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燕尾
那些打過x號的地方,就是徐毅加工時候需要去掉的地方,沿著那些打過x號的圖形各條邊垂直加工下去,就會在木材上面形成各種圖形。水印廣告測試水印廣告測試
比如邊框側邊的那個梯形和加工以后就會形成一個梯形的凹槽,與之對應的就是枕木端面去掉其它部位以后,也會剩下一個梯形的凸起。這種梯形的榫卯連接,看上去就如同燕子剪刀形的尾巴一樣,因此凹陷的部分在木工上面就被叫做燕尾槽,而與之相配合的凸起就被被稱作燕尾榫了。
燕尾榫的應用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關于它的來歷還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魯班接受了一項關于建立一所風水亭的任務。魯班當時想:“現今已經建造了這么多亭子,我應該建一座別有風格的!”不過伏案沉思三個時辰,他也還沒想出什么更好更有特色的建筑方式。已至晌午,魯班的妻子就特地為他做了一條整魚,用筷子的一頭扎進魚嘴另一頭托魚尾將這條魚放在盤子里。魯班爺看見后,眼前一亮,大聲叫道:“有了,太妙了!”于是,魯班就把小亭子的柱子設計成有兩條魚相對,由一棵柱子分別由魚口相接,魚魚相望,連連有余。初步方案訂下來了,但是怎樣連接才更有力呢?當他進入了沉思時,突然耳邊傳來了小燕子聲嘶力竭的慘叫聲,打斷了魯班爺的思緒。抬頭看見一只可愛但已受傷的小燕子掛在了兩根晾鰾的繩子上,魯班爺非常心痛,輕輕地把小燕子取下來。他發現小燕子的后尾呈八字形的卡在了兩繩之間。他立刻召喚夫人給小燕子包扎好傷口,放在棉花上,每天照料,直至傷愈回歸大自然。在這段時間里。魯班爺從中又受到啟發,由此就萌發了用燕尾方式連結兩條魚頭部的想法,使之更有豎勁和抗衡力,而這一結構方式被他命名為“燕尾結構”。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也就是為了附會襯托魯班的聰明才智罷了。事實上燕尾榫真的是魯班發明的嘛?
怎么可能?
魯班不過是兩千多年前春秋末年的一個人,像燕尾榫這么簡單的東西。咱老祖宗哪兒會蠢到這么晚才能靠一個木匠把它發明出來?
事實上,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時代,燕尾榫就已經在出土的各種建筑結構中廣泛存在了,或者這個結構的使用發明還要早于七千年前。
作為一個重視傳承和傳統文化的古老國度。國人一向喜歡假托古圣先賢,喜歡神話能人。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得屬炎帝了。
炎帝也就是所謂的神農,他的功績自古以來就說法不一,有的列舉了四個方面,有的數列八個方面,有的甚至羅列十幾個方面,幾乎把新石器時代的所有發明創造全算在她的頭上。
在民間關于炎帝神農的功績。最多的就是在農業和醫藥方面的各種傳說。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多,神農的技能樹也越來越完善的。
《周易》對于炎帝的成就還不過只是概括出他“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和“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到唐代司馬貞補寫《三皇本紀》時,把前人關于炎帝神農的功績又進一步作了概括:“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民。……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弦之琴。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
還有些典籍又為炎帝神農追加了一些功績,如“……神農始……相土地宜,燥濕肥磽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淮南子修務訓》)意思是神農對風水很有研究,教民擇地而居,造屋建房。“作陶冶斤斧。”(宋《資治通鑒外紀》)又為讓他掌握了燒制陶器,冶制斤斧的技能。
上面這些還算是靠譜兒,不過還有像這樣的:“《漢書》又云:神農之教,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又城池之設,自炎帝始矣。”(宋《事物紀原》)這說明炎帝時代已有了城市。
“治其絲麻為之布帛。”(宋《皇王大紀》)即說神農治麻為布,制作衣裳——作為一個早已進入高度社會分工,男主外女主內的悠久歷史國度,你讓一個大老爺們兒去紡麻織布,這真的很科學?
……
其實,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發明發現都不可能只是靠著一個人或一代人就能完成的,絕對都屬于集體智慧的結晶。把這些事兒都算在神農頭上,不過是出于人們對他的景仰與崇拜,努力營造出的一種精神寄托而已。
燕尾榫的發明同樣如此,毫無疑問這也是來自于長期木工勞作中的發明,最終卻被掛名到“木工鼻祖”魯班的名下。
殊不知,這樣的說法硬生生地把燕尾榫的廣泛應用的時間向后推延了四五千年。這極具諷刺意味的的做法,不能不讓人佩服國人對“圣人”的盲目崇拜,即便沒祖墳哭,也得找個濫葬崗子哭,努力拉低普羅大眾智商與能力的另類智慧與創造。
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說鋸子同樣被歸功到魯班名下,說是因為他看到草葉邊緣細小的鋸齒狀結構,就發明了鋸子。
而事實上在出土文物中,在兩萬多年前的石器時代,用石料制作石鋸就已經是一種普遍應用了,出土的文物更是比比皆是,這同樣也是一項被傳說大大延后的發明。
木工鼻祖要拜魯班,戲劇行業都要拜唐明皇……甚至道教典籍里面更是批零銷售各行各業的“祖師爺”,硬生生弄出七十二個祖師爺來。
各行各業拜山頭的現象久而遠之,這種現象其實挺值得深味。或者這和當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氛圍有關,各行各業總得推舉出各自的古圣先賢來證明自己這行業到底多么高貴,連圣人都有涉獵甚或專精——我們這行當絕對不低賤!
類似的情形古而有之,就算到了今天也沒見著少了多少。
不過就是當年殿上群臣三拜九叩,高呼“吾皇萬萬歲”,變成幾十年前萬眾高呼“某某某萬歲”;就算到了當下,某些人還冥頑不靈地以為某個人上臺,就真能而且真是靠著一己之力,就能改變這個古老國度某些根深蒂固的弊端一樣……
成人世界里的神話,一樣無處不在。
當然,傳說如何并不影響燕尾榫的實際應用。
在諸多榫卯結構中,燕尾結構應該說是最結實,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種連接木板末端的結合方式。它用燕尾相錯的方式連接兩塊板件,使得板件不管在豎向還是橫向都連接牢固,更具有連接強度高,外觀美觀,結構精密等諸多特點。
當然徐毅應用在這里采用了最簡單的單榫結構,并沒達到燕尾相錯的情形。雖說這枕木頭的面積夠用,不過徐毅不想那么麻煩,更覺得根本沒有必要。他主要就是為了在安裝以后依靠邊框和枕木之間的抗拉力避免枕木扭轉以及伸縮變性,別的根本就不在他考慮范圍以內。
像這榫頭下面開出來以后必然要留下兩厘米的空隙,原本像這樣的情況應該除去燕尾以外,還要在這木框以及枕木在燕尾的上方再開一個貫通的方孔,再用一根額外的公榫插進去,以免枕木向下滑落。
對于枕木下滑這個問題徐毅倒是真的一點都不擔心,畢竟枕木和邊框之間還有一定的摩擦力本身就不容易松動。而且等到正式組裝起來,這還得在那些榫頭上面加上木楔子以加強榫卯間的結合力,愈加的不怕這榫頭松脫了。更何況到那時候枕木的底下還會有層木板,這枕木愈加沒有下墜空間了。
而且在這么厚的木料上面安裝公榫的難度也不小,而且還會給以后拆卸造成不小的麻煩。
這地平的邊框夠大夠厚重本身就不至于輕易活動,即便不對那些和枕木相連的榫卯加固自己也很難讓它們活動。而且地平真的出現什么情況時候,自己還可以把邊框上那些榫卯上的竹釘拆掉,重新把邊框拆卸開,對地平進行修理。
徐毅把這些組件全都搬到相應的機器上面,用機器加工出來。這些機器的確不錯,徐毅想要加工的東西大部分都能用這些機器加工出來,不過總有些結構不適合這些機械加工,徐毅還得靠著手工把它們制造出來。這些設備也擺脫不了它們同樣也只是個人設備,加工效率始終有限。而且徐毅大部分的線條還都是用鉛筆畫出來的,這也給加工時候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往往加工出來的東西,徐毅還得反復修整才能使得它們的精度達到標準。組件本身比較多,更加上又要反復修改,所以徐毅前前后后總共花了二三十個小時才把它們加工出來。
再把所有組件堆放一處,徐毅開始了正式組裝工作。
(https://www.dzxsw.cc/book/100710/535194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