  有些內容其實寫得很痛苦啊。不過,黛玉是古代的女孩子,四書啟蒙,世情影響。有些觀念是肯定不可能和現代等同的。后世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放到她的身上,有些東西她不容易接受。


  (https://www.dzxsw.cc/book/102345/537311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