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誰也不用(求收藏,求推廣)
張家堡。
張萬禮背著手,拿著他的大煙袋鍋從堡里回來,悶不做聲的進了院子。
院子里蹲著個小丫頭,長的白白凈凈的,小瓜子臉大眼睛,穿著件粉色的小裙子,正在窗臺下面和小狗玩兒,看到張萬禮進來喊了聲大爺爺。
張萬禮笑著答應了一聲,從兜里摸了半天也沒摸出東西,去西屋拿了幾塊糖出來遞給小丫頭。
張淑英抱著個孩子站在里屋門口,一腳門口一腳門外的晃著,說:“小紅這丫頭一點眼力界兒也沒有,給就要,那幾塊糖是大爺壓腰底兒的吧!
劉照豐瞟了張淑英一眼:“孩子,自己大爺爺給糖不接著還客氣呀?你一天哪來那些怪話?”
今天,劉照豐帶著媳婦兒孩子回來看望張景義。
他家大丫頭已經四歲了,叫劉小紅,老二是今年出生的,剛三個月,是個小子,也起了個名叫軍。劉軍。
這年頭老百姓給孩子取名也就是軍民兵宏衛兵文化強勝這些,叫軍的一抓一大把。
張淑英撇了撇嘴,不過沒再說什么了。
張景義看了兒子一眼:“有話好好說,總是杵絕橫上的!眲⒄肇S嘿嘿樂了幾聲。
現在他的年紀越來越大,嗓子也是越來越啞了,張淑英說他是天天喊口號喊的。這會兒運動雖然沒有前兩年激烈了,但是形勢卻更熱烈,革命歌曲層出不窮,各種學習接連不斷。
學習只是個名稱,基本上都是一群人舉著紅寶書聲嘶力竭的喊各種革命口號。不喊是不行的,由其是想上進的,必須喊的響,喊的痛快才行。
大運動已經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由聲勢浩大激烈空前的擊毀舊世界破四舊批林批孔反修反美帝轉為了空前的全民祟拜。偉人已經變成了神,變成了精神信仰。
現在城里人出門辦事說話第一句都必須是紅寶書上的語錄了,以此來表達心中對偉大領袖的敬仰和愛戴。農村雖然沒達到這種地步,但飯前和休息時間的中字舞也已經成了必備節目。
雖然批斗審叛已經不是生活的主流,但紅色思想已經刻畫到了這個時代每個人的骨子里,成為了一種行為準則和思想準則,在這個物資極度貧乏的時代,人們的精神思想空前的巨大富有。
“媽,我進革委會了,是干部了!眲⒄肇S點了根煙,笑呵呵的蹲在灶邊上,對煮飯的張景義說著,語氣里有一種揚眉吐氣的自豪。
張景義也是笑呵呵的,兒子兒媳孫女孫子聚在身邊,老太太這會兒感覺挺幸福的。兒子也出息了,都是干部了。
老太太一向只記人好不記過錯,張淑英幾次三番的種種表現,兒子長年沒有音訊,這會兒都化做了云煙,不算什么了,一家人這么在一起真的挺好。
“媽,小妹沒來接你呀?不是說進城了就接你去享福嗎?”張淑英似笑非笑的問了一句。
劉照豐扭頭瞪了張淑英一眼。張景義說:“接什么接,誰也不用接,現在日子穩當,挺好。你們哪,都好好的就好,我和你爸這頭不用你們管。都不容易呢!
劉照豐笑著說:“我媽現在還年輕呢,現在家里也沒什么累活兒,等將來老了過去跟我。”
張景義搖了搖頭:“誰也不用,就這么過吧,挺好。你也不容易,倆孩子呢,吃啊穿哪都得錢,還是顧著自己吧。金榮來信說是又有了,也不知道能生個啥。
唉呀,一晃啊,都長大了,當爹媽啦,你爸要是活到這時候說不上多高興呢。老頭子沒福喲!
劉照豐看了一眼門外,說:“媽,這都多少年了,你就別總提我爸了,過去的事兒都過去了,提也沒有用。”
張景義點了點頭,說:“金榮的糧份叫老鐘家給扣沒了,你大爺和清之都去找了,說是找到大隊都沒用,得找縣里,你有辦法不?”
劉照豐說:“怎么就弄沒了呢?這事,我也不在這邊大隊,使不上勁啊!
張景義說:“清之戶口進城,金榮也跟著過去了,那邊說是不好落,這邊手續到是妥了,可是事沒弄穩呢,糧食關系也沒了,地也給收了!
正常辦遷轉手續,是戶口辦妥了再辦糧食關系,需要跑兩趟,不過戶口落實了糧食關系相對要容易的多,必竟戶口已經落實了。
但像劉桂新這樣戶口和糧食關系一起給遷走的就比較少見,一般除非是當事人特意要求,要不然都不會給這么辦。但是事兒又挑不出毛病,你確實遷走了啊,你那邊落不下地和這邊也沒關系呀。
至于你有沒有糧吃,這和隊上有毛關系?我們有吃的呀。再說你不是能耐嗎?
這個時代的老百姓,純樸,簡單,逆來順受。說白了就是沒有一點兒辦法,服從是唯一的道路。
劉照豐想了想說:“等我多少給湊點吧,想法兒換點,總不能讓她餓著肚子。”
張淑英臉色刷的就變了,抱著劉軍扭身進了屋,氣哼哼的坐到炕沿上。
劉小紅跑進來:“爸,奶,狗是不是,是不是餓了?它一直舔我手。”
張景義往門外看了看天:“沒到晌呢,等會兒喂!
劉照豐問女兒:“小紅,想不想進城去看看你姑?你姑家小弟都能會走了。”
劉小紅興奮的答應:“想。爸你領我去呀?”
劉照豐把煙頭扔在灶坑里:“行,等你姑生了咱們去看看。什么時候生?二月?”劉照豐扭頭問張景義。
張景義把大鍋里的飯往盆子里舀,說:“六月懷的,算算,可不是二月怎么的,過了年沒幾天的事兒。”他們說的是農歷。農村人習慣用農歷計算日子。
劉照豐看了看蹲在一邊的女兒:“也不知道好這胎兒能生個啥,最好是個丫頭,兒女雙全才是好家活,那日子才于卓。她那邊有地方住?”
張景義說:“說是分了房,還有菜地,挺好的。也沒親眼看看,還不知道啥樣,反正估摸著能比咱這強。城里呢。”
劉照豐說:“還是寫信問問,別去了沒地方住,這年頭,又是大過年的,出去借宿也不方便。城里和農村不一樣呢,老些事都不一樣!
張景義往鍋里舀了水刷了刷,把刷鍋水舀出來倒到煮豬食的鍋里:“你給問問吧,我又不識字。”
平時收到來信都是讓郵遞員給念,要不就得拿著信去堡里找張老師,順便求張老師給回信。別人來是要收幾分錢的,張景義不用。張老師是張清之的叔伯哥哥。
(https://www.dzxsw.cc/book/100704/2902875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