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道田 > 0456 抉擇

0456 抉擇


  雖然還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深度該如何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應該是真的增加了。

  畢竟這空間升級可能要命的事兒不知道會不會再次發生,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發生,難道為了這個自己就坐著等死不成?

  如果沒其它意外,自己這生命算是有了足夠的長度。在這樣的基礎上,哪怕搬磚搬個幾百年,也保證能搬得又快又好,怎么會沒有深度呢?

  不考慮因此導致自己在外界的生命變化,到了空間里面,二十四倍的時間流速,自己的一輩子這也相當于普通人幾十甚至上百代人的時間總和。

  由是可見單從時間而論,自己這輩子有足夠的時間來學東西,比起普通人而言自己能涉獵的肯定會多上不知凡幾。

  當然這也只是理想的說法。畢竟自己還得考慮腦子夠不夠用的問題。

  人的大腦發育完全以后,大約有一百多億個腦細胞,而且各個腦細胞間還有非常復雜的連接。這才造就了大腦擁有極為發達的功能特性。甚至因此還出現那種人腦只開發出百分之幾,愛因斯坦才開發到百分之十的說法。

  當然這種說法本身就不科學,根本禁不起推敲。

  人腦結構復雜,功能眾多,沒哪個人的腦子是專門為了思維和邏輯而長的。畢竟你的一舉一動、吃喝拉撒都是靠著大腦來決定的。

  作為統領人體的中樞,人腦肯定有一定的功能余量,但是百分之**十的余量這么多那也絕對不可能。自己見了那么多腦血管意外的患者,真的這樣的話,那至少百分之**十的患者不會有什么很嚴重的后遺癥。但事實上,大部分的腦血管意外患者痊愈后,都會出現肢體運動障礙、要么思維邏輯問題等等后遺癥。

  徐毅猜測這樣的說法之所以廣為流傳,想來也是不想用腦子的人太多,給自己沒腦子找個借口而已,又或者出于對愛因斯坦的一種個人崇拜而已。

  你用或不用,腦子就在那里,不增不減……

  事實上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意,人的腦子實際上還是會減少的。

  人的腦細胞在發育到成熟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細胞的數量就開始不斷減少,這也就意味著不管你愿不愿意,腦子總會越來越不夠用。

  人腦可沒辦法像電腦一樣,容量不夠了能再加硬盤或者換個硬盤。每個人就這么點兒腦容量,不管什么東西,想記住想掌握的都得裝進腦子里才行。

  即便自己有別人數十倍的時間,那也不意味自己真的可以比幾十個人加起來更強。畢竟腦子就這么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

  自己又不是哪吒,沒長著三頭六臂哪怕真有三頭六臂,如果想要有所成只怕同樣也得對想學的東西挑挑揀揀,有所取舍才行。

  自己又應該學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使得這效益最大化呢?

  徐毅摸著下巴,陷入了沉思。

  搞技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畢竟老話都說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傍身。

  有充足的時間,也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也可以有更多的設想去實踐,于研究而言肯定有利無害。

  徐毅敢肯定的是,不管自己做什么,從現在開始認真學習做到每天都有所得,終有一天自己也肯定可以抵達這一學科的最前沿。

  人們早已經認識到生有盡,學無涯的道理,現代的教育和職業體系更是將注重專業性的特質發揮到了登峰造極。

  即便是專門培養所謂的復合型人才的技術學校,往往也并不會刻意去培養那種“不能做廚師的裁縫不是好司機”的跨界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在專業性要求強的崗位更是如此。

  除非公司草創,或者單位本身格局所限,需要很多崗位但是難以招募或者無力承擔那么多員工,這才會對所謂的“復合型人才”有較多的需求;真等他們發展起來,再指望那些萬金油,那無疑會對公司的發展造成更多的限制,他們也會對專一型人才的需求更多了。

  雖然復合型人才更容易找到工作,但是最終決定行業發展的,仍然是專一型人才。畢竟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總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就必然有所專長。要是什么都學,什么都會,那最終的結果也只能落得個樣樣精通樣樣稀松,什么都做不好的結果。

  哪怕一國之君朱由校可以拍著胸脯去說:木匠里面我權力最大,皇帝里面我木工活兒最好。但是雖非亡國之君,明朝的覆滅卻也和他不無關系。

  那位木匠皇帝把原本應該花在朝堂之上的時間浪費在木工上,所以才導致宦官亂政等等問題,為崇禎吊死煤山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但是自己的情況和朱由校有著本質的不同。

  這個世界上并沒有任何一門學科是真正孤立的,就像學醫還有解剖、組培……這些基礎學科,到了臨床也要分成內外婦兒神經病以及皮膚等等,甚至大型醫院更會細化出肝膽外科等等更加專業化的科室。這也使得有些人看病都不知道找哪個科室合適了。

  但是相對割舍開的各個學科也多有聯系,比如一些免疫系統疾病,就可能同時涉及到內外婦兒神經以及皮膚等學科。

  別的行業同樣如此,但人的壽命和精力實在有限,隨著研究的愈加深入這也注定教育體系和職業體系硬著頭皮把學科細化進行到底。

  自己的壽命夠長,不管自己最終的選擇是什么。都可以再把大把的時間去“浪費”在相關的學科上。而且這樣的“浪費”實際上并不會對自己主要研究的學科產生太多的副作用。

  畢竟相近的學科自然有其共通之處,真的可以做到觸類旁通,而學科間的連帶關系也會使得自己想要掌握和鉆研的學科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如果把學術看成胖子玩的游戲里的技能樹,自己就完全可以把某個專業相關專業的技能點全部點起來,這樣最后做研究的時候肯定更加高效。

  放在一般的情況下,這樣的研究只能通過團隊合作的模式進行。可是再和諧的團隊也做不到如臂使指,集思廣益甚至比不上團隊決策者在正確方向上的獨斷專行。

  所謂的集體智慧,有時候是一件很讓人惱火的無奈選擇。畢竟每個人的想法、目的和利益不盡相同,或者甲說白馬,乙卻按著黑貓去執行,在團隊的交流和合作的妥協和分歧也必然產生大量的內耗越是大的團隊,缺乏科學的制度之下,所產生的內耗也必然越大。

  就這一點而言,如果不考慮很多事情需要協同作業,真搞什么研究,自己在空間里一個人至少可以代替外界的二十四個,甚至更多人的研究工作。畢竟自己決策時沒有任何阻力,理解起來也不會有偏差,這樣研究效率肯定更高。

  可是真去當什么大科學家,那也絕非自己所愿。

  在國內想搞科研,那就需要團隊合作,更需要體制的支持。要是沒了這些想做研究,那其中的艱辛只怕不知道要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真的身在體制,那可能自己除了研究,還得花更多的精力在勾心斗角維持人際關系上。就算有了成果也不得不面對可能被篡奪,申請不到經費或者申請的經費被扣壓、挪用等情況。

  就像林天正前幾年申報了個市級課題,一直到結題也只拿到院里配套經費的百分之六十,剩下的都被前任領導給挪用了。

  徐毅私下里也為林天正鳴不平,林天正還反過來安慰他:能拿到這些就不錯了,這還是挪用了別人的經費才能拿到的,這差的錢都被填補那些不知道多少年以前留下爛賬了。

  如果不在體制,那么別說研究經費,光是相應的基礎設施之類的東西不知道要花多少錢。

  這個從自己想要檢測個空間的基本屬性,只是很粗糙地檢查了一些項目就花了那么多錢就可以看得出來。

  在真正的研究中,這點東西相比而言真的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了。

  自己真有這么多錢,怎么都能把村里的事兒給搞定了。

  別說這些東西,真的搞什么高精尖的研究,只怕有些要用的設備和必須的材料,自己就算有錢也沒途徑去買。真用到這些東西,或者自己也只能找有這設備和材料的機構去租借。那就很可能得出很昂貴的費用,甚至遇到不差錢或者設備緊張的單位也可能被人家一句話就給打發回來,想用都沒機會用。

  正規渠道搞不到,那要是想些歪門邪道的,要么可能遇到騙子,要么前腳買到后腳被查水表。

  甚至哪怕克服萬難,真研究出了成果,想轉化生產也沒那么容易。

  私人搞科研絕對是事倍功半,費力不討好的做法。

  再者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自己一不想進體制,二不想出名,真搞個大新聞,那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這種事兒自己躲都躲不過來。看看那些民間科學愛好者有事兒沒事兒就把特斯拉掛在嘴上,把他神話到除了自己生個孩子,剩下無所不能的地步,只怕特斯拉的棺材板都已經按不住了。

  自己真的以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身份搞個大新聞出來,哪怕活著也得被這些人給念死。

  即便是正統的科學界,有愛因斯坦給大家當崇拜對象也足夠了,反正他也掛在墻上了。

  自己真靠著科研出名了,只怕早晚也會被掛在墻上了自家的墻上。

  搞科研這活兒還是留給正八景兒的學院派科學家來做吧,自己真的累感不愛。

  難道真的像主任說的話,接著搞醫?


  (https://www.dzxsw.cc/book/100710/535200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