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因風吹火
李彌從捕頭家中出來之后,很快發現闞捕頭一個人往安國軍鎮上去了。李彌悄悄隨他出了城,隱伏在道邊的樹叢后邊等他。兩個時辰后,他看到闞捕頭匆匆地由軍鎮里出來,便閃身截住他道,“捕頭,與笪將軍談得如何?”
捕頭吱吱唔唔地辯解道,“長史大人,我沒去找他……眼下躲著事走還來不及……”
李彌并不戳破他,而是說,“我也相信捕頭沒有參與其中,不過……你那舅子一類的人,本官最是了解,只怕吃過了夾棍就不知道怎么說了。”正說著,由安國鎮里馳出來一匹快馬,馬上一名軍士背挎信囊、急匆匆地往雅州官道上去了。
李彌看著那人的背影,又搖搖頭自言自語道,“我管是不管?不管的話,可惜了金縣令了,多好的一位父母官!”
道上沒有別人,闞捕頭突然給李彌跪下,央告道,“李大人,小人知道你這位京官要比西州的官心善,求你給個萬全之策,救一救我們金大人!”
李彌豈能給他明言,他還怕萬一事發,會授人以柄。于是說道,“你們榮經官場上的事情我不插嘴,但金縣令既然還坐在那里,你有事總該與他商量,不該私做主張。”
闞捕頭連忙爬起來,一溜煙兒地跑了。
高峻從徹州回來之后,這兩天一直在驛館中陪著自己的兩位夫人,彈琴飲酒、大門不出。崔嫣不遠千里找到雅州來,現在與心上人在一起,心中十分自在。細想一想,自從八月上旬高峻帶著三百護牧隊殺到乙吡咄陸部去,到現在已經整整四個月了,兩人四個來月不見,猛然一見彼此是個什么心情可想而知。
她對高峻百依百順,眼下正在邊彈邊唱:
“蜀道越名山,峨眉望險關。青巒屏目列,紫氣繞霞煙。棄我修仙術,同君徹夜彈。何時騎寶馬,共赴桃花源。”
她嗓音清澈婉轉,詞也是現想現唱。蜀道對峨眉,既說出了她來雅州一路上的辛苦,也道出了關山重重、不足以阻擋她投奔過來的信心。
后邊四句又是以歌言志,表達了她放棄清燈古佛的向往,而甘愿與高峻共墮紅塵的決心。一曲終了,樊鶯首先鼓掌道,“崔嫣姐,你的歌與柳姐姐有異曲同工之妙,唱出了我的心聲!”
驛館大門外,汪夫人在另一位丫環的陪同下已經站了好一陣子。丫環提著夫人的琴囊,汪夫人駐足聆聽,遲遲不敢進去。
她是聽義兄李彌說起,高別駕的五夫人到了雅州,就是會彈琴的那個。汪夫人好勝,于琴技上頗為自負,便有了前來領教一番的想法。
但人未進去,便聽到一陣清脆的琴音飄出,宛若玉珠入盤、清泉出澗,一出一入,她竟然猜不透彈琴人使的什么手法。而那婉約的歌喉更如同當頭一棒,讓她愣在當地。
丫環不知夫人的意思,望過來、要問汪夫人進不進去。但汪夫人看來就像是丫環的嘲諷。她輕叱一聲道,“愣著干什么,回府!!”
李彌從榮經縣回來,恰好看到這一幕。他隨后趕去見妹子,看到她正趴在床上一言不發。最近這些日子汪夫人心情極不好,時時感覺李道玨與李夫人正在卿卿我我。此念一生,便如一把小鏟子,不停在挖自己搖搖欲墜的凳子腿兒。
更兼方才在雅州驛館門外,那個琴音歌聲對她又是一擊,感覺這日子是再也沒法兒過了。看到義兄舉步進來,她委屈的眼淚立刻流了下來,“哥哥,我的命……這樣苦!”
李彌安慰道,也只好聽天由命……只是你那位哥哥悶頭干活兒,怎么也不替自家妹子想想。汪夫人恨道,“我是指不上他,不知他這些日子躲到何處去了,幸好我還有位哥哥呢!”
李彌嘆道,“我空有心幫你,總歸是人生地疏。本來是有汪衡這個幫手,誰知他又……又拉了堂兄汪縣尉,去給李二夫人的義兄忙碌起沒完了!本官現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汪夫人猛地由床上坐起來,“他在哪里?”
李彌說,“榮經縣衙。”
汪夫人沖著屋外喊道,“往榮經縣去個人,把那個傻子給我叫回來,就說我得了急病,來晚了就見不到他最后一面!快去!!”
長安大內,有一道來自劍南道的奏折、一道右領軍衛通過兵部呈上來的奏折、一道江夏王李道宗由鄂州送來的奏折擺在貞觀皇帝的面前。這三道奏折都是六百里加急披星戴月送過來的。
他最關心的是江南道造船之事,現在時間已經到了十八年的年底,江夏王在奏折里說,到臘月末,造船進度已經追平了虧欠,按這個進度下去,一百艘大船一定會按時完工。
江夏王還把新任西州別駕高峻大大地褒獎了一番,李道宗說,若是沒有高峻恰好去江南道,那么大事有可能就此耽誤了。王爺列舉的、高峻為追趕造船進度所出的幾個至關重要的主意,在皇帝看來也不住地點頭。
最后,李道宗為著江南道城鄉隨處可見的貲布推銷出路,皇帝知道這肯定又是高峻的主意。他準了,準備第二天與軍部說一說。
此前,在西州都督郭孝恪的來信中,皇帝知道天山牧馬匹越冬牧草的籌集已經接近了尾聲,那里沒有什么問題,總牧監高峻搖控著,又拉了一百二十人去了劍南道。那么,他堅信劍南道即便有個李道玨,輸絹一事也應該不會有什么事了。
兵部上報的是右領軍衛下轄威遠折沖府并番一事,就是說正月的番上他們不來了,要與第二年并在一起,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皇帝又有些奇怪。
府兵平時分散在各地折沖府,每年輪番到京城擔任宿衛任務,稱為“番上”。兵部將距京城五百里內的折沖府分為五組,每五個月輪流番上一次;距京城五百里至一千里的折沖府分為七組,每七個月輪流番上一次……而距京城兩千里開外的威遠折沖府只能一年輪上一次了。
兵部有“并番”的規定,而且,如果路途確實極遠、而又影響到了府兵服役質量,那么折沖府可以上繳一定數目的錢物來“免番”。如遇臨時征發遠征作戰,戰后可按作戰時間免去其番上任務,如此即可保證府兵的訓練時間不受干擾。
皇帝奇怪的是,劍南道的四個折沖府歷年來奏請的都是以資代番,為什么這時卻請示并蕃呢?他尋思著,最后拿起劍南道潘若水送來的奏折,這才意識到,三道奏折包括先一步由西州送來的奏折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一個地方――劍南道。
他想,高峻在那里,應該不會有什么事情吧。
皇帝雖然接連把高峻由一位正七品下階的下牧副監,一直提拔到了目前這樣一個顯赫的位置,但是回想起來,他竟然一次也沒見過這個人。
他打開了潘若水的奏折,隨后眉頭皺了起來。(未完待續。)
(https://www.dzxsw.cc/book/102342/537088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