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章 兄弟小酌
這將成為永寧公主府和高陽公主府——兩個公主府在陛下賜酺之日、為了聽各自想聽的書目——而起的爭執。
聽什么段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府在人前的面子……面子知道不。
比如永寧公主府要聽“武王伐紂”的段子,而高陽公主府想聽“晉武帝篡魏”的段子,雙方為了面子,才僵持不下……
這么一想,郭孝恪連忙敷了涼手巾,又躺了下來。
恰在此時門簾一挑,女管家菊兒、雪蓮,陪著延州刺史高審行、高陽公主過來,兩人離府前再來看望,這是禮節。
高陽公主在門邊“噓——”了一聲,悄聲對刺史道,“郭大都護正在睡著,我們最好不要進去再擾他休息。”
郭孝恪閉眼裝睡,就聽延州刺史“哦”了一聲,亦在門口駐足。
再聽公主道,“幸好我們去的快,不然,還不知長安縣傷他到何種地步呢……真是謝天謝地,我們走吧兄長,不然青萍還要擔心我們呢。”
于是,延州刺史高審行再叮囑了菊兒和雪蓮幾句,與公主告辭了。
二人剛剛轉身,郭孝恪一下子又騰身坐起來。
他聽出了高陽公主一連說的好幾個“我們”和一個“兄長”,立刻猜測高審行因為休祥坊的爛事,一定又要攤上他自己的爛事了。
高陽公主的異母姐姐——東陽公主,已是高府老大高履行的正妻。那么高陽公主叫高審行一句兄長,也沒什么不對的。
但這形勢怎么那么亂!
……
大年初二,延州刺史高審行和高陽公主,替郭孝恪解了休祥坊之圍。
同一天皇后率眾妃接受長安外命婦朝拜。
而長安縣亂成一團的時候,金徽皇帝與吳王李恪作了一次長談——重點就是讓吳王知道,他不能總這么閑著了。
吳王也委婉地提到了身份一事,他從未上過心,那都是上一輩的糾葛,母親楊妃短暫成為嫡妃的過往與他無關。他一降生,便只知文德皇后。
皇帝擺擺手,說道,“那個還重要么?現在的嫡皇子是大郎李雄!但你得知道,凡是捉住這段陳年往事不放的,并非多么看好王兄。而朕不怕哪個人再跑來胡說!”
吳王起身,深深一躬到地,由衷地說道,“這便是陛下與眾不同之處!”
皇帝吩咐內侍擺上酒菜,兄弟兩個對飲。
皇帝又對吳王說,“王兄你也得體諒父皇,他擔心的根本不是你,而是擔心利用你身份來作文章的某些人。”
吳王道,“有陛下在,微臣斷定再也無人敢提及此事了。”
二人對飲,皇帝親自把盞,忽然問道,“以王兄看,天下諸州哪里算是重中之重?”
李恪知道,這是陛下在考自己了。
這個題目如何應對,應對的好與不好、對不對皇帝的心思,有可能直接關系到自己今年的去向。
吳王雖然不善言辭,但心思并不弱于任何人,此時心中急閃一念:陛下可不是問我想聽書、還是想看戲,這是軍國大政!我說的對與不對,所關甚重。
他恭謹地看了一眼皇帝,猛然覺得自己就這么一閃念,仿佛皇帝已看出來了,此時正笑呵呵地盯著自己。
關鍵時候,母親那句話跳了出來,“陛下問什么你便如實答,千萬莫在陛下面前耍心機。”
吳王起身答道,“陛下,天下最重之州,當推揚州。揚州物華天寶,稅賦之首郡。揚州穩與不穩,于社稷相關甚重。”
皇帝問,“其次呢?”
吳王答道,次者當屬荊州江陵郡,荊州乃是米糧之倉。從荊州往東,岳州、鄂州、江州、揚州,這幾處地方都是緊要之所。
而且長江從巴山峽口奔騰而出之后,所有大的折拐之地,全被這幾州占據著,這些地方都是抗、防江汛的要點。
皇帝再度點頭,對吳王的答對十分贊同。
長江出巴山之后,自荊州折向東南,在岳州突然折向東北方向,在鄂州再次折向東南,流至江州再次折往東北,最后在揚州又往東南方流去了。
巴山夜雨,多么的恬靜宜人,詩情畫意。
但在長江中下游,帶來的卻是水面高漲,堤壩危懸,數不盡的良田市井、錦繡升平,時時承受著江汛的威脅。
皇帝知道,荊州有李元景坐鎮,鄂州是江夏王李道宗,揚州原來是李泰的封地,但李泰轉封南陽均州之后,揚州也沒有像樣子的人坐鎮了。
而岳州和江州,因為洪澇頻仍,一直是謫貶之官的去處。
誰要是不好好干、惹了皇帝煩氣,那么好吧,你去江州泡一泡吧。
吳王李恪猜測,他的這位兄弟,八成要在岳州或江州給自己找個去處了。揚州那么富庶的地方,李恪不認為皇會讓他去那里任職。
如果能在岳州或江州有個立足之處,那里水情雖然惡劣,李恪不正好有個顯山露水的機會?
他一定不會辜負了皇帝的期望,要將任地好好治理一番。
哪知皇帝的問話還沒有完,再問吳王道,“王兄你只說了一面,要知道我大唐江山永固,所慮的可不止是一個水患和米糧。”
吳王抬頭看向金徽皇帝,知道皇帝要將問題深入來談了。
皇帝又給二人滿了酒,微笑著問道,“那么王兄你再說說看,僅從方才提到這幾座沿江的州府看,在軍事上以哪州最重?”
這又是個很敏感的問題。
李恪豈不知大唐疆域幅員萬里,西邊最重甘、涼兩州,北重靈、夏,河源地重鄯、蘭,西南重松、益,而東北方最重幽、遼。京師外圍則重岐、同兩州。
幸好皇帝只問他方才說到的、長江沿岸這些州府,不然又是個長篇大論的問題,而且更不容易說得好。
吳王道,“陛下,若從軍事角度來看,荊州則是保揚州之要郡,長江上游若不保,揚州安在?”
皇帝再度點頭,“王兄你又說對了,但荊州要害實在江陵,那里畢竟是一處四戰之地,雖有漕運之便,荊江之險,也不足以改變其易攻難守的形勢。那你看……哪里才是守荊州的要地?”
李恪此時,已猜到了自己的去向,不外乎岳州或江州。
對自己這個長久閑置的親王來說,岳州或江州,正是恰當其分的去處。
這亦是吏部派官的規矩——好地方有人眼紅,因而閑言和竟爭也多,要去先去劣地,下一步是好是壞先看看本事。
而接下來陛下要談的,只算是灑桌上的額外探討、以此拉近君臣的距離。
想至此,吳王心下一松,思路亦隨著開闊起來,“陛下,是襄州。”
皇帝有些驚訝,但又點了點頭,“為何?”
吳王道,“襄州處于南陽的十字路口,緊扼南北、東西貫通之門戶,四方官道皆匯于此處,繞又繞不過去。從襄州向南無險可守直抵荊州,若此地一失,荊州便不穩了。”
皇帝道,“守的住襄州,則荊州也守的住。荊州守的住,則江寧守的住。若襄州失,則長安與荊州阻絕,京師退路只剩下武涼一途,但失去了同經濟繁華之地的聯系。”
皇帝感慨道,“看來父皇用人真是精道啊,王叔李元景自從出藩便在荊州坐鎮,他持重老成文武俱佳,在上一輩的親王中,沒有誰比他更令人放心。”
吳王順著皇帝的話,再想想鄂州,那里是李道宗的地盤,地處華夏腹地,更是扼住了漢江的出口,同時兼顧了江汛。
相比揚州的地位,鄂州可以說一點都不弱。
西晉時杜預伐吳、南朝時蕭衍攻齊,都是從襄陽起兵搶占江陵,先坐擁米糧之地,然后才順流向東,兵鋒直指江寧。
但李恪認為,再往下談便離題過遠了。
金徽皇帝即便要起用他,也不會派他去坐鎮襄州。因為那里太重要了。
李恪認為皇帝寧可將薛禮或長孫潤派到襄陽去,也不會讓他去的。
他悲哀地想,也許這便是親王與嫡系的區分。
從襄陽往南是荊州,往東南過桐柏山可直趨安州,蔣王李惲坐鎮,從那里可直控漢江口,從而威脅到鄂州。
要知道,行軍布陣最重糧草,在崇山峻嶺中有這么一條水勢宏大、且多半流程都很平穩的漢江,對于輸送軍糧意味著什么。
從襄陽往北是南陽,過伏牛山可去許昌,當年關羽在襄樊水淹七軍之后,嚇的曹操在許昌都打算著遷都了。
關羽打了襄陽,便“威震華夏”,這可真不是瞎說。
正如金徽皇帝所說,以先皇用人那樣精道的人,在襄州卻安放了李恪同母的兄弟——六皇子李愔——這個先皇罵之為“禽獸不如”的東西。
這可不是先皇多么重視李愔,而是李愔這個扶不上臺面的家伙,只要敢有異心,一眨眼便可被拿下。
吳王李恪就想了這么多,捎帶著再思考一下,萬一接下來皇帝問到他岳州或江州的事情,他要如何回答。
皇帝飲凈了杯中酒,說道,“漢江……朕初任西州別駕時,便帶著柳玉如、樊鶯漂過一次,從襄陽至鄂州,只須晝夜啊!”
皇帝同皇后、淑妃的這一段經歷,吳王好像也聽說過,當年他們三人便是從鄂州奔赴的劍南,去那里平亂。
那么襄州之重,在深諳軍旅精髓的皇帝心里,一定比誰都清楚了。
此時,皇帝忽然直截了當的問道,“王兄想去何州任職呢?”
吳王不假思索,回道,“微臣知道揚州繁華,但父皇早年曾對微臣說過,家國事殊,親王須出作藩屏。我們可不是去享受繁華的,要為國分憂!微臣想,陛下若能使微臣去岳州、或江州治理洪汛,微臣定然不負圣望。”
這次,皇帝好像對李恪的回答有些不以為然,又滿飲了一盞來掩飾。
吳王緊著陪了一下子滿飲,聽皇帝道,“都說吳王極善弓馬,朕豈能大材小用,讓你去水里泡著?”
李恪又是一陣子感動,貞觀皇帝不會不知自己的騎射,但一直讓他閑著。
而從金徽皇帝的話中,李恪好像聽出來了,岳州或江州并非他的去向。
那難道會是揚州?自李泰之后,揚州可一直未封出去。
吳王道,“呃呃……只要陛下所差,恪敢不從命。”
皇帝異常平靜地說道,“朕的意思,正月里,王兄可多加事奉母妃楊太妃。但上元節過后,你給朕去襄州出任都督,且楊太妃也要隨王兄之藩。”
金徽皇帝說的平靜無波,但在吳王聽起來,卻字字如雷,震得他將手中的金杯都掉落了!
在皇帝面前,這是大為失禮的舉動。
但吳王已經顧不得了,立刻伏身于地,以頭觸地作響,再抬起頭來時,額上已經見了血跡,他哽噎道,“多謝陛下信得過!但微臣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連忙起身相扶,驚詫地問道,“王兄,你這是何意?”
李恪道,“只因襄陽事關過重,微臣在感念陛下倚重之時,深恐才力不濟,怕有負陛下之厚望。”
皇帝哼道,“王兄你這話可不實誠了!”
李恪一驚,不由自主再看向皇帝,發現他并無氣惱之意,這才放了心。
但心中最隱秘的想法讓皇帝說中,他臉上馬上現出一層尷尬之色。
李恪不覺再想到了母親的叮囑,“陛下若問什么,你便如實答復,千萬莫在陛下面前耍心機。”
而他剛剛確實、說的和想的不一致了!
皇帝問道,“王兄你方才其實是在想:襄州這樣的重地,一定不符合王兄在朕心幕中的地位,是不是?”
吳王這次更是嚇得伏身于地,回稟道,“微臣罪過!”
皇帝道,“此處只有你我兄弟,但王兄你這是什么意思?片刻間已兩次俯伏!還不快快請起。朕在眾兄弟間沒有親疏,只有量材而用!另外朕再告訴王兄,襄州再緊要,朕亦可等閑取之!!”
這可不是說說算了,皇帝說的是實情。
吳王所論的、襄州的軍事之要,在皇帝這里只算上了點道兒,但并不全面。可以說是皮毛,皇帝只是不去糾正而已。
但他最后這半句話的用意卻極為明顯——襄州再重,朕也沒什么擔心。
這么一會兒的功夫,吳王好似在山尖、山谷間升墜了幾個來回,再坐下時,后背上都濕透了。
這么重要的地方,這樣重要的委任,皇帝只在酒桌上問了自己幾個問題,便定下來了。
而方才他一句應對不慎,仿佛像是辜負了皇帝的信任、以及兄弟的感情。吳王為此尷尬不已。
(https://www.dzxsw.cc/book/102342/537166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